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 财经杂志(ID:i-caijing) ,作者:张寒 邹碧颖,编辑:王延春,头图来自:视觉中国
宏观经济面临下行压力,减税降费政策加码。同时,2022年初,个税收入不降反增。
财政部公布的最新数据显示: 1月-2月累计,个人所得税4043亿元,同比增长46.8%。这一增速创2012年以来同期新高,也高于今年前两个月全国税收收入增速 (10.1%) 。
此外,1月-2月累计,资源税726亿元,同比增长92.2%;进口货物增值税、消费税3741亿元,同比增长33.5%;国内消费税4372亿元,同比增长18.7%。国内增值税同比增长6.1%。与此同时,房地产、建筑业所得税同比下降;国有土地使用权出让收入7922亿元,同比下降29.5%。
对于个税增长,财政部回应称, 主要是由于今年春节早于去年,集中发放职工年终奖金分红应缴的个税2月入库较多 (去年在3月较多) ,以及工资薪金增长带动。 另据国家统计局数据,2021年全国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35128元,比上年实际增长8.1%,与GDP增速持平。
对于进口环节税收同比增长30.6%,财政部认为主要受一般贸易进口增长14.9%等因素带动。
实际上,减税降费是2022年财政政策的重头戏。国务院总理李克强3月21日主持召开国务院常务会议,确定实施大规模增值税留抵退税的政策安排。会议指出,今年增值税留抵退税规模约1.5万亿元,这是坚持“两个毫不动摇”、对各类市场主体直接高效的纾困措施,是稳增长、稳市场主体、保就业的关键举措,也是涵养税源、大力改进增值税制度的改革。
中国人民大学公共管理学院教授许光建向《财经》记者指出,2022年前两个月的财政收入增长较快,延续了2021年的财政收入增长态势,但是2021年的财政支出不够理想,很多投资项目没能落地,所以今年的重点在于切实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将预算的钱真正花出去,将减税降费的红利落到实处。
“当前财政政策的发力点主要在传统基建、新基建和减税降费,其中,城市水管、天然气管网等城市基建还有不少需要补短板的地方。现在一些基层政府的财政较为困难,可能没有余力扶持小微企业、个体户等,所以,中央政府有望进一步加大执行力度,优化执行机制,确保基层政府贯彻执行减税降费政策,为最困难的群体雪中送炭。”许光建说。
年终奖与补缴抬高个税,房市降温拖累土地财政收入
据财政部公布的最新数据:1月-2月累计,全国一般公共预算收入46203亿元,同比增长10.5%。其中,中央一般公共预算收入22771亿元,同比增长11.3%;地方一般公共预算本级收入23432亿元,同比增长9.8%。北京国家会计学院财税政策与应用研究所所长李旭红接受《财经》记者采访时认为, 在减税降费的大背景下,1月-2月的财政收入较好完成了预期目标。
财政收入为何能实现较快增长?李旭红指出,减税降费政策进一步聚焦于制造业、中小微企业和个体工商户以及科技创新,带动市场主体增强活力。另一面,中国进入“以数治税”阶段,不断加强智慧税务建设,在互联网、大数据、区块链等技术手段的成熟运用下,提高税收征管效率和税务风险稽查能力,有利于减少税款流失,助力增加财政收入,稳定市场预期。
2022年前两个月,全国税收收入40812亿元,同比增长10.1%;非税收入5391亿元,同比增长13.7%。而在近期,税务部门对知名演员邓伦、网络主播平荣等的偷逃税行为惩处也引发许多关注。邓伦被追缴税款、加收滞纳金并处罚款共计1.06亿元,而平荣总共6200.3万元。
从1月-2月主要税收科目看,国内增值税14847亿元,同比增长6.1%。国内消费税4372亿元,同比增长18.7%。企业所得税9127亿元,同比增长5.4%。个人所得税4043亿元,同比增长46.8%。进口货物增值税、消费税3741亿元,同比增长33.5%。关税550亿元,同比增长14%。出口退税3191亿元,同比增长40.4%。城市维护建设1259亿元,同比增长8%。印花税1137亿元,同比增长13.3%。资源税726亿元,同比增长92.2%。环境保护税55亿元,同比增长3.7%。车船税、船舶吨税、烟叶税等其他各项税收收入合计229亿元,同比增长6%。
可以看出, 个税和进口货物增值税、消费税,以及资源税等收入增长表现突出。 恒生银行首席经济学家王丹对《财经》记者分析,个税抬高受年终奖和个税补缴推动;消费税受春节因素推动;而资源税的上升是由于大宗商品涨价。 这些税种收入的增加受短期因素影响,不代表长期趋势。减税降费更多针对中小企业和保就业的目的,不受到其他税种收入增加的影响。
有部分市场人士担忧,税收收入高增长,是否会使减税降费的实际效果打折扣?
对此,中国财政科学研究院副研究员苏京春告诉《财经》记者,1月-2月财政收支数据反映了一季度经济复苏态势良好,个别税种上升较快一方面受到工业生产者出厂价格涨幅水平仍然较高的影响,另一方面则是政策性结果因素,去年部分缓税收入今年初入库等因素导致。
苏京春认为,多种税收收入的增加,更宜置于当下宏观背景和政策特殊性之下来看待和理解,并不会影响减税降费效果。恰恰相反的是,1月-2月中国财政收支数据的平稳表现,正是决策层减税降费政策对宏观经济起到良好稳定支撑作用的重要反映。
值得注意的是, 在政府性基金方面,1月-2月国有土地使用权出让收入累计同比下降29.5%,全国政府性基金收入累计同比下降27.2%。 而在土地和房地产相关的税收中,契税911亿元,同比下降25.8%;土地增值税1355亿元,同比下降1.4%;房产税574亿元,同比增长27.7%;耕地占用税165亿元,同比增长35.5%;城镇土地使用税320亿元,同比增长13.2%。
对此,王丹分析称, 土地财政和房地产相关税收下降是由于房地产减速。 土地出让金的减少将会对土地财政依赖高的地方政府造成压力,尤其是中西部人口流出的地区,这也意味着专项债在政府性基金支出中的重要性将上升,需要地方政府发展更可持续的融资模式。尽管房产税的推进放缓,但长期看仍将是地方税的支柱。
而苏京春则对《财经》记者强调,土地和房地产相关的契税和增值税有所下降后,可能会有观点认为,这是税收收入指标对市场行为的一种反映,但实际并非如此。一方面,应考虑到去年全年土地和房地产相关税收中,契税同比增长5.2%、土地增值税同比增长6.6%。另一方面,还应考虑契税征收环节和时滞性的特征。
“如果仅通过数字短期波动直接投射为对市场行为的观测,恐怕难免偏颇。”苏京春说。
基建支出力度加大,财政靠前发力特征明显
1月-2月累计,全国一般公共预算支出38227亿元,同比增长7%。其中,中央一般公共预算本级支出3896亿元,同比增长4.6%;地方一般公共预算支出34331亿元,同比增长7.3%。
在主要支出科目中,教育支出6269亿元,同比增长9.1%。科学技术支出888亿元,同比增长15.5%。文化旅游体育与传媒支出475亿元,同比增长5.7%。社会保障和就业支出7107亿元,同比增长4.8%。卫生健康支出3198亿元,同比增长4%。节能环保支出793亿元,同比增长11.9%。城乡社区支出3047亿元,同比增长7.6%。农林水支出2382亿元,同比增长4.5%。交通运输支出1802亿元,同比增长14%。债务付息支出980亿元,同比下降12.9%。
从支出结构来看,基建类支出和民生类支出均有提速。同时,1月-2月全国政府性基金支出累计同比增速达到27.9%,也意味着2022年地方政府专项债发行节奏明显前移。
苏京春分析,1月-2月财政支出数据反映出财政部门在全力认真落实决策层相关部署,加快财政支出力度,切实保证财政政策在“稳字当头、稳中求进”的经济工作总基调下,财政政策发力适当靠前,尤其是全国一般公共预算支出进度达到了14.3%,为近几年来最高水平。今年财政赤字率降低了,但是支出力度不但没有降低,反而较去年力度更大了。
苏京春认为,结合1月-2月财政支出进度,今年财政支出对冲宏观经济三重压力的稳定作用十分可期。按政府工作报告强调的,今年财政支出的新增财力要下沉基层,主要用于落实助力企业纾困和稳就业、保民生、促进消费和扩大需求,从而带动扩大有效投资。
李旭红告诉记者,今年前两个月,教育、科学技术、节能环保以及交通运输等支出增幅较大,体现出财政支持科技创新以及保障民生的力度。此外,保持较大的财政支出规模,也有利于促进消费和投资,带动经济稳步增长。整体来看,1月-2月中国一般公共预算收入总量及增速均大于一般公共预算支出,表明中国财政平衡执行良好,有助于财政的可持续性发展。
但是,李旭红也提醒, 地方财政受经济影响的波动性仍然存在,如何保障地方财政资金支持重点民生等建设项目仍然面对挑战,同时,一些地区财政的隐形风险仍然存在。 因此,还须在可持续性发展的前提下,通过收入及支出结构的优化,形成良性循环,化解风险。
招商证券一份最新研报显示,当前中国经济复苏基础仍不牢靠,国内经济尚未摆脱不利局面。财政政策仍将会以“稳增长”作为工作重心,“保持支出强度、加快支出进度”。2022年两本账预算支出增速12.8%,与2020年 (13.2%) 接近,超过2019年 (11.1%) ,这是对财政支出强度的有力保障。
基建增长表现仍然可期。 招商证券研报指出,1月-2月两本账的财政支出,均体现出对基建发力的较大支持。其一,公共财政支出中基建类支出大幅回升,城乡社区支出同比7.6%,交通运输支出同比14%,农林水事务支出同比增长4.5%。其二,政府性基金支出增幅迅猛,1-2月专项债新增发行9719亿元,较去年同期大幅增长453%。同时高频数据观测到,截至3月21日,3月新增专项债3791亿元,专项债发力将持续对基建带来直接支持。
王丹对《财经》记者表示,全国“两会”强调2022年稳增长主要靠财政发力,也就是基建。财政支出的重点将在节能减排、技术升级、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农村基建、廉租房保障房建设等方面。然而,地方政府非常重视财政支出的有效性,由于储备项目中好的大型项目并不多,可能导致财政支出不足。地方债务仍然是主要的金融风险。因此,财政发力会相对谨慎,有可能难以达到预期的增长目标,届时仍然需要更宽松的货币政策支持。
国泰君安研报预计,2022年广义财政赤字将达9.7万亿元,除3.37万亿元预算赤字外,结转结余、利润上缴和专项债用于填补收支缺口,财政发力空间充足。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 财经杂志(ID:i-caijing) ,作者:张寒 邹碧颖,编辑:王延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