肯德基全面接入支付宝移动支付,互联网金融侵蚀银行信用卡的用户基础
2015年7月17日,郑州一家肯德基餐厅,顾客在扫码支付宝付款。据悉,肯德基已在全国近4800家餐厅陆续接入支付宝移动支付,此举显示了这一餐饮龙头正在发力O2O布局。本文头图经CFP汉华易美授权,未经允许,不得转载
在2015年8月,全中国的肯德基都开始支持支付宝的扫码付款。除了支付宝的母公司蚂蚁金服做的大量宣传广告,有这样一个问题也在网上流传很广:为什么肯德基一直不支持银行刷卡?
尽管有各种各种言之凿凿的分析,描述刷卡的时间成本比支付宝高出多少,但这其实是一个伪问题。在银联和银行推广IC芯片卡的过程中,肯德基的竞争对手麦当劳早就已经有不少店铺支持“闪付”功能,整个过程并不会比支付宝扫码付款更长。
如果从乐观的角度看,以上内容不过是互联网公司的炒作,对银行的信用卡业务没有什么实质上的影响。可是如果从悲观的角度看,互联网金融已经在侵蚀银行信用卡业务的用户基础,否则的话,已经推广数年的IC卡为什么连互联网公司一次大规模客户营销的动静都赶不上?
本文中用“盛世危机”描述当下银行的信用卡业务,以阿里花呗、京东白条和趣分期这三个与信用卡非常类似的互联网金融服务为例,来仔细分析互联网金融对信用卡业务的长期影响。
一、何为盛世,为何危机?
之所以说银行信用卡业务仍然处在盛世之中,是因为中国金融体系正好跨过了支票这个阶段,直接从大量使用现金向刷卡转变。与欧美发达国家的金融同行相比,我国的银行基本没有个人支票这项古老又费劲的业务,直接用刷卡代替现金为银行业创造了极为有利的发展条件。
以2002年中国银联成立为起点,我国推广刷卡消费的时间不到15年,无论是刷卡交易占比还是信用卡占比,仍然有非常大的提升空间。无论互联网公司怎样抢占市场份额,都无法对银行信用卡业务的蓝海空间产生显著影响,未来3-5年即便只靠现金交易升级也足够银行不断做大业务规模了。
在信用卡业务这样一片形势大好的未来展望中,是不是互联网金融不会对信用卡构成威胁呢?恰恰相反,由于整个市场规模在不断扩大,银行信用卡业务可能处在一种麻痹状态而不自知。
互联网金融侵蚀的是银行与客户之间的联系,一旦用户日常小额支付习惯被别人掌握,信用卡就成为账户背后的资金来源之一,不仅银行会看不到用户到底进行了什么消费,与用户的联系也会被彻底切断。
对于信用卡业务的乐观分析已经足够多了,让我们放下脑海中专业知识的条条框框,来看看阿里花呗、京东白条和趣分期这样的互联网金融公司是如何做类信用卡业务的。
二、阿里花呗:最接近信用卡的潜力产品
“花呗”是阿里巴巴旗下的类信用卡产品,准确说归属于蚂蚁金服,与支付宝和余额宝紧密相连。
目前,淘宝和天猫大部分商户或者商品都支持“花呗”服务,阿里电商体系之外也有多家购物、生活类电商和O2O平台接入花呗。使用花呗消费,用户确认收货之后在下个月的10日之前还款即可,并不存在信用卡账单日和还款日的概念。可使用支付宝账户余额、账户中绑定的储蓄卡快捷支付,以及余额宝自动还款,也可以主动进行还款。
阿里花呗是最接近信用卡的互联网产品,单独看这款产品并没有什么比信用卡更特别的地方,然而它所处的生态体系比银行产品体系更为特殊。花呗与用户的重要联系点有两个,分别是电商平台和个人征信。
从电商平台的角度看,花呗背后是全球规模第一的淘宝和天猫,这使得阿里自身体系内的产品生态体系比银行更为强大,产品之间能够交叉营销形成合力的机会就更多。
直接掌控消费者的购物行为,比与信用卡联动的金融服务更贴近用户需求。
通过花呗积累的用户消费数据和金融交易数据,又会进一步成为蚂蚁金服征信系统的基础数据。姑且不管热门的大数据到底能不能达到实际效果,蚂蚁金服建立的芝麻信用是比信用卡持卡人打分评级更有市场前途的新兴业务。依照常理看,银行在发放信用卡或其它贷款时对用户的信用评价应当是最精准的,然而
在日常信用消费及小额信用贷款领域中,银行的权威性正在逐渐让渡给其它专业征信机构。
从上述两点可以看出,银行信用卡业务的真正弱点并不在于日常使用时的效率高低。正如开篇提到的肯德基引入支付宝新闻那样,媒体倾向于认为这是互联网金融在便利性上的胜利,全然不管肯德基竞争对手麦当劳早已引入IC信用卡闪付的现实。
双方的真正差距在于信用卡类业务与自身其它产品的融合程度。回到IC信用卡的闪付功能上,这项业务推广的受益人究竟是银联还是众多发卡银行呢?
与支付宝这样明确的受益主体相比,银联与众多银行组成的联合团队显然在发展意愿和长期利益妥协上有所欠缺。
三、京东白条:互联网竞争之道
京东白条是由京东金融提供的类信用卡服务,各种规则与阿里花呗类似,当用户在京东商城线上购物的时候可以选择白条付款,付款范围也在逐步推广到自家电商平台以外的商户。白条的原理是赊购,因此连花呗那样固定每月10日的还款日都没有了,只要在赊购后一个月之内付款就行,而且可以用银行信用卡为白条付款。
京东白条的例子并不是要将前述阿里花呗的优势重复一遍,而是为了展现互联网企业之间的差异化竞争究竟从何入手。京东的电商业务直接与阿里的淘宝天猫竞争,正是靠与之不同的自营业务才发展为国内排名第二的电商平台。京东白条业务也是类似情况,这项业务面临的直接竞争压力比银行信用卡更大,只有靠差异化定位才能与规模更大的阿里竞争。
京东白条的赊购特性看似局限了自身发展空间,可如果不这样的话,与阿里花呗就找不到差异化竞争的途径。京东白天与京东商城的内在联系更为紧密,拓展而出的校园白条、旅游白条、安居白条,通过更多更具体的消费场景对抗规模更大的阿里电商平台优势。
当银行的信用卡业务遭遇同业之外的竞争时,银行能不能保持京东白条这样的竞争活力呢?我认为很难。由于受到高度严格的监管,银行已经适应了在划定的场地内与其它银行竞争,如果遭遇不按套路出牌的互联网金融企业时,恐怕很难立刻学会相应的差异化竞争手段。同时,银行比较单一的金融服务产品线不具备大电商平台的用户消费场景优势,不能够内部联动的产品和资源会处于劣势。
四、趣分期:互联网公司如何投资未来
趣分期是一家成立于2014年4月互联网金融创业公司,面向大学生提供分期消费,据传已覆盖全国近3000万大学生用户,在校大学生可以从趣分期网站上获得各种电子产品,之后再每月还款。
银行信用卡业务退出大学校园已经很多年了,显然大学生的信用消费需求仍然存在
由于监管要求和市场竞争,这些创业公司仍然处在快速迭代的过程中,很难对它们的模式和前景作出评价。把趣分期这样的小公司与阿里、京东这样的互联网巨头并列,也并不是为银行提供商业模式的榜样。像趣分期这样高速发展的同时伴随极高失败率创业公司,为银行提供的最大借鉴价值价值在于,更为强大的阿里集团已经在前景不确定的时候投资了这家公司。实际上不仅是阿里,前述提到的京东同样投资了一家类似的大学生分期购物网站,名为分期乐。
阿里和京东都是实力很强的互联网巨头,旗下的花呗和白条也同样是做信用消费业务,可是具体到趣分期专注的大学生分期消费这个细分市场时,最明智的选择并不是立刻投入大量资源到这个前景还不明朗的小市场上,而是通过投资联合起来让小公司在细分市场上继续探索。这也是为什么都没有进入大学生市场的阿里和京东,分别投资的趣分期和分期乐却继续成为针锋相对的竞争对手。在这样的竞争过程中,我们可以观察到越大的企业却越谨慎,例如京东实际上已经通过校园白条的形式直接介入大学生分期市场,比阿里花呗的拓展速度更快。
这对银行信用卡业务的启示是,当银行无法确定自身某项业务能不能在市场长期占优的时候,除了加大与同业对手的竞争力度,到底有哪些工作可以通过投资的方式交给其它公司去做?近期虽然有信用卡业务从银行独立出来的新闻,可是整体市场活跃程度仍然与互联网公司角斗的战场差距不小。
银行信用卡退出大学校园已经很多年了,想办法变通让大学生办信用卡也确实是违规行为,但这并不意味着这块未来可能及其重要的市场会一直放在那里等待银行再次回归
五、只有超前布局才是长期战略
我并非盲目崇拜互联网思维的人,以上对银行信用卡业务的种种担忧,很可能被认为是不切实际的杞人忧天。现实中的业务发展也确实比较乐观,国内的信用卡业务其实只能算刚刚起步,国外市场中与银行直接竞争的消费金融公司和信用卡公司仍然不成气候,整个银行业还可以舒舒服服地发展很多年。
真正的困难是,银行信用卡业务这样宽松的环境长期看是假象。一家银行信用卡业务的竞争对手并不只有其它银行的同类业务,而是包括阿里花呗、京东白条这样快速创新、风格彪悍的“野蛮人”。正如近两年与支付宝多次打口水仗的中国银联,尽管整个网络的交易量仍然持续增长,但是这个曾经居于垄断地位的大型机构已经感受到了危机。独一家的银联尚且如此,当市场份额更加分散的银行与互联网金融企业进行遭遇战,会更难统一竞争战略。
从轰动性的余额宝开始,近两年互联网金融已经给银行带来了足够的竞争压力,工农中建这样的传统四大行也都进行了互联网金融转型。可是具体到信用卡等业务领域,可以发现银行的长期战略仍然不能适应互联网的超高速创新节奏。银行的信用卡与互联网金融同类业务竞争,要比拼的并不是业务本身的拓展能力,而是这项业务与集团内其它业务的整合能力,以及跨领域投资的长期试错能力。
如果不能在信用卡业务上超前布局,一旦银行的盛世红利期结束,迎来的恐怕不是鸟语花香的缓缓下坡路,而是一个无底的万丈悬崖。
本文刊于《零售银行》杂志2015年9月刊,作者公众号理财实验室(微信号:MoneyLa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