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药+航空+钢铁】当创新药迈入商业化关键期,投资者该留意哪些要素?
做投资最核心的就是高效率且高质量的信息获取。大多数人获取市场动态信息是靠券商的研究报告,但研报专业性强、文字晦涩、各大券商的研究报告众多,质量良莠不齐,对于个人投资者,怎么才能快速找到研报中的有用投资信息?
「每日研报精选」这个栏目旨在为投资者提供直观、易读、易懂的研报解读。你可以简单理解成精选版的脱水研报,每天花5分钟,就能快速了解当天的热点研报,以及研报中最需要关注的投资点。
来看3月23日的3篇精选研报:
天风证券-《医药生物行业专题研究:创新药行业迈入商业化关键时期》
一、市场规模
根据头豹研究院测算,中国创新药市场整体规模由2014年的569.5亿元上涨至2018年的1090.9亿元,CAGR为17.6%,此后则将以18.5%的CAGR继续增长,预计2023年将达到2549亿元。海外市场方面,全球创新药市场规模已由2015年的7766亿美元上涨至2021年的9787亿美元。
二、政策
一方面,政策鼓励创新药体现在创新药国内外上市滞后平均时间缩短,和创新药更快纳入医保谈判。另一方面,创新药政策体系逐步完善。
三、行业概况
1、创新药在政策引导下转型升级
国家药监局药品审评中心(CDE)在2021年11月19日正式发布 《以临床价值为导向的抗肿瘤药物临床研发指导原则》 ,明确了以临床价值为导向的创新药开发方向,推动研发模式加速迈向FIC(First in Class)领域。
根据药明康德2021年度业绩快报交流会,政策变化导致部分客户转向创新研发项目,Fast Follow需求下降,预计2022年国内新药研发服务部营收整体下调,DDSU业务将迭代升级以满足客户更高的要求。
2、行业研发趋势:fast-follow前移至first-in-class
Fast-follow的同质化带来激烈的市场竞争。例如目前中国上市的PD-(L)1产品累计达到12种,厂商陷入低价竞争,市场空间迅速缩水。
中国药企fast-follow与国外原研药的进度差距逐步缩小,空间越发有限。2021年10月恒瑞医药在研发日活动中披露, 将前移跟踪靶点,探索新药物形式和新技术。
First-in-class 药品研发尽管具有高成本、长周期等风险,一旦成功上市会为企业带来高额利润,因此FIC多为大型药企的重要研发策略。
3、创新药企资金来源
1)一级市场投融资活跃,为创新药行业早期发展注入资金
2018-2021年,中国创新药一级市场融资额逐年增长,CAGR达到72.4%。2020年融资额增长最快,同比增长 181%,主要是由于在疫情的催化下,医药领域投资受到较多关注。
2021年一级市场融资额超过千亿,多项前沿生物技术获得投资方青睐,包括ADC技术、细胞治疗、基因治疗和实体瘤免疫细胞治疗等。从领域上看,肿瘤免疫治疗最受关注。
2)二级市场趋于谨慎,IPO和再融资闸门收紧
3)大额License-out为创新药行业提供重要资金补充
4、创新药市场格局
行业形成Big-Pharma、Biopharma和Biotech共存局面,相互依存又相互竞争。
1)Big-Pharma
利用“研产销”扩大自身规模。其中,恒瑞医药、 石药集团、中国生物制药三家企业2016年至2020年的营收CAGR分别为 25.7%、22.5%和13.7%。
逐渐走向海外市场。以恒瑞为例,截至2021年底,公司已 取得国外授权专利478项,现有20多个创新药项目获准开展全球多中心或 地区性临床研究。
2)Biopharma
以信达生物、百济神州、贝达药业、君实生物等典型Biopharma为例,少量产品已实现商业化,在研管线丰富,具有临床、生产和销售能力,同时具备国际化潜力。
靶点抢占激烈,同时加速寻找“冷门”靶。目前已递交IND(新药临床研究审批)的在研靶点百济神州超过25个,信达生物和君实生物超过20个,贝达药业超过10个。
3)Biotech
专注细分赛道的研发管线。以荣昌生物、基石药业、康宁杰瑞、德琪医药等典型的Biotech为例,管线较少,且多数处于研发早期,但重点管线多具有差异性优势。
四、商业化进度
1、Big-Pharma、Biopharma和Biotech商业模式特点
Biotech:多以产品授权获益,通过license-in缩短研发周期,通过license-out获得收益。部分Biotech也开始与Big pharma合作开发新药。Biotech以研发驱动,追寻向Biopharma转型的可能性。
Biopharma:拥有多条管线,在细分领域中占据优势。Biopharma未来需继续通过license-in和license-out巩固自身优势,尤其需要增强自我研发能力。
Big-Pharma:有市场优势,通过license-in丰富产品管线。
2、商业化现状
1)PD-1抑制剂是成功商业化的代表。 已有6款国产品种获批上市。2020年已上市的四款国产PD-1单抗销售额总计95.1亿元。2021年,多款产品新增肺癌、肝癌等大适应症进入医保,有望实现进一步放量。
2)进入成熟商业化竞争阶段,聚焦在研管线与研发团队建设。 新药上市后面临竞品上市、政策降价等影响,价值有所回落,无法依靠单一品种维持整体业绩。 创新药公司收入延续乃至增长的逻辑其实是新品种的不断上市与商业化。
天风证券认为,具有一定商业化能力,在研管线布局合理,数量与公司研发能力和资金水平契合,临床试验效果显著,满足临床需求的公司,具备较高的投资价值。
3)研发: 帮助产品实现差异化竞争优势。目前代表性的差异化研发思路:解决未被满足的临床需求、选择正确的biomarker、优先开发大适应症以及改善给药频率和途径等。
4)纳入医保: 能帮助商业化能力较弱的中国Biotech企业减轻销售压力,实现快速入院放量及市场份额渗透。
5)集采: (1)竞品进入集采,销售面临压力;(2)原研药未进集采,仿制药中标后迎来更多市场空间;(3)创新药抢占集采的仿制药的市场空间,销售额和利润率增加。
6)销售: 院外市场是不容忽视的领域。尤其在上市初期。以恒瑞医药为例,2019年与益丰等零售连锁企业签署战略协议,布局院外市场。2020年卡瑞利珠单抗89.80%的销量都是通过院外市场完成。同年12月卡瑞利珠单抗纳入医保后,院内市场销量大幅提升。
五、风险提示
新冠疫情进展具有不确定性;
政策波动的风险;
市场震荡风险;
公司经营变动。
申万宏源-《交通运输行业春季航空策略:全球航空业重塑格局,后疫情时代国际航线迎来战略机遇期》
一.疫情——全球航空业分水岭
1、 我们认为2020年发生的新冠疫情又将成为全球航空业发展的一个分水岭 。疫情带来的市场萧条期,一方面加速了中小航空公司的破产、重组,另一方面部分国家的政府救助、行业整合也带来了行业的结构性变化,这些变化影响深远。
2、我们判断全球航空业在后疫情时代整体格局将发生变化。不同大洲的情况各有不同,但总体而言,由于各国政府支持航空业的力度并不相同, 未来全球航空业将呈现出“大者恒大,强者恒强”的趋势。
3、十二五、十三五时期,中国居民出境需求不断增长,在疫情前已增长至每年3.5亿人次,中国与各国间国际航线的发展也得以发展。疫情发生后,中国居民出入境需求跌至1亿人次以下, 国际航空市场大幅收缩。
二、东盟航空业遭受冲击,中国-东盟市场发生结构性变化
1、中国与东盟自2010年以来彼此开放天空,宽松监管环境下新公司陆续涌现。在疫情前,由于航空市场竞争激烈,东南亚航空公司普遍拥有较低成本的竞争优势, 中国航空公司在东南亚航线上往往“仅有量,难有质”。
2、国际航空运输对东南亚航空业影响重大:在疫情前,国际客运量占东南亚航空公司总客运量的50%左右(依存度很高)。以疫情前的马来西亚航空市场进行测算,根据马来西亚航空协会公布的数据,2019年马来西亚航空市场国内客运收入仅占30%,而国际收入达到70%。
三、后疫情时代中国洲际航线发展格局重塑
1、2013年起中国航空公司引进客运宽体机数量超过40架,在2017年与2018年分别引进57架与77架,达到历年引进宽体机数量的高峰。2019年中国航空公司宽体机数量较2014年增加262架,增长121%。
2、运营宽体机的中国航企数量增势迅猛,已经从2014年上半年的6家增至2019年的14家。中国市场上的远程航空公司数量超过东北亚或东南亚地区总数。
3、2016/17年我国航线补贴总额已超过百亿人民币,在未包括重庆、成都、西安、哈尔滨、大连、沈阳、乌鲁木齐、呼和浩特等重要的航空枢纽的情况下,CADAS统计航线补贴规模已达到96.12亿元。
4、疫情前远程航线发展快速,但已有见顶趋势。2007年-2013年,中国航空公司共开通洲际航线24条。2014年-2018年,中国航空公司共开通洲际航线78条。2019年中国航空公司共开通洲际航线19条。
5、 2017-2019年中国的洲际航线市场已有见顶迹象,这主要表现在部分境外航司停飞部分远程航线或削减运力 。2019年,中欧航线中国航司座位投放相较2014年增长112.8%,而境外航司仅增长26.9%。中美航线上中国航司座位投放相较2014年增长117.4%,而境外航司仅增长23.6%。 国际航线已连续多年处于亏损状态,2018年国际航线亏损219亿元,洲际航线的经营压力非常明显。
6、以青岛市政府航线补贴为例,从2017年到2019年航线补贴金额从4.97亿元上升至9.8亿元,航空公司先后开通多条国际、洲际航线。2020年受新冠疫情影响,中外航空公司大幅消减在青航班、航线。 后疫情时代地方政府预算较为紧张,难以超过疫情前阶段。
四、主要结论
1、后疫情时代,我们认为有5方面因素让市场出现趋势性变化:
1)财务重整后的海航完全恢复洲际航线仍存在较大的不确定性;
2)政府预算紧张,航线补贴难以持续增加;
3)欧盟《外国补贴条例草案》带来的不确定性;
4)欧美航空业不断整合方面的因素;5)核心航权资源影响因素。
2、我们判断, 后疫情时代中国航空公司国际航线的恢复与发展将面临战略机遇期, 中国国航作为国家航空公司拥有最宝贵的航权资源以及合作多年的全球联盟伙伴, 在后疫情时代新的国际航线发展环境中,特别是欧美航线上,潜在的受益空间最大。其次拥有较强灵活性与执行力的民营航空也具备爆发潜力,例如春秋航空、中国国航、吉祥航空。
3、在乐观/中性/悲观情形下,预期疫情常态化后我国主要航司国际航线ASK能够恢复到2019年ASK的120%/100%/80%左右,在后疫情时代,根据空客预测, 全球航空业需求恢复将发生在2023-2025年,在未来全球需求恢复后,我国航司国际航线盈利水平将得到提升。
五、风险
1、疫情恢复不及预期,宏观经济快速下滑。如果疫情恢复不及预期,疫情管控及对外出健康安全的担忧会进一步抑制航空需求。如果宏观经济下滑,票价与航空需求也会被抑制。
2、油价大幅上升,人民币汇率快速贬值。油价大幅上升,人民币汇率快速贬值,航空公司成本上升。
3、突发安全事故,对航空需求造成负面影响。安全事故会引发人们对于航空运输方式安全性的担忧,转而使用高铁等方式出行,航空需求降低。同时,航空公司需要增加相关培训和管理支出,成本上升。
申万宏源-《2022年春季钢铁行业投资策略:稳增长预期强化,基建需求回暖在即》
一、能耗双控、环保限产影响钢铁供给
1.22年发改委等三部委发布《关于促进钢铁工业高质量发展的指导意见》,提出2025年80%以上钢铁产能完成超低排放改造,并确保2030年完成钢铁行业碳达峰, 是中长期钢铁产量控制的长效约束 。
2.短期环保限产下,华北地区产量压降明显。根据工信部和生态环境部发布的 钢铁行业错峰生产 相关文件, 预计1-2月限产30%的幅度将导致粗钢产量减少大约1940万吨。
3.进入22年后,1-2月因华北限产等因素,累计粗钢产量为1.58亿吨,同比下降10%。3月以后预计随着钢企复产,供给将有一定回暖,但全年产量压减目标难言放松, 预计22年全国粗钢产量同比将继续下降约2.13%。
二、基建回暖带动需求上升
1.“房住不炒”基调下地产政策偏于紧缩 ,且2022上半年境外债到期达到最高峰,预计未来地产融资和投资仍较悲观。中性假设下预计22年全年地产用钢需求量为2.94亿吨,同比下降3103万吨,降幅9.56%。
2.考虑到专项债集中募集和十四五项目开工的积极影响,铁路、高速公路等领域 基建用钢 需求均有所增长。 中性情形下,预计2022年全年基建领域用钢量为1.88亿吨,同比增长1123万吨,增幅6.35%。
3.考虑到22年基建回暖将带动工程机械需求,同时高技术制造业在十四五规划下保持高速增长, 预计22年机械行业用钢需求同比增长1.5%。
4.随着22年芯片供给逐渐恢复, 汽车需求 将持续释放,预计22年汽车用钢需求将因乘用车产量的恢复而迎来显著回暖 ,同比增长7.6%。
5.造船行业受疫情影响较小,全球经济复苏拉动需求上升。预计22年造船用钢需求同比增速为16%。
6.考虑到22年地产低迷导致内需不振,且后续出口也不容乐观,预计家电需求在2022年较为弱势, 全年家电用钢量增速约为-2.5%。
7.海外主要钢铁生产国印度和日本等地疫情逐渐好转,粗钢产量逐渐恢复。在钢材出口退税政策取消的背景下,盈利下降影响了我国部分 钢材出口 。 故预计22年净出口量将同比下降25%。
8.预计2022年钢材消费量同比下降2.21%。
三、供需改善、库存去化,钢价预期回升
1.截至22年3月18日,全国钢厂和社会钢材总库存为2344万吨,略高于2019年,但低于2018年同期水平。 预计基建需求的回暖将有力提振钢材消费,进而加快钢材库存去化速度。
2.后续稳增长政策下预计房地产政策有一定宽松,叠加专项债集中募集、十四五项目陆续开工的积极影响, 预计2022Q2需求进一步回暖下螺纹价格将上涨至5500-6000元/吨水平高位 ,此后受地产投资下滑和需求季节性回落的影响而出现回落。
四、原料价格中枢回落,盈利逐渐改善
1.在中期双碳目标下未来钢铁产量难以大幅增长,预计后续 铁矿石价格 难以持续维持高位, 预计价格中枢在700-750元/吨区间,即110-120美元/吨。
2. 我国焦煤供给整体偏紧,产量增长空间有限 ,同时随着稳经济效果逐渐显现,下游钢企存在复产预期将导致需求回暖,同时库存保持低位情况下, 预计焦煤价格稳中有升。
3.焦炭方面,需求同样受益稳增长,但产量也会因近期盈利修复而有所增长, 预计焦炭价格高位震荡。
4. 后续随着基建需求逐渐回暖,22年Q1钢价将再次上涨,且成本端预计短期铁矿石和焦炭价格均较为弱势,从而令吨钢毛利持续改善,22年Q2钢企盈利水平 将进一步回升,随后在需求季节性回落的影响下有所下降。
五、钢铁行业转型升级势在必行
1.碳中和政策的推进,不仅加速了落后高炉产能的退出,同时也为更适应高品质钢材冶炼生产的电炉产能发展提供了良机。
2.发达国家和地区钢产量达到顶峰后,电炉工艺出现了高速发展。目前我国电价具备优势,略高于美国,但是远低于日本、德国。
3.政策上,22年《关于促进钢铁工业高质量发展的指导意见》中提出,2025年我国电炉钢占比要从目前的10%左右提升至15%。
六、风险提示
1.铁矿石和焦炭等原材料价格高于预期,抬升钢铁成本,导致吨钢利润下降,进而造成钢企业绩低于预期的风险。
2.疫情反复影响高于预期,导致基建项目施工进度偏慢,致使建筑行业、工程机械等领域钢铁需求不及预期,钢价存在下跌风险。
研报原文可以添加妙妙子微信(huxiuvip302)获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