软银收购ARM是高瞻远瞩?我从7个方面提出一些质疑
7月18日,软银(SoftBank)宣布斥资243亿英镑(314亿美元)现金收购ARM。其中200亿美元现金来自于出售所持有的阿里巴巴、Supercell股份,另外95亿美元现金来自于新借债务。
虽然软银主席孙正义自称崇拜ARM已有十多年,但是整场收购从提议到双方达成协议总共历时短短两个星期。这是不是孙正义再一次不被常人理解的高瞻远瞩?本文从七个方面提出质疑。
一、ARM的确在移动互联网时代独霸天下,但是伴随移动设备在全球范围的急剧普及,移动互联网已基本成熟,难有更大市场。虽然凭借已经形成的生态系统,ARM的霸主地位大概率能顺延到物联网时代,但其主要对手Intel也不是吃干饭的,近几年推出Atom、Quark等不少低功耗、精简指令集(RISC)、适合嵌入式系统的芯片,意图在物联网时代打一场绝地反击战,重整当年在PC时代的风光。Intel甚至愿意采用开放、授权的ARM模式而非自己全盘动手的传统模式。芯片架构差不多是赢者通吃的市场,软银如此豪赌ARM,到底信心何在?
二、软银旗下公司业务五花八门,电子商务、通信运营、共享交通,ARM与他们都差距甚远,收购以后基本没法产生协同效应(synergy)。同样是最近几个月的事,微软262亿美元收购LinkedIn,好歹能有办公体系整合的故事可讲;特斯拉28亿美元收购SolarCity,好歹算是清洁能源、自动驾驶、共享交通的一盘大旗。软银的目的何在?不可能纯粹作为财务投资者吧?
三,ARM于1998年上市后,即时在互联网泡沫癫狂期,也始终在10英镑以内,只在近几年简短略微上过这一价格,软银有何信心报出骇人的17英镑?这相比收购宣布前的ARM收盘价存在整整43%溢价。微软和特斯拉的行动好歹也是趁LinkedIn和SolarCity股价低迷时的捡便宜之作。现在,ARM的市盈率高达68倍,而Intel的市盈率仅16倍。
四、要说英国脱欧是催化剂,英镑贬值让ARM更便宜,其实不然。ARM绝大部分收入来源是美元,英镑贬值对其影响很少。最典型表现:脱欧公投结果公布当天,英镑当即贬值8%,而ARM股价当即涨6%。充分说明ARM价值与英镑基本绝缘。
五、根据最新数据估算,软银的股权融资成本9%,债权融资成本5%,加权融资成本(WACC)接近6%。收购ARM的回报率必须高于这个才行。ARM长年市值在150亿英镑上下徘徊,现在软银用243亿英镑收购,还要高于6%的投资回报率,按照孙正义自称的二十年投资期限计算,ARM得以每年接近9%的速度增长。已经如此巨大的一家公司,还要这样增长二十年,历史上只有微软、苹果等寥寥几家。
六、软银的债务股本比(Debt/Equity)高于300%,而其它知名科技公司没有一家高于100%。软银的净利润是债务利息支出(EBIT/Interest Expense)的两三倍,而其它科技公司都是二三十倍。软银的杠杆太高了,以短期债务融资进行长期股权投资,而且是在波动剧烈的科技领域,风险着实不容小觑。
七、孙正义曾经宣称与软银前总裁Aurora是绝佳搭配,充满激情的孙正义负责踩油门,谨小慎微的Aurora负责踩刹车。现在Aurora离职,表面原因是孙正义改变主意不让Aurora接班而是自己继续干,而业界传闻也有两人对ARM态度分歧缘故。没有了搭档,这场豪赌会不会是孙正义自信心膨胀的表现?毕竟,软银的成功案例大多都在百亿美元以内,先前最大投资(220亿美元收购Sprint)现已惨不忍睹,而现在收购ARM更是前无古人的最大投资。
综上所述,收购ARM一事不得不令人替软银捏一把冷汗。与此同时,在英国方面,政府总体持欢迎态度,尽管民间存在一些声音,反对将硕果仅存的几家世界级优秀公司拱手相让,但是业界总体乐见这一结果,优秀公司出售了,原有股东及创始团队套现,更会激发风险投资扶持新生公司,形成新陈代谢的生态系统,这正是硅谷长盛不衰的秘诀。
本文由 Hamlet 授权 虎嗅网 发表,并经虎嗅网编辑。转载此文请于文首标明作者姓名,保持文章完整性(包括虎嗅注及其余作者身份信息),并请附上出处(虎嗅网)及本页链接。原文链接:http://www.huxiu.com/article/157448/1.html
未按照规范转载者,虎嗅保留追究相应责任的权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