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匠的电影与闹钟——王微聊追光动画下一年的one more thing
3月12日,带着追光埋头做了一年动画的王微,在小规模试映场上拿出了他们的第一段作品,之所以称为“段”,是因为试映动画的时间长度只有3分钟。在试映场内,除了包括虎嗅君在内的一干媒体,还有若干上市公司CEO,影视圈大佬,以及,不少投资人。
试映会后两天,虎嗅又一次造访了追光动画大本营。
我们跟王微,自然是先从这次在试映会上展示的最令人意外的产品(当时大屏幕上打出一行字:One more thing):闹钟,聊起。 追光的One more thing 闹钟是正在孕育的追光首部动画片《小门神》的周边产品,但王微不认为它是一个传统意义上的电影衍生品。“一些传统的衍生品我们也会做,但就是委托出去让别人搞了,而我们自己会用两三年的时间专心创造一件产品。”在王微 第一次与虎嗅的访谈 中,他就提到,希望追光不但是一家电影公司,而且是家科技公司,除了出产电影,或许还能搞点别的,比如有未来感的可穿戴、或者机器人?这款闹钟是王微团队在这个方向上的小试牛刀。 它的灵感来自几个月前王微与投资人高翔、久邦数码张向东的一次酒聚。此前王微一直在想做一个什么样的硬件产品,能够与电影既有关联、又相对独立,还能有一定的科技含量。他个人对可穿戴不太感兴趣,觉得大家都在弄、弄得也不咋地而自己也没有更新更好的想法。结果“闹钟”的灵感突然就撞进大脑了。闹钟的形象在电影中有出现过,而在现实中,它是一款不但能响闹铃,还能探测室内声音、温度、湿度、甚至空气PM 2.5指数的设备,它也能与手机App相连,通过后者进行一定的交互。“我们还在钻研怎么能让它可以做睡眠分析”。王微说,做闹钟,比做动画简单多了。
虎嗅:闹钟是从什么时候开始做的?什么时候会上市? 王微:有半年了,慢慢来不着急,我们现在还在迭代。上市没有定具体的时间。 虎嗅:你是把它当做一个营销的手段? 王微:不,我是觉得它自己必须是一个产品。我们将来的短片、电影可以助它一臂之力,帮它带来很好的宣传效果。但它自己必须是一个足够酷的东西。内核我们可以做的非常的透,它不是一个噱头,而是将来可以独立出去的产品。我觉得挺好玩,如果一个卖个几百块钱,如果卖个几万个也就有几千万收入了,也挺好的。 它花不了太多钱,大概两三百万美元就可以做一个很好的东西出来。 虎嗅:这不会导致你个人精力和关注点的分散吧? 王微:还好吧。电影这件事每天都在做。我们已经有一个非常完善的流程。每天这台机器都在运转。导演该干嘛我就干什么对吧,闹钟这个就相对简单一些,现在有三四个人专门做这个。 工匠的活:一趟电影做下来,得看上几百遍 去年8月份,虎嗅第一次专访王微时,追光团队约20来人。现在,这个数字已到了80个人,其中有10名动画师。王微预计三个月后,团队成员将Double一下,到150人左右。 虎嗅:剧本方面以后还打算亲力亲为吗? 王微:肯定不是。我最多导三部,第四第五部我们希望年轻的,下一代人,他们能够去导。然后我看如果有兴趣,可能再去做一个。很多年轻人很有才华,我是比较相信的。但他们可能缺乏经验,一旦我们把这个系统搭起来了,他们要做的东西就是开车。我们的系统现在做了85%了,短片就是这个系统的一个结晶,要知道,普通电视动画的工作量跟我们差很多倍。 虎嗅:动画片导演可以从真人电影过来的吗? 王微:基本不是,也有,但成功的先例很少。它跟真人电影不一样,前期准备工作不一样,真人拍摄也就一个月时间,动画电影不同,每个动作多快多慢都可以自己定,更像工程师。动画片导演给我感觉更像技术工程师。虽然有一两部片子是真人电影导演转过来做的,但是效果都不太好。也有纯动画导演转去做真人电影的,这个成功率可能还更高一点。《剪刀手爱德华》那哥们儿本来就是动画导演,后来转做真人电影,后来又回去做动画。但如果从来都是做真人电影这块,转行做动画电影,会把很多人搞晕过去的。 其实我觉得做动画挺好的,做互联网产品可能过不了多久就变了,产品不断在演化,可能再过五年,你想想当年张小龙做的微信是怎么样的,都没人能想起来了。这是自恋也好,是想给自己的生命留下印记也好……但电影不是科技产品那样的东西,一出来就是这样,定型在这了,你再过一百年也还是这样。 虎嗅:乔布斯好像说过类似的话。他说科技的发展就像一层层往上叠加的层积岩,你都不知道下面埋的是什么,但是艺术作品则像矗立的山峰,几百年都凝固与突显在那里。 王微:对,最新的不一定是最好的,这是一个很重要的原因。我喜欢的电影,包括书也是,小说也是,我愿意去看很多遍,这种性格比较适合于做动画电影。你要是那种——比如说看第二遍就看不下去了的人,肯定不适合做这个。做一个动画电影下来,我作为导演可能得看个五百遍吧。 虎嗅:真的会看上五百遍?! 王微:对呀,我看了几百遍了,从一开始到现在。所以要是受不了的话那就做不了动画了。工匠,真的是工匠。 虎嗅:看过短片之后发现还是中国特色比较重一些,现在好莱坞风格的动画片对中国观众洗脑比较严重,有没有觉得追光这样做有风险? 王微:我觉得好故事就是好故事,它是打动人心的。我们都生活在这个时代,你能抓什么东西呢?你不可能抓到美国人的脉搏,也不可能抓到唐宋的脉搏。你抓到的永远都是当代现在大家关心的东西,这是必然的。创作者一定是这样,说到底只要能把一个故事说好了,该有的东西都要有,要有幽默,有情感。把这个东西说好了,基本上就会有观众。只要是我们觉得是好故事的电影,几乎没有被观众遗弃的。 营销投入:与7000万的制作费用相当 王微在试映会上透露,追光将像重视制作一样重视《小门神》的营销。这个“一样重视”是要落实到财务数字上的。比方说,该片制作预算约7000万,王微称营销费用与成本加起来也与此相当、有大几千万元的规模。 王微的大账是这样的:第一部电影制作预算7000万,宣传推广自己要出一大笔钱,合作方再出一点,所以追光在这部电影上花个差不多一亿,也就是2000万美元。电影公司能拿到票房收入的40%,倒推回去,《小门神》的票房收入需要达到2.5亿元以上。 王微说:“营销就是阵地战,有一些该做的基本功必须做到位,至于是不是要临时借势,是要看当时的市场情况,难以提前预估。” 对追光这部处女作来说,先让受众熟知“小门神”形象成为初期推广的重要任务。在试映会后,优酷土豆、爱奇艺等平台均上线了追光的三分钟短片,并拿出资源推广。据说追光内部为这部短片的点击播放量定的指标是1亿人次。 而发行方面,最为省力的办法则是与发行公司合作,至于合作的对象,王微并没有透露,但以虎嗅的观察,预计票房超过2.5亿元的动画作品,发行商必然是渠道较强的大公司。 虎嗅:什么时候开始比较大规模营销投放? 虎嗅:这个我们就有个周期了,电影放映之前的六个月倒推回去。大部分的预算在那时候发生。 虎嗅:发行合作伙伴呢? 王微:一步步来。很多人都是朋友,我们都很熟,慢慢谈谈看。我只能说我有一个最后期限,上映之前三个月。 虎嗅:你对发行商的合作方案有什么要求? 王微:从制作公司来说,最主要的就是发行商把这个东西当做自己的孩子,当做自己的项目,这是最基本的,也是最难的。有些人其实在市场上有成就,就有自己独到的地方。我们很欣赏他们的长处,但对我们来说最终可能是他们真正用心才行。 投资与融资:手头有钱,不急 追光动画在去年12月完成了A轮融资,与此同时启动了B轮融资。显然,王微此时把三分钟短片释放出来,也是想为新一轮融资加加棒。 虎嗅:现在在做新一轮融资? 王微:B轮启动了。很多人感兴趣,尤其我们短片一出来,你看……( 王微掏出手机给我们看刚飞进来的一条VC短信:见面跟进融资事宜 )。为什么我们要选择把短片做成这个样子?而不是去展示剧情?更多从技术角度出发、制作角度出发的。它可以展示我们的制作能力,展示我们的技术。很多人都知道有些动画片做了一半做不下去,因为制作能力这事要建立起来是非常非常难的。如果能力不具备,成本很容易控制不住、一下就上去了。 怎么样在做的过程中把一个团队建立起来,怎么样吸引到最好的人合适的人,怎样搭一个流程,怎么样把公司所有的人放到一个目标里面去挺重要,而且它跟做产品不是完全一样的东西。这是很考验一个动画公司、电影公司的地方。换一个人来做同样的事,可能就是不同的结果。所以我觉得乔布斯做皮克斯对他以后做苹果很有帮助。 我们都知道股权融资是全世界最贵的融资方式,项目融资相对来说便宜。但总的来说我们应该还是会倾向于找有共同想法的一两家,做一个股权方面的融资,然后再做项目方面的融资。我比较倾向于两个都做一下,有钱大家一起分嘛。 虎嗅:如果项目融资能解决资金问题的话为什么还做股权? 王微:项目融资的好处是很便宜。但坏处是,项目融资是完全为某部电影而做的,有时候灵活度会差一点。比如说我需要花点钱做一个看片会,这个钱算不算是电影项目里面的?不好说。有时候会麻烦一些。我们不想让大家说,制作人赚钱什么的事情,我们会让项目的开支情况非常透明,让大家知道每一笔钱是怎么花的。要做到这一点的话就是我们的灵活度会相对差一些。做一些股权融资的事情从公司角度比较灵活,这是好处。 虎嗅:你有可能会拿大互联网公司的产业投资吗? 王微:到时候再说呗,问题是我们这个产业目前跟互联网没有太多的关联,如果接受投资就意味要站队的话,对我们来说也不缺钱,我干嘛要为了一点钱去选择站队。我们还是希望没人管,该干嘛干嘛。比较自在。 王微怎么看动画电影与视频业 王微埋头专注于自己的动画电影,连最新的电影都看得少了。据他说是防止“看到好的、新的东西又冒出创意来不断往自己电影里加”,这会让整个制作团队崩溃。更别提什么《来自星星的你》,他说忍着看了半小时实在没看下去,以至于他在采访中都口误说成《来自星星的我》,听到在座其他人大笑后还反应不过来…… 但是他对互联网、视频业的发展毕竟还有所关注,也在思考一些新东西未来怎么能与追光、与动画结合上。 虎嗅:你认为视频行业这一年都有什么进步? 王微:我离开的重要原因就在于大部分的事情都在买内容卖广告,不是我特别擅长的事情,我也不是特别喜欢,这个也是它主要的模式,你说长期有没有可能有什么创新呢?我看的也不是特别清楚。 虎嗅:怎么看待自制剧? 王微:其实这个是另外一个具体的东西了,我觉得肯定可以做出来,但是呢这个跟钱有关。 虎嗅:他们现在也不缺钱。 王微:问题是Netflix的商业模式跟优酷土豆广告的驱动模式是两回事,我如果是Netflix,我就把这个当作一个市场营销手段。国内不一样啊,是卖广告的,这个内容拍得非常好,花五千万美元,一亿的用户来了,广告卖出去,三千万,然后用户就走了,接着新一波《来自星星的你》又来了……那如果他们是Netflix的模式其实早就大发了,很多人肯定会为了这个去订阅他们的产品。所以这个模式还是有点局限。 虎嗅:现在国内不可能有这样的模式吗? 王微:现在国内的订阅用户也渐渐起来了,如果有一天订阅用户的收入占到它全部收入的三分之一,那视频网站就愿意投五千万去做一部真正精心制作的自制剧。会发生,只是还不到时候。 虎嗅:还有可能再并购吗? 王微:那我觉得不好说,并购要看自己投缘的,有没有这种想法,没人知道。跟谁在一起要看缘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