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火星人入侵到日本的舔眼球潮流:对媒体的盲从为何一再重演

虎嗅网  •  扫码分享
我是创始人李岩:很抱歉!给自己产品做个广告,点击进来看看。  

76年前 (1938年) ,在收听奥森·威尔斯 (Orson Welles) 根据《世界大战》 (The War of the Worlds,由赫伯特·乔治·威尔斯[H. G. Wells]所著的科幻小说) 所改编的广播剧时,多数人都相信火星人正在入侵。这件事情以及后续媒体的相关报导,引起如此广泛的关注,或许可以让我们看到现代人对媒体的依赖性,以及媒体传播可能会导致的误会。


当速度比准确更为重要


2013年夏天,有关日本出现一股怪异潮流的故事迅速传遍全球。据说相爱的两人会去舔对方的眼球以示亲密。这个故事被众多新闻媒体加以报导,其中包括赫芬顿邮报 (Huffington Post) 、英国《卫报》 (The Guardian) 和美国哥伦比亚广播公司 (CBS News) 。哥伦比亚广播公司的新闻标题宣称“日本‘舔眼球’潮流可能导致失明”。不过很显然,几乎所有这些报导都并非事实,但这并不能阻止新闻媒体迅速地复制该故事。

差不多每个月,在推特网和其他社交媒体平台上就会有某个名人过世的谣言快速传播。在波士顿马拉松赛爆炸案之后,新闻网站Reddit的成员们希望能够利用互联网用户的集体力量,确认犯罪嫌疑人,借此来战胜传统媒体。遗憾的是,这次努力以惨败告终。

最近,有研究机构针对370万名跟踪爆炸案的推特用户的790万篇推特内容进行了一份调查。调查发现,推特网上29%最具病毒性传播的内容都含有谣言和虚假信息,51%包含有一般性的观点和看法,只有剩下的才含有准确的信息。该研究同时也发现:


“大量具有较高社会声誉的认证用户要对虚假信息的传播负一定的责任。”


互联网经济的繁荣发展靠的就是网站流量,包括通过社交媒体来传播网站链接,因而速度的重要性常常也就胜过了正确性。 社交媒体平台让我们以前所未有的速度接触到更多信息,但我们也为如何来诠释这些信息感到困惑,这种困惑同时又推动了误会的猖獗。 不过,这种由新媒体造成的混乱现象并非最近才出现。

1938年10月30日是周日,美国东部时间晚上8点——万圣节前两天的晚上——哥伦比亚广播公司 (Columbia Broadcasting System) 在奥森·威尔斯的《空中水晶剧场》 (Mercury Theatre on the Air) 节目中播出了根据赫伯特·乔治·威尔斯的科幻小说《世界大战》所改编的广播剧。节目采用了传说中的“雷蒙·拉魁罗 (Ramón Raquello) 和其管弦乐队”的现场演奏,中间还穿插了新闻快报。这出广播剧详细叙述了火星人恐怖的死亡机器在纽约州的格柔弗米尔市 (Grovers Mill) 着陆,并且从着陆点向纽约市进发,东海岸的许多人已经惨遭毒手,最终因为火星人无法抵御地球的微生物,这场杀戮才得以终结。

次日,各大媒体都在报导这出广播剧所造成的伤害。《纽约时报》10月31日的头条新闻宣称“广播收听者误将广播剧当做事实,陷入恐慌”,副标题表示,“众人逃离家中以躲避‘来自火星的毒气袭击’——威尔斯的科幻剧播出期间警察局的电话被打爆”。在同期另一篇文章中,《纽约时报》则称:“全国陷入恐慌:广播剧导致新英格兰、美国南部和西部均出现恐惧潮”。《纽约每日新闻报》则宣布:“广播剧中的虚假‘战争’导致全美陷入恐慌” 。


这些文章和全美各地的其他文章都绘声绘色地描述了人们如何疯狂地从家中跑出来,提醒他们的邻居们,大家纷纷逃命。

新闻报导宣称该广播剧导致全美上下出现大范围的恐慌,尽管这点可能有所夸张(稍后会对此做更详细的探讨),但很显然许多人深信该广播节目是在对所发生的事实进行实况报导。第一手的描述显示,许多人被骗,广播剧所营造的恐怖气氛或邻居们二手 (或三手) 的描述所传递的恐怖感受都让他们很是担心自己的安全。此外,当时全球危机四伏的状况也进一步促使公众对该节目深信不疑。

“ 普遍存在的恐慌气氛 ”



1938年底,欧洲正处于战争爆发的边缘。让人感到不安的广播新闻快报是常有的事,而且正常的广播节目中常常会插播有关欧洲情况恶化的报导。赫伯特·莫里森 (Herbert Morrison) 一年半前曾对兴登堡号飞船灾难进行现场直击广播报导,这件事情生动地展现了当时的新媒体实时报导恐怖事件的能力。


在为纽约广播博物馆 (Museum of Broadcasting) 进行的一次采访中,《空中水晶剧场》的制作人约翰·豪斯曼 (John Houseman) 解释称:


(慕尼黑危机) 刚过,社会上普遍存在一种恐慌气氛和世界末日的情结,人们感觉战争爆发将不可避免,而且是一场国际大战。所以人们已经为这最新的灾难做好了充分准备。”


空中水晶剧场对这些新闻报导的形式加以完美无瑕的再创造,由此提升了其节目的可信度。在整场广播剧中没有穿插任何商业广告来强调其纯属虚构。此外,一些收听者错过了开始之前的免责声明。在《哈珀杂志》 (Harper’s Magazine) 1948年刊发的一篇文章中,豪斯曼表示,空中水晶剧场的收视率约为3.6%,而竞争对手埃德加·卑尔根 (Edgar Bergen) 与查理·麦卡锡 (Charlie McCarthy) 的广播节目收视率达到了34.7%。大概8:12时,这对口技表演者的节目结束后,将广播时间让给了一位歌手,许多听众也随之转台到了哥伦比亚广播公司,正好此时听起来颇为逼真的新闻快报开始让人感觉情况越来越紧急。


尽管有关全美出现恐慌的报导早就被人们信以为真,但在《误导:美国新闻业十大虚假报导》 (Getting It Wrong: Ten of the Greatest Misreported Stories in American Journalism) 一书中,W·约瑟夫·坎贝尔 (W. Joseph Campbell) 提出,有关全美上下集体出现恐慌的报导本身就是公然的夸大其词。


坎贝尔承认“该节目的确吓到了部分美国人,有些人的反应不太理性,”但他相信,“多数节目收听者……意识到这本身只是一次节目——是万圣节前两天播出的一个有趣的节目,内容纯属虚构”。坎贝尔表示,当时针对这一事件的新闻报导“几乎完全是轶事趣闻,很大程度上是根据通讯社粗略的综合新闻报导来撰写的,这些报导强调的是广泛性,而并非深刻性和详尽度。”


尽管这些报导“捕捉到了当天晚上许多人在个人层面出现的惊恐”,但 并没有充足理由能推断存在大范围的恐慌。然而,有关恐慌发生的新闻报导四面开花,这还不仅仅只是新闻业马虎和草率的问题。


媒体之间的嫉妒


坎贝尔提出,报纸对广播剧所导致的信息误解大加报导,原因在于传统的纸质媒体和新兴的电台广播之间关系紧张。


慕尼黑危机期间,在对事态的最新发展进行报导上,广播曾让报纸黯然失色。豪斯曼在《哈珀杂志》1948年刊发的那篇文章中写道:“数周以来,美国民众一直守着自己的收音机,通过广播来了解大多数的新闻,不再是选择阅读报纸。”


坎贝尔认为,纸质媒体的反应体现出他们想对自己的新对手进行遏制。“美国的报刊业由此有了谴责广播的动机,指责它们缺乏责任心,不可靠,”坎贝尔写道,“许多报刊抓住这次机会,满腔热情地对广播加以攻击。他们不会让这么好的机会白白溜走。”


坎贝尔引用了行业杂志《编辑与出版人》 (Editor and Publisher) 当时出版的一篇社论。该社论警告说:“某种媒体的新闻报导欠缺完整性,且会造成误导,全国上下都在继续面临这种危险。该媒体有待证明其能够胜任新闻工作。”当时的《辛辛那提问询报》 (Cincinnati Enquirer) 的一篇社论则称:“最多只能说广播是一种让人混淆信息的媒体。它缺乏纸质媒体所拥有的查阅旧资料和确认信息的手段。”《哈特福德新闻报》 (Hartford Courant) 则警告读者们不要“相信仅仅只是从广播上听来的那种疯狂的传言”。


对于现在一些怀疑推特网、脸谱网和Reddit是否能够成为新闻来源的人来说,这种牢骚似曾相识。 当有新的媒体出现,人们会对该媒体的工作方式大加质疑,而且现有媒体会感受到新兴平台带来的压力,所以可能会反应失控,这也是一种正常现象。


因此,75年前的火星人入侵这一事件之所以会引起如此大的反应,是由于以下因素的完美汇合:全球让人不安的各种事件、对新兴媒体的一种新的依赖性、以及既有新闻来源的一种过度反应。


情景再度重演


我们现在也生活在一个多事之秋。2001年9月11日的恐怖袭击让我们迎来了21世纪。这个世纪已经见证了大量让人身心俱疲的事件,而这些事件本来曾经似乎让人难以想象。 我们越来越依靠新的网络社交平台来即时了解新闻和信息,而报纸和电视对此的反应则是试图运用自己的游戏规则来打败这些新媒体。


目前的情况是,美国人对国内恐怖分子的担忧与其当年对欧洲战争爆发的担忧相当。最近的一个例子是,阿拉巴马州的Star 94.9电台进行了一场电台改版的宣传活动。其宣传中描绘了异族入侵该电台的广播信号,这显然也导致了部分听众颇为担忧。阿拉巴马州佛罗伦萨市的《每日时报》报导称,该宣传活动“导致有传言称地区公立学校将会遭受炸弹袭击。”


该电台隶属于沙洲广播集团 (Shoals Radio Group) 。据All Alabama网站称,集团节目部主任布赖恩·里克曼 (Brian Rickman) 表示:


“我们当初构思这些异族或外星人入侵广播电台的故事情节时,认为这会非常有趣。我们当初设想的是他们在距离我们数光年之远的地方听到了我们的频率,但他们并不喜欢贾斯丁·比伯 (Justin Bieber) 和我们播放的流行音乐,于是他们将占领电台,对电台进行改版。我们当初认为这是一个很巧妙的故事。”


在这段宣传被广播后,又经过媒体界新成员的添柴加火,引发了一场庞大的喧嚣。《每日时报》引用了塔斯坎比亚市 (Tuscumbia) 警察局长托尼·洛根 (Tony Logan) 的话说:


“在宣传活动中,就有将故事上传到社交媒体平台的计划。然后该故事在推特网和脸谱网上像病毒一样被传播。也许这件事情在最初是无害的,但后来的发展已经失控,变成了一个涉及到公共安全的问题。”


在76年前空中水晶剧场播出《世界大战》广播剧后的次日,在接受采访时,威尔斯在悔过时表示了道歉,称许多人对该广播剧信以为真这点让自己颇为惊讶 (不知是真是假) 。他同时也说:“广播是一种新事物,我们正在逐步了解它对人们的影响力。”


在该广播剧播出30多年之后,空中水晶剧场那出广播剧的作者、剧作家霍华德·科赫 (Howard E. Koch) 对广播和电视的影响力进行了反思。他认为:


“在此之前,从未有过任何此类传播知识的方式……但另一面也是真实存在的。我们可以像科尼岛 (Coney Island) 上某个游乐场的哈哈镜一样,对现实情况进行扭曲,强加给自己一个虚假的景象。”


科赫总结说,“如果说广播剧中虚构的火星人让我们吸取了重要教训的话,我相信那就是应该质疑并测试通过电视广播和纸质媒体传递给我们的一切东西。”在现在这个时代或许也应该算上互联网。


本文作者: 管理学书籍 http://www.12reads.cn (原创编译)。本作品采用[创作共用署名3.0中国大陆版许可证],若非授权,转载时请勿删除文章作者信息及链接,否则必将追究法律责任。

*文章为作者独立观点,不代表虎嗅网立场
点此全站设置为大字体 本设置保留在浏览器内
A+ A-

随意打赏

提交建议
微信扫一扫,分享给好友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