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过MBA的人也干不过“江湖野路子”罗永浩,马云为何开除过95%MBA高管?
马云不认可员工攻读MBA教育,已是业内公认的事实。他曾多次散播“读MBA无用论”观点,炮轰国内外MBA教育无法指导企业发展。阿里巴巴刚创业期间,他一度开除了95%来自哈佛、斯坦福以及国内高校的MBA高管,略显反智。
百科上显示,反智主义(anti-intellectualism),又称作反智论,是一种存在于文化或思想中的态度,而不是一套思想理论。反智主义可分为两大类:一是对于智性、知识的反对或怀疑,认为智性或知识对于人生有害而无益。另一种则是对于知识分子的怀疑和鄙视。
日前马云在台湾参加2014两岸企业家台北峰会,发表演讲时谈到创新和教育,依然对于MBA很不以为然。他认为创新是教不出来的,自爆曾经送了好多员工去上MBA,回来却都变笨了,学习别人成功的模式并没有意义,而是要有失败的经验才会真正学到东西。
MBA也要知行合一
知行合一,曾是中国传统儒家思想最高行为标准之一。马云曾多次认为,MBA学员讲起来头头是道,做起来不知从哪里开始做起,简而言之,只会坐而论道,不会起而行之,也就是知与行无法有机统一。
马云所说的MBA学院不会做事,更多的是书本和课堂上学来的那一套经验主义,由于每家企业内外部情况都不可能完全相同,而MBA学的理论都过于教条,无法放之四海而皆准,成了百无一用的书呆子。
也许有人说,马云现在的学历只是杭州师范学院本科,还是降分录取的,没有资格评论MBA教育。事实上,早在去年11月,马云就已经是香港科技大学的荣誉博士啦。
笔者一位朋友,最近也抱怨道:花了40余万人民币读了北大MBA,结果老板还是没给他加薪,就好像没读过一样,似乎很是委屈。
笔者倒认为,教育没必要太过于功利化,员工不能幻象自己硕士博士毕业后,就能飞黄腾达,鸡犬升天,企业老板也不必对MBA教育过于理想化,否则很容易产生心理落差,导致合作破局。
比如,陈彤曾在新浪网担任过十余年的总编辑,奠定了他在中国互联网新闻领域难以撼动的“教父”级地位。而现在雷军挖他去做小米的内容投资和运营副总裁,现在的互联网发展阶段和竞争态势早已物是人非,陈彤能否再次复制当年的新浪式传奇,则是一个大大的问号。
很明显,马云的做法并不是一定要逆向思维,而是务实,也对当下国内重视学历、轻视能力的主流趋势的一种鞭挞,好在MBA教育已经逐渐走下神坛,成了一种自我提升的品牌。
金庸给马云题过一幅字:善用人才为大领袖要旨,此刘邦、刘备之所以创大业也。愿马云兄常勉之。
善于用人,会用人是一个成功企业家的关键,尤其是走向多元化发展的企业,企业领导不可能具备各行各业都有经历,也没有研究自己投资多个行业的专业研究精力,迫切需要找对口的从业者或研究者,才有可能尽量避免失败。
迷信MBA因爱生恨
但如今各行各业的社会产能过剩行业成为大多数,这些拥有实际经验的人才很难突围,他们的强项是把过去的经验复制过来。然而时过境迁,重复竞争者太多,竞争更加激烈,成功概率更低,更多理论型创业者成了公关公司发言人,比如互联网思维。
所以,直接经验并不能挽救陷入困境的企业,只有对口研究并且是综合性研究专才,才有可能研究出突围困境的战略,给企业有效提升品牌竞争力、有效提升利润率,但这也很并非完全准确的指导实践,更多还是停留在纸上谈兵阶段。
大家都认同企业家不是商学院能够培养得出来的,那么如何培养出企业家呢?一是来自大量失败的实践,二是来自大量的对口跟踪研究加上高效的执行力,除此没有他法。
问题来了,直接经验的企业家也面临经济环境的变化而难以适应进一步的发展,比如,过去的中国经济环境是可以通过人脉、政商腐败等方法畸形发展起来。而现在,国内各行各业告别过去的野蛮发展模式,逐渐走向专业化和法制化轨道,此前旧的方法论逐渐面临被淘汰的命运。
罗永浩就感慨此前对付媒体的“江湖野路子”,放在锤子手机上却失灵了,甚至起到反作用。
再回到MBA教育上来,国内外的MBA们大都是笼统的案例式教学,而案例也只代表过去,并不保证现在以及将来能够取得实效。
由此可以推断出,马云长期不认可MBA,主要来源于此前过于迷信MBA教育,结果发现并没有实现“理想化”预期,从而产生了较大心理落差,应爱生恨,略显反智。
国内外MBA教育大都以理论学习为主,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理论来源于实践,又指导实践,任何教育都不可能一劳永逸解决所有问题,终生教育势在必行。
“30岁跟别人干,40岁我们为自己干,50岁必须让给年轻人去干”。马云这席话不仅说给年轻人听,也是说给自己,共勉之。
文章为作者独立观点,不代表虎嗅网立场
向作者提问
加入文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