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企业造假频发对管理的警示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 洞见学堂 (ID:Dongjian-Insights) ,作者:董伊帆,原文标题:《日本企业造假频发,给企业管理带来哪些警示?》
导读
2024年6月3日,日本国土交通省于官网发表声明称,对85家车企的调查结果显示,丰田、马自达、雅马哈发动机、本田、铃木的38种车型存在认证欺诈问题。此事件再次凸显了日本制造业近年来频发的丑闻问题,与一贯标榜的“工匠精神”形成鲜明对比。在此之前,小林制药的保健品因导致消费者健康受损而引发广泛关注,神户制钢更是以次充好,三菱电机则长期存在数据造假行为……这些造假丑闻接连不断,给日本制造业的声誉带来了沉重打击。
为什么日本企业造假频发?这给企业管理带来哪些警示?我们将在本文讨论。
一、为什么日本企业造假频发?(一)过度追求降本增效的压力
自20世纪90年代起,受多重因素影响,日本经济逐渐陷入低迷。各大企业面临生产成本持续攀升而利润率不断下滑的严峻挑战。为了继续稳固并扩大市场份额,这些企业不得不大力推进降本增效的改革,将压缩成本作为首要任务,以应对日益激烈的市场竞争环境。
日本大多数企业的成本管理遵循一套明确的流程,即首先确定市场销售目标价格,然后据此进行产品设计和成本预算,并最终确定计划成本。这种模式下,在新产品设计阶段之前就已经确定了目标价格,并且通常在没有特殊需求的情况下不会更改。这种成本管理模式使得日本企业在生产环节面临巨大的成本控制压力,一些企业甚至不惜采取冒险行为。
以高田公司为例,它曾是日本最主要的安全气囊生产商,客户几乎涵盖了所有日系汽车,并向通用、宝马等国际品牌供货。为了降低成本,高田在气体发生器中使用了性能极不稳定的硝酸铵,这种物质在高温条件下极易发生爆炸。这一问题在生产测试环节本应被发现,但生产测试工程师迫于成本控制的压力选择篡改测试数据,故意去掉了部分测试数据,以取得"理想"的测试报告,向市场推出符合公司成本要求但存在安全隐患的数据。
此外,日本企业非常注重对客户的交付效率,甚至不惜牺牲质量以提高交付效率。 本次造假事件中,丰田汽车公司会长(董事长)丰田章男在东京召开记者会向公众致歉时承认,商品交货期短,又被迫多次返工,给最后认证测试阶段的员工造成过大压力。
此前,大发汽车在成为丰田汽车全资子公司后,面临着缩减开发周期和快速供货的严峻要求,这使得一线人员在紧迫的时间压力下出现了违规行为。为了迎合紧迫的交货期限,质检人员不得不采取篡改数据的手段,以使得更多不符合要求的产品得以通过检验。在2023年12月大发汽车发布的声明中,公司承认在25个测试项目上至少存在174处造假行为,这些造假行为涉及车辆动力系统、底盘结构、碰撞安全性和环境保护等多个方面。这一事件对于公司的声誉和长期发展产生了严重的负面影响。
(二)过度追求技术标准的压力
日本企业对技术标准的高追求,也一定程度上导致了造假问题频发。 对技术标准的高追求本身无可厚非,然而,当这种追求超出了企业的实际能力和道德底线时,就可能出现造假等不正当行为。
日野汽车是一家位于日本东京的柴油货车、巴士和其它车辆的制造商,丰田对其拥有实际控制权。2022年3月,日野汽车生产的大型和中型卡车引擎被曝出油耗和尾气排放测试存在数据造假等违规行为。随后,该公司生产的小型卡车引擎测试中也被发现存在违规,各类违规行为至少长达近20年时间。对此,日野汽车反思,由于正在开发发动机的团队知道他们无法达到技术标准目标,并感到压力很大,因此伪造了测试结果。
此外,很多企业作为供应商,受制于下游采购商,迫于生存的压力而选择铤而走险,一边承诺技术标准,一边造假以迎合标准。
2021年2月16日,日本曙光制动工业株式会社发布官方公告,披露其日本国内工厂所生产的产品中存在严重质量问题。据悉,共有114327项质检数据涉嫌造假,其中约有5000项数据未能达到与整车制造商事先约定的标准值,这一事件引发了广泛关注和深刻反思。
(三)内部组织架构僵化
日本企业的组织机构相对森严,往往高度集权,内部条块分割、等级分明、组织架构相对固化,总部与基层明显割裂,经营层与生产一线严重脱节,这也是造假问题的诱因之一,基层员工的意见和信息难以上达,各基层单位更看重自身局部利益,且存在层层包庇的情况,总部无法了解实际情况。
2017年9月,日本日产汽车被曝出“使用无资质检验员进行车辆出厂检验”的丑闻,报告称,部分日产工厂会把具备资格的检验员的徽章发给无资质人员,在国土交通省派人检查时,临时撤走这些没有资质的检验员。日产员工证言,这种情况由来已久,最早从1979年起,日产在枥木县的工厂“可能就开始任用无资质检验员”;位于神奈川县的追滨工厂从1989年以后“常年存在这种违规情况”;而除了位于京都的工厂外,日产在日本国内的五家工厂“长期以来普遍如此”。而对于这一情况,日产汽车并没有公布对公司领导层的处分决定,只表示从当年10月起,包括社长在内的公司高层已主动退回部分薪酬。
同样地,在2017年,神户制钢公司承认了篡改部分铜、铝产品检验数据的严重违规行为,以不合格产品冒充合格产品供应给客户。仅一年之内,就有高达2.15万吨的产品涉嫌检测信息造假。更令人震惊的是,在过去的十年间,包括各层级管理层在内的十余人参与了这一造假行为,导致约200家企业受到牵连,涉及汽车、飞机、高速列车、军工等多个关键领域。这种跨越时间长且涉及众多管理者的造假行为,无疑揭示了神户制钢公司内部存在严重的组织架构和管理问题。
(四)企业文化的弊端
日本企业高度重视家文化,并以此为基础实施终身雇佣制度。 1918年松下集团董事长松下幸之助向所有职工保证:“松下员工在达到预定的退休年龄之前,不用担心失业。企业也绝对不会解雇任何一个‘松下人’。” 终身雇佣制在为员工提供稳定工作机会的同时,也容易造成员工放松自我要求的现象,进而引发诸如造假等问题的出现。
同时,日本文化中根深蒂固的耻感文化对其社会价值观和行为准则产生了深远影响。 在这种文化背景下,企业和个人极度重视外界的评价和社会地位,将失败视为一种严重的羞耻。 特别是在经济下行周期中,许多企业为了维护表面的繁荣形象,倾向于选择数据造假来掩饰真实的经营状况。而在这种特定的企业文化氛围下,员工为了规避失败和逃避责任追究,也更容易倾向于选择造假行为来掩盖存在的问题。
二、给中国企业带来哪些警示?(一)合理要求降本增效,建立更高的质量要求
在当前复杂多变的经济形势下,降本增效已经成为我国众多企业的关键战略选择。面对激烈的市场竞争压力,企业亟需优化自身的成本结构,提升运营效率,以应对市场的挑战。而要实现这一目标, 企业不仅需要制定切实可行的降本增效方案,更需设定合理的降本增效目标,确保在追求成本节约和效益提升的同时,不忽视对产品质量、服务质量等方面的基本要求,以免陷入短视行为,影响企业的长期健康发展。
同时,在这个过程中,企业需要加强精细化管理,建立更高的质量标准要求。 这包括加强生产过程的监控,提升产品质量等等,坚守质量是企业的生命线这一原则, 避免追求成本节约而忽视对质量的投入。 只有以优质的产品和服务赢得客户的信任和支持,企业才能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二)不盲目追求纸面技术,坚守道德规范底线
在追求高技术标准和实现新技术突破的同时,企业应更加重视自身的实际能力和道德规范的坚守,坚决摒弃对纸面技术的盲目追求,只有确保研发能力、生产能力以及服务能力与其所追求的技术标准相匹配,才能确保技术的真正落地和有效应用。
企业应清醒认识到,技术的先进性并不是唯一的衡量标准。过度追求技术高度而忽视实际能力,往往会导致产品质量的不稳定,甚至可能引发安全事故。这不仅会严重损害企业的声誉和形象,更会对消费者的权益造成不可挽回的损害。因此,企业在追求技术突破的同时,必须充分评估自身的实际能力,确保技术的落地和应用能够真正为消费者带来价值。同时,在技术创新的过程中,企业应严格遵守法律法规,坚守商业道德,积极履行社会责任,坚决杜绝以纸面技术误导和欺骗消费者的行为。
(三)对供应商,合理要求,严格管理
企业对供应商的管理应该有张有弛,合理要求,严格管理。对供应商进行管理时,应秉持一种既严谨又灵活的态度,既要确保供应商能够满足企业的需求,又要尊重供应商的合理权益,实现双方的共赢。
企业应根据自身的业务需求和战略规划, 制定明确、合理的供应商要求, 以确保供应商能够为企业提供稳定、可靠的产品和服务。
企业对供应商的严格管理也并不意味着对供应商施加过度的压力或限制。 企业在管理供应商时,应尊重供应商的合理权益,给予供应商一定的自主权和灵活性。例如,在交货期限方面,企业可以根据实际情况给予供应商一定的缓冲时间,以应对可能出现的意外情况。在价格方面,企业可以与供应商进行充分的沟通和协商,寻求双方都能接受的合理价格。
在与供应商合作过程中,企业应 定期对供应商进行绩效评估,及时发现并解决问题 ,确保供应商能够持续为企业提供优质服务。同时,企业还应 建立严格的供应商退出机制 ,对于无法满足企业要求的供应商,应及时予以淘汰。
(四)严防大企业病,建立有效沟通通道
在企业持续发展与壮大的进程中,务必高度警惕并严防“大企业病”的滋生,持续优化组织结构,加强内部沟通与协作机制。确保决策者能够精准掌握一线基层的实际情况,有效预防小利益团体的形成,进而更为高效地杜绝造假等问题的发生,保障企业的健康稳定发展。
加强内部沟通与协作机制至关重要。通过定期召开会议、建立信息共享平台等方式,促进各部门之间的信息交流与合作,打破信息孤岛,提高工作效率。此外,决策者还应深入基层调研,了解一线工作的真实状况和需求,为决策提供有力支撑。同时,企业还应建立健全监管机制,加强对权力的监督和制约。通过完善内部管理制度、加强审计监督等方式,防止权力滥用和腐败现象的发生。
(五)善用企业文化,规避企业文化弊端
在《企业成长之道》的研究中,我们发现, 企业文化在凝聚员工力量、激发工作热情等方面确实具有积极作用,但同样不能忽视其可能对企业成长和发展产生的消极影响。 如同任何社会文化都具备两面性,既包含积极因素也包含消极因素,企业文化亦是如此。在企业文化推动企业发展的同时,也必然伴随着一系列潜在的消极影响。因此,企业在充分认识企业文化重要性的基础上,必须高度重视其潜在的消极作用,并采取有效措施最大程度地规避这些负面影响,以确保企业的健康、稳定、可持续发展。
小结
日本企业频发的造假事件为企业管理带来了多方面的警示。对此,企业应从中汲取教训,坚持合理要求降本增效,并确立更为严格的质量标准。同时,企业不应盲目追求表面技术成果,而应坚守道德规范底线,维护诚信原则。在对待供应商方面,企业应提出合理要求并实行严格管理,确保供应链的稳定性和可靠性。此外,企业还应严防“大企业病”,建立有效的沟通渠道,确保信息的畅通无阻。最后,企业应善用企业文化,规避其可能存在的弊端,从而推动企业实现健康、可持续的发展。
为什么数字化转型必须是一把手工程?
企业数字化转型,究竟“转”什么?
企业数字化转型的价值、意义——以美的、三一、平安为例
韧性经营,帮助西南航空五次穿越经营危机
企业如何应对比黑天鹅、灰犀牛更可怕的疯狗浪?
测测你的信息茧房有多厚?如何打破信息茧房?
面临“寒冬”,企业如何活下去?——来自自然界的启示
大数据是万能的吗?——从Netflix失速看大数据决策陷阱
一文讲透信息化与数字化的差异
中国在全球供应链重组中面临的挑战及应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