淘品牌转型,首先应实现本地化
我的观点比较倾向于,淘品牌转型首先要织网。特别是从原来电子商务的“天网”转为线下织网,在线下已经星罗棋布的销售网络中,更偏重于社区、会所、行业组织等深耕还不足的销售网络,从而实现线下线上的“双网”。
众所周知,电子商务一开始就是全国性销售,打破了地方性销售网络的局限性,从而实现了电商营收的放量增长。但当电商竞争的深化,与本地化销售疏离的电商处于非常尴尬的位置。如果电商的本地化程度不够,其供应链就会太长,响应市场速度就慢,而且对远距离用户的需求把握也不够细腻。另一方面,部分线下企业已经实现了本地化,渠道也非常专业,并且已经开始网络营销和在线交易。线下的大品牌更是成为了淘宝的主角,双十一中淘品牌只是配角。这种情况下,增加品类和全渠道营销都将是一种粗放的打法。这是大企业可以做到的事情,而淘品牌属于创业型企业,需要找到利基市场,步步为营,方有胜算。
本地化除了线下的人脉、业态和供应链可以借力借势,更重要的是形成了大众点评网、陌陌等网络营销工具。甚至连微博和微信这样的大平台,最终也会向本地化渗透。如果电商先有一个本地化的网购市场,以及打通线下线上的经销网络,可能会有利润去培育品牌。如果电商动不动就做大平台,那么光是物流建设就需要很多资金。淘品牌的出身有义乌的中小企业,有外贸形势不利转型的出口企业,也有一大批个人创业者。对于他们而言,资本金都是有限的。事实上有很多电商已经在线下精耕团购、餐饮等渠道,但这里想强调的还是直接面对消费者,这样才更加有利于做品牌。精耕本地的若干社区、若干会所,把电子商务做得更加细腻,再加上原来面向全国市场网购的优势,可能形成组合拳。通过双网来支撑品牌。而不做品牌的中小电商面对高企的经营成本越来越难生存,这是平台商无法解决的,只能靠淘品牌自力更生。
本地化产品中不得不提到生鲜产品。生鲜产品面临供应不均衡、品控难度大、产品种类多样和供应链不给力等很多难题。淘品牌的本地化既是产品和服务的本地化,也是关系的本地化。在北京和上海的生鲜电商的互动已经非常活跃,沙龙的质量越来越高。星星之火,可以燎原。淘品牌应该有一点信念,c2b是一个信念,双网是一个信念,社会化也是一个信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