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星巴克中国迎来大结局?

虎嗅网  •  扫码分享
我是创始人李岩:很抱歉!给自己产品做个广告,点击进来看看。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 投资人黄海 (ID:haivcconsumer) ,作者:黄海,头图来自:视觉中国


来到2025年,星巴克中国的业务目前面临极大的危险。背后的根本原因是星巴克的单店营收正在不断下滑。


现在星巴克中国依然整体盈利,最重要的原因是得益于当年和商场谈判租金的时候谈的比较低。商场和星巴克的租约通常在8到10年,大量门店很快就会迎来重新谈判租约的时间点。一旦重新谈判时间点到了,批量的星巴克中国门店会面临租金大幅上调的风险。


到了那一天,星巴克中国正在不断下滑的利润就会雪上加霜,甚至迎来亏损也不奇怪。


10年前的时候,在商场和星巴克之间的谈判当中,星巴克作为品牌看上去是乙方,但实际上他才是甲方,星巴克才是那个大爷。


因为对于很多商场来说,当年的星巴克就是引流的利器,还是门面的担当。因此星巴克要进入一个商场,会给甲方提出很多要求。例如对整个商场的门店开业率有要求,甚至还要求给到装修补贴,装修期间不算租金,商场还要倒贴钱。


而星巴克跟商场签订的租金合同,当年有很大一部分是来自于营业额的扣点,而不是固定的租金。随便举个例子,假设星巴克跟商场签订的营业额扣点,租金是5%,无论星巴克那个门店的业绩是怎么样的,租金永远就只占门店销售额的5%,这对于星巴克来说压力就会非常小。在今天这种业绩下滑的局面里,扣点制租金帮了大忙。


这种纯粹的扣点模式对于商场来说在大部分情况下都是不会接受的,只有像当年的星巴克那样的强势品牌才能谈下来这样的条款。


时至今日,事情已经发生了非常大的变化。


首先星巴克的门店开的越来越多,越来越密集之后,每一家门店产生的营收都在下降。同时国产咖啡品牌的强势崛起,也分流了非常多星巴克的忠诚用户。毕竟在性价比这点上,星巴克是没有任何优势的。


最后就是星巴克每年还有大量的新开门店的需求,他再也不是十年前那个奇货可居的状态。今天大街上满地都是星巴克。甚至有一些商场里面,星巴克要开两三家店,因此星巴克再也不是稀缺的品牌。


对于商场来说,根本没有必要为了引进一个到处都是的常见品牌给出任何租金优惠。星巴克再也不是能够给商场引流的品牌了。


一旦到了和星巴克重新谈判租约的时间点,甲方一定会把这个纯扣点的条款改掉,改成固定租金外加扣点这种更加常见的模式。


甚至有媒体报道,有些商场已经考虑把星巴克清退了,到期不再续约。你就离开,换别的品牌进来。这种事情在以前是闻所未闻的。


多年来,中国无论什么级别的任何商场,如果不标配一个星巴克,给人感觉都是很奇怪的。但这样的一个规律正在被打破。


所以看得出来,星巴克目前在中国的业务可以称得上是摇摇欲坠。


当然星巴克也在不断自救。自救的举措,包括更加快速推出符合中国本地口味的新产品,以及把门店做得越来越小,不再强调第三空间了。例如说啡快这样的小店型,完全是一个外卖自提店,对标瑞幸咖啡这样的竞争对手。


同时星巴克还暗戳戳推出了很多的优惠券。直接降价会影响品牌调性,因此店里直接点餐的时候还是按照原价。但消费者只需要花一点时间,在美团点评、信用卡APP和各种各样的直播间当中,就能轻易找到大量的优惠券。


这样的自救方法是否见效呢?目前来看效果还不是很明显。


在过去两年,瑞幸咖啡无论从门店数还是营收这两个层面都超越了星巴克中国,成为了中国的咖啡第一品牌。在2025年,瑞幸咖啡的利润可能也将超越星巴克中国。从收入、门店和利润这三大业务维度,瑞幸咖啡都将成为中国咖啡行业的第一品牌。


和瑞幸咖啡相比,星巴克在商业模式上的硬伤在于第三空间。空间的投入是更大的,导致了星巴克成本高,因此它的咖啡售价也得更高。大家都会开玩笑说,在星巴克卖咖啡的高价并不是由于那杯咖啡,而是收取座位的使用费。


不仅在中国,哪怕在星巴克的大本营美国,星巴克也感受到了打造第三空间带来的成本压力。


刚进入2025年,星巴克就宣布了一个重大新闻。在北美地区,星巴克的门店不再免费开放,任何使用星巴克门店设施的顾客,都需要点单消费。也就是说,如果一个人坐在门店里面薅羊毛,一直不点单的话,星巴克的店员是有权把他请走的。


而在星巴克中国,去年开始也陆续传出了类似的传闻,不点单就不能坐在店里面占用空间。直到今天,星巴克中国还没有明确宣布类似的规定。但随着业务形势越来越严峻,星巴克中国跟随美国总部推出类似政策也不再遥远。


如果不是业务压力不断增大,星巴克是不会出此下策的。因为从星巴克创立第一天起,他创始人舒尔茨就讲过,第三空间是星巴克安身立命的根本。第三空间的优势在于它可以链接社区里人和人之间的社交关系。


成为人与人的连接空间,星巴克就不仅仅是一个卖咖啡的地方,它还充满着人文关怀,给了消费者温暖。相信很多人都有这样的体验,没有在星巴克点单,但在星巴克里面自习、用电脑工作,跟朋友聊天,度过一段愉快的时光。


在过去很长一段时间里面,星巴克对于这样的行为都是不加监管的。


短期来看星巴克好像吃亏了。但长期来看,越来越多消费者会因为这样的细节,而增加对星巴克这个品牌的认同感。星巴克把这个政策取消后,意味着他变成一个精明算计的商家,而不是原来的那个倡导人文关怀的温暖品牌。


当然,在商言商的角度,让很多不点单的人坐在门店里面耗一个下午,这种事情对于星巴克来说确实是肉眼可见的浪费资源——不仅带来了更高的管理成本,还降低了付费翻台率。


星巴克这样的改动背后,是他近年来财报压力的逐渐上升。根据星巴克2024年第四季度的财报,它的营收同比下降了3.2%,利润更是同比下降了25.4%。


无论是在大本营美国,还是在中国这两个最重要的市场,星巴克都同样遭到了业务下滑的压力。在整个2024年财年当中,星巴克中国虽然开了很多新门店,但是营收依然同比下降。


星巴克中国2024财年它的收入是29.58亿美元,同比下降1.4%。开了几百家新店,营收跟去年比还下降了。那可以想象可比同店销售额的下跌幅度。


在关注连锁行业的时候,投资者普遍最核心关注的指标就是可比同店业绩。也就是说,不管品牌开了多少新店去驱动销售额增长。大家最关注的是去年跟今年同样存在的一家门店,它的业绩是否有下滑。


星巴克中国可比同店,同比下滑了14%。门店的业绩又可以分拆成两个指标,也就是客单价乘以订单的数量。其中客单价同比下降8%,而订单数量下滑了6%。


无论是从每杯饮料的价格和卖出去饮料的杯数,星巴克都在同步下滑。


没有什么东西比这个指标更能体现出来,星巴克中国目前的竞争力正在下降这个残酷的现实。


我大胆地预测一下,2025年星巴克中国最终的大结局有可能就是出售给中国的合作方。


在2024年底就有这样的消息传出,星巴克总部在评估出售中国业务的选项,正在接触中国的投资人包括了私募股权基金,还有在中国有运营餐饮连锁品牌能力的公司。


这个新闻可能让人觉得奇怪,星巴克居然还要卖自己的业务——实际上这件事情一点都不奇怪。


星巴克在全世界的业务里面,除了世界上GDP排名前三名的国家——美国、中国和日本——除了这三个国家之外,星巴克在大部分国家的业务都是加盟。


所谓的星巴克把中国业务卖掉,不是说星巴克中国的门店一夜之间都会倒闭,它依然会长期存在。只是星巴克中国会从直营模式改成加盟模式:星巴克总部把经营权卖给中国公司,让中国公司去具体经营。星巴克中国在出售之后,总部在中国区的利润就主要变成了加盟授权费。


那为什么星巴克总部会考虑这件事情呢?


原因非常简单,当星巴克中国的业务蒸蒸日上,赚钱如流水的时候,星巴克总部根本没有出售的意愿。因为直营模式之下,赚的钱根本不需要跟别人去分成,利润都是总部的,不需要跟任何人去分成。


但是当一个业务他依然存在价值,但是竞争压力非常大,面临很大波动风险的时候,对于总部来说,这样的业务它就很适合和加盟商合作。


因为在这种情况下,业务变成收益共享,风险共担的模式。


举个例子,如果原来星巴克中国赚100块,都是总部的。变成加盟模式之后,星巴克中国只通过授权使用费,可能从100块钱当中只赚了25块钱,剩下的75块钱都要归到加盟方。


但是一旦星巴克中国从赚钱变成亏损了,星巴克总部亏损的幅度也会大幅下降。甚至因为授权费的收入性质,星巴克中国哪怕业务亏损,总部也能保持盈利。


而在直营模式之下,一旦亏损之后,所有的业务亏损都要从总部来负担。


因此可以看出,直营模式转加盟模式,本质上星巴克的总部是想转嫁风险,让本土的合作伙伴一起来实现收益共享、风险共担。


对于跨国连锁餐饮来说,这种模式并不是星巴克第一个吃螃蟹的。


国际快餐巨头麦当劳,早在2017年的时候,就把中国区的经营权卖给了来自中国的私募股权基金中信资本。


这个合作回头来看是非常成功的。中信资本接手了之后,基于对中国消费者更加熟悉,对于中国经营餐饮更加接地气,把麦当劳在中国的业务进一步增长扩大,实现了品牌总部和本国经营方两者的共赢。


星巴克总部的出售想法,只是考虑去复制麦当劳中国当年的成功罢了。基于星巴克目前面临的巨大竞争压力,不断下滑的业务风险,以及还有麦当劳的成功先例,这种做法具备相当的合理性。

随意打赏

提交建议
微信扫一扫,分享给好友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