凯文·凯利猜错了?泡沫还是垄断,这是一个两难的问题

虎嗅网  •  扫码分享
我是创始人李岩:很抱歉!给自己产品做个广告,点击进来看看。  
凯文·凯利猜错了?泡沫还是垄断,这是一个两难的问题

凯文凯利满中国圈粉,前几天来了趟南京,去了现场的童鞋说他的演讲无非就是《失控》的PPT版本。 《凯文·凯利猜错了,世界正在变得越来越垄断》 说出了大实话,不过总觉得没说完,不够痛快,这里想通过梳理历史脉络把这个问题弄透彻一点。


免费只在另一个场域,能达成共识吗?


互联网的发展似乎与设计的初衷大相径庭。


1969年美国国防部高级研究计划署(ARPA)建立ARPANet(Internet的前身),只有四个结点——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UCLA、加州大学圣巴巴拉分校UCSB犹他大学Utah斯坦福研究SRI。互联网为通信而生,信件、电报、固定电话、甚至移动电话、短信通通被终结(当然,强大的学院派开发背景决定了ARPANet还必须服务于信息检索)。


附着于通信本质之上的特性,例如开放、共享和协作,被抽象为互联网的精神,奉为圭臬。然而,挂着免费的由头无节制滥用,在一定程度上却培养出了畸形的消费观,为日后的变现乃至知识产权保护埋下了隐患。


ARPANet的诞生是美国国防部和顶尖大学的合作产物,其目的在于传递军事信息、顺便支持教授们传道授业解惑。还有比国防部更不缺钱、比大学更清高的天使投资人?早期的BBS、电子邮件是极客们分享观点、互通有无的咖啡馆和地下车库,这些创新的火花碰撞出一个又一个改变人类生活方式的应用:维基百科背后是人们协作编辑以分享知识概念;eMule背后“人人为我我为人人”传递快乐和文艺作品;Linux、Apache、Hadoop 、OpenStack背后的开源文化甚至成为今天互联网繁荣的基石,这种 以文化知识传递为目的的行为才符合互联网精神


这些发生在我们把互联网称之为产业之前。


互联网的商业调性:贪婪又迷茫


结点与连线繁荣到下一个阶段,网络外部性开始出现(网络中每个人的价值被网络中其他人的数量所影响,网络用户数量的增长将会带动用户总所得效用的平方级增长)。网络价值的放大反过来吸引更多非网民(C端)的加入,这些C端的信息富裕程度是不一致的,必然导致信息流从较富裕端流向信息贫瘠端,小的C端围绕在大的周围,所谓的B端(暂且把信息富裕者也叫B端吧)逐渐产生。1996年到2000年,四通利方(新浪),爱特信(搜狐),网易腾讯阿里巴巴相继成立,互联网产业在中国主要以门户媒体的形式登台亮相。


几乎所有人都开始连入的时候,活跃结点已经多到任意两个都能产生价值与联系,普通的C端周围有太多结点可以连,原来的B端权重开始下降。

似乎我们可以开始用长尾理论或者去中心化来解释:人人都有麦克风啊,全民创业做微商啊。


这些浮在表面的现象把水面下的冰山遮得严严实实:Uber也好,淘宝也好,点评也好,看似分布式、去中心的网络背后,都隐藏着一个异常强大的中央控制系统,只不过有的叫平台,有的叫生态:


邮箱不甘做个安静的美男子,各种闪购、抢拍和海淘轮番滚动;第三方卖家占京东GMV已经接近一半,阿里打造天猫后又联合苏宁打通线下;微信可以打飞机、发红包、卖理财还可以订座位、斗表情……似乎每一款产品都有包打天下的趋势。


有一枚老外产品经理,他观察到一些 中国互联网趣事 ,这张图很现实,把下面名字一遮,几乎分辨不出谁是谁。



雷同.jpg

PM惊诧于这些APP的布局如此相似,这些表象深刻的反映了整个互联网行业在商业模式上的混乱、无所适从和亦步亦趋:不管是推爆款(二八效应)还是追小众(长尾),不管盯着你眼球插广告还是诱惑你多剁手,不管你是和C端对话还是和B端互动,只要在我生态圈(平台)范围内活动,都有无限的想象空间赚取利益,虽然具体怎么弄我可能不确定,但是没关系,迟早会试出来。


另一方面,无论是移动互联网还是互联网+都无法承载附加其上、跨行业的经济价值生成。


电视、报纸广告变成了弹窗、视频广告,服务员变成了一口一个亲的掌柜,店租装修水电费用变成了美工摄影修图钻展物流费;摆个小摊赚机票差价的倒爷换成了OTA的服务费,有些钱以前是掮客赚的现在收归平台,本质还是零和。金融行业目前还是银行的天下,似乎互联网金融已经开始展现出电子商务刚面世时那样充满免费、高收益和人性化的新鲜诱惑,当他强大到可以制定规则的时候,又会是怎样的面貌暂时无法想象。

每一个行业背后都应该有清晰且唯一的商业模式。笼罩人与物的互联网作为三百六十行中的一员,在做生意这件事上却体现出两个极端, 头是大量的新生模式压根没做这方面考量(2VC),另一头恨不得所有的钱全被他一个人挣完。


这一行奇怪在,已经沉淀了很多用户,却时刻担心失去用户;吸引了很多资金,却大范围亏损。没有哪个行业的打法是先推广吸引进来大量用户,再不断试错、尝试各种从他们身上赚钱的路子。


与技术自信比起来,商业世界的互联网更像个婴儿,即贪婪又迷茫。


处处安放的野心


一切能被数字化的行业都存在被颠覆的可能性,传统媒体,广告,图书,唱片,票务,这些已经能看到初效;下一个会不会是电影院、演唱会、电子游戏厅、银行、会展?君不见各种消费级投影仪、VR、AR硬件的开发及应用大潮不是滚滚而来吗?把一切拉到我擅长的领域再用我定的规则打败你,才是这个圈子的游戏法则。


平台化的经济体如果无法保持增速基本等同于衰败甚至淘汰,无论是企业内部、还是资本市场的外部压力都迫使他们不断通过拷贝、并购、入股的方式增加体量,维持增长。历史上从没有哪个行业用这种速度增长,并且形成天然的垄断,因为信息的无处不在,这种垄断跨越地区和行业,最后剩下生态圈之间的死磕,又通过错综复杂的治理结构和合作,归一到巨无霸的少数几个巨头名下。


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中国科学院计算机网络信息中心研究员在《中国互联网发展的历史阶段划分》一文中认为,(当时)互联网无成熟的盈利模式,无法给投资者带来预期收益,导致互联网泡沫的破裂。我认为,第一次互联网泡沫产生的根源是其自身经济价值生成的局限,而外力介入的金融则是加速破裂的催化剂。这个原因把他移植到今天的中国互联网依然成立。无论国家政策还是资本触角,都不应该集中太多期望在单一行业, 行业产出效率达不到投入增速的后果是泡沫破裂,为保证收益而野蛮扩张的后果更是缔造一个史无前例的垄断个体 :你看到的每一条新闻、发出的每一句话语、收支的每一块钱、行动的每一条轨迹都在他的单一平台或者说生态覆盖内,历史上没有行业强大到这个地步过,没人知道如何应对。


这几天先是如家酒店女孩遇袭,后是剩女抗议逼婚的病毒视频流行,借用女权主义者Robin Morgan的一段话作为结束吧:

Knowledge is power. Information is power. The secreting or hoarding of knowledge or information may be an act of tyranny camouflaged as humility.


知识是力量,信息即权力。信息的释放或囤积也许都是专横伪装的谦卑。

*文章为作者独立观点,不代表虎嗅网立场
本文由 凌卓 授权 虎嗅网 发表,并经虎嗅网编辑。转载此文章须经作者同意,并请附上出处( 虎嗅网 )及本页链接。原文链接http://www.huxiu.com/article/144813/1.html
关注微信公众号虎嗅网(huxiu_com),定时推送,福利互动精彩多

本文被转载1次

首发媒体 虎嗅网 | 转发媒体

随意打赏

提交建议
微信扫一扫,分享给好友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