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临沂12345公开说‘不’”点赞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 秦朔朋友圈 (ID:qspyq2015) ,作者:四方君,题图来自:视觉中国
近日,“南方周末”微信公众号刊发了一篇报道,题目是《“办不了”:一条政务热线的别样通报》,引发了热议。
报道的缘起是临沂12345开全国政务服务热线之先河,在其官方微信公众号上公开对不合理不合规的热线诉求说“不”。
文章主要讲述了临沂12345政务服务热线的改革故事,他们发现在12345热线服务群众、“识别干部”过程中,随着热线越来越多,一些不合理不合规的诉求也随之增加,这些诉求“叠加”满意率考核,导致基层负担大大加重、公共资源严重浪费。
文内有句话隐晦地说到了“根源”上: 一旦过于强调考核,某种程度上,12345会成为“不讲理的人的工具”。
意识到问题后,临沂做了两方面改变,一是制定了不合理不合规诉求认定标准,定期公布一批不合理不合规的工单;二是不断研究和调整考核评价办法,“每年都要修订一次”,从以前的按月考核变成按季度考核,也设置了不满意的“容错率”。
实事求是、不教条,对于临沂的这项改革举措,除了旗帜鲜明的点赞肯定之外,我还想举一反三,延伸两点思考。
考核应该实事求是
笔者转发南方周末这篇报道到朋友圈里之后,很多体制内工作的朋友纷纷点赞并转发,表示“苦不合理考核”久矣。
其实,跟一些人认为进体制内就是“上岸”、就是进入“舒适区”不同的是,现在体制内的工作压力也很大,各种各样的考核并不少于甚至还要多于企业。
今年年初,中纪委通报了3起整治形式主义为基层减负典型问题,其中一起是某县实行“千分制”甚至“双千分制”“三千分制”考核体系。
通报称,2018年以来,X县对乡镇和县直部门单位组织开展了“千分制”甚至“双千分制”“三千分制”综合考核,其中2018年开展党建、经济社会发展“双千分制”考核,2019年还增加重大隐患整治板块,实行“三千分制”考核,其他年份实行“千分制”考核。
同时,该县有个别部门、镇街在有的年度对下属单位、所属村 (社区) 开展过“双千分制”考核。这类考核虽然有区分优劣、激励担当、促进发展的作用, 但指标设置客观上存在过多过细、不够科学精准、脱离实际等倾向,还有的考核频率过高,实行月度排名、季度通报,不利于干部树立长远政绩观,加重了基层负担。
现实中,体制内这种千分制考核、月度排名、季度通报并非个例,而是普遍存在,这个县只是不够幸运,被抓了典型。
其实大家反对的从来不是考核,而是那种不切实际、形式主义、一刀切的教条考核。
考核的初衷是激励更好作为、激发更多担当。但执行过程中,考核逐渐异化为增加基层负担的“砝码”、形式主义的温床。
有的地方考核越来越密集,日调度、周评比、月总结,“今天播种、明天催收”屡见不鲜……林林总总、名目繁多的考核指标,成为基层难以承受之重。
上有政策下有对策, 至于基层是如何应付考核的,有兴趣的读者可以去看下吴毅博士写的《小镇喧嚣:一个乡镇政治运作的演绎与阐释》,书中有过多次精彩描写。
如果有些考核指标不能简单应付过去,上级压力又大,那就只能 造假 了。
就在上个月,某县政府发布情况通报称,2011年至2023年,镇政府工作人员在“市场主体增量行动”中,违反依法合规的工作要求,通过镇政府工作人员获取部分村民身份信息,违规办理工商营业执照154个,涉及村民134人。同时排查出其他乡镇违规办理工商营业执照84个。
同样,这也绝非个案。
不切实际的任务和考核,类似于让一个刚学会走路的孩子去给你倒一杯水,他如果能给你拿来,那大概率是从马桶里舀来的。
说这么多当然不是反对考核,而是建议有关部门在制定考核目标的时候,多到基层调研,多了解实际情况,实事求是地制定考核目标,回归考核的初衷。
政策制定也要实事求是
考核没有实事求是,有时候是执行层面出的问题,有时候是因为政策目标没有实事求是。据观察,一些地方政府制定政策时并没有做到实事求是。
今年4月份,第一财经日报发表了一篇题为《多地财政紧张“购房补贴”难到位,有人购房7年补贴仍未完全到账》的报道。
报道称,近年来,为了促进新房销售,不少城市出台了购房补贴政策,不过,政策出台之后,购房补贴未及时发放的问题也存在,有购房者7年前购房,至今购房补贴都还没有完全到账。 对于未能及时发放补贴的原因,多个城市称财政部门资金紧张。
很难相信,这些城市在制定购房补贴政策过程中实事求是地研究了财力、稳妥安排了相应的财政预算。
据笔者观察, 现在很多地方政府喜欢出台一些“同质竞争”的政策。
抢人大战的时候,很多城市出台了人才奖补的政策,一些小城市甚至小县城也跟进,仿佛不出台这项政策,就会背上不重视人才的道德包袱一样。
但高校毕业生回小城市乃至小县城就业,真的是考虑了你们的人才补贴才决定回去的吗?
不考虑实际情况、不实事求是地出台政策,反而会产生舆情,损害地方政府形象。
2022年5月,《中国新闻周刊》曾做过报道《一边求贤若渴一边不兑现承诺:南昌一地拖欠人才补贴近两年》指出,公开的承诺兑现不了,会损伤政府公信力。
除了面向普通市民的人才补贴、购房补贴政策, 一些面向企业的地方产业政策有时也存在好大喜功、难以落地的毛病。 一些地方政府根本没有相应财力和资源,却非要说过头话、出过头的政策,最终损害的是自己的营商环境和信用口碑。
最近跟一家县政府去深圳某行业协会交流产业招引问题,地方政府就坦诚询问自己的财政补贴力度肯定比不上发达地区,在这样的前提下,招引是否还有竞争力。
对方回答我觉得很好,她说,贵的水果和便宜的水果,都有市场。招引一个行业,除了要素价格、政策优势,还有很多因素,比如产业配套环境、当地工人队伍、交通区位等等。
事实上, 长期需要政策补贴的企业难以获得市场竞争力,一些短期的政策补贴往往吸引的只是那些“骗补”企业。
话又说回来,一些地方政府出台不切实际的政策,有时候也是因为上级对它的考核不切实际。
呼吁更多实事求是
回到文章开头,笔者认为,临沂12345作为政务服务热线敢于第一个对不合理要求公开说“不”,实际上树立了一个实事求是的正面典范,即政府应当基于现实情况作出决策,而非盲目追求表面政绩。
公开说“不”,不但不会损害政府形象,反而有助于建立政府与民众之间的信任桥梁, 因为民众看到的是一个贴近实际、勇于担当、实事求是的政府新风貌。
事实上,无论是南方周末上述报道的评论区,还是“12345临沂首发”官方公众号的留言区,读者对“临沂12345公开说‘不’”都是持非常正面肯定的态度。
临沂12345这一举动“出圈”提示我们,无论是考核机制的改革,还是政策的制定与执行,乃至各项工作,都应当围绕着“实事求是”的核心原则展开。只有这样,才能真正提升政府效能,增强民众的满意度和信任感,推动社会的健康发展。
最后,就用下面这段经典语录升华一下全文吧。
实事求是是党的思想路线,是党的传家宝。历史证明,凡是坚持实事求是,事业就顺利发展;凡是背离实事求是,事业就遭受挫折。在任何时候,实事求是精神都不能丢。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 秦朔朋友圈 (ID:qspyq2015) ,作者:四方君(上海交通大学深圳行业研究院兼职研究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