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 外企观CHA ,作者:MK麦客,题图来自:视觉中国
这几年有句话常说“时代淘汰你,与你无关”。
这话讲得过于残酷,但又过于真实。
在叱诧风云近百年的汽车行业里,这句话尤为现实。
当众多的外企顶尖工程师们,还在为提高哪怕0.1%的内燃机效率而挖空心思时,动力电池技术却如黑夜闪电,直接把驱动轮子的逻辑翻了个。
燃油驱动过程中的大量机械转换被消除,能量转换效率瞬间获得极大提升。
算是把内燃机工程师们搞了个大破防。
面对这样的巨大变革,工程师们能做什么?
根本做不了什么,这是行业要换赛道的问题,问题只能由行业和资本来解决。
一
这几年,网上听到太多汽车行业外企人的声音,言语间能感受到行业带给他们的阵痛,以及对未来的悲观与焦虑。
完全可以理解,任何在一个外企业干了20、30年的人,基本已经完全习惯了外企的工作风格与流程制度,人的想法和行为也都带有企业的范式。
而外企人,总被认为是大公司里的一颗颗螺丝钉,眼高手低,只会PPT。
很多时候,我们自己都差点认为自己就是这样的。
但真相也许是,在长年相对固定的工作环境里,形成的管道效应,让站在里面的人往外看时,经常看不清自己的价值。
实际上,这些大外企的平台效应是非常强的,能赋予其中的人员多方面的能力。
我不否认螺丝钉,但是,这颗螺丝钉可能是钛合金造的,品质极为可靠和过硬,干起活来,一个能打十个。
二
汽车产业是工业制造技术的集大成者,几乎代表了一个国家工业制造的整体水平。
世界上汽车工业最发达的国家,比如德国,日本,都是这个地球上工业能力最强的国家之一。
百年来,汽车行业内部沉淀了大量的先进技术与管理经验,比如:自动化制造加工技术,各种机器人拉满的混流生产线。
成熟的质量管控技术,比如FMEA、SPC、APQP,以及一系列高级质量管理体系等,这些都是被其他行业纷纷学习和应用的。
精益生产管理,应用最成熟,工业4.0,智能制造,黑灯车间,灯塔工厂等,大多都是从汽车行业开始的。
记得若干年前,合资车企的工作机会,在市场上几乎一职难求。
在招职位很多,但要求都极高,JD里常常要求具备:汽车行业相关专业知识,项目经验,精益生产,TPM,六西格玛,英语能力等等。
即便这样,经常看到一好的坑出现,很快就会被填满。
因此当年在合资车企工作的人,多是练就过硬本事的高级人才。
三
中国制造业门类实在太大,分布太广,客观造成行业与地区间的发展参差不齐。
虽然汽车行业很发达,但不可否认有很多的行业和企业的技术和管理,尚处在蛮荒时代。
汽车行业外企的人才对于非外企,以及非汽车行业的企业来说,是有着明显的先发优势的。
举一个例子,我们公司属于传统消费品行业,产品制造很依赖注塑,所以注塑车间是整个工厂最大的生产单元。
注塑生产因为规模大,时间长,配置高,不夸张的说,已经是行业顶尖制造水平了。
注塑车间原来由一位高级总监负责,能力不错,但公司为了继续提升注塑的整体表现,毅然引进了一位VP来统管注塑。
而这位VP就来自于汽车行业大外企。
当然,你可以说现在招汽车行业的人才,性价比极高,但是对于VP级的高管,各大外企间的成本估计不会差太多。
更多的目的其实还是想保持公司在行业里的领先性,而汽车外企的人才显然具有极强的竞争力。
四
有时候,我们外企人可能会抱怨在公司被安排太多的东西去学,有各种各样的培训和参访,要不断迭代各种行业知识的变化。
但是,当你在某个时候,回头再看时,那些当时看似没意义的学习,却已养足了你的才能。
当我们处在一个优秀的行业或企业中时,除去表面看得见的薪资福利,这个平台对个人能力的赋能升级,可能才是最最宝贵的隐性价值和福利。
而过去的二十年里,有很多外企人,就是这样被外企慢慢“富养”的。
外企在富养我们的身心的同时,也在富养我们的头脑和技能,这些要素,是我们继续征战人生与职场的强大基础。
所以,时至今日,我依然坚定地认为:也许有“没落”的外企,但没有没落的外企人。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 外企观CHA ,作者:MK麦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