扶老人险、雾霾险、摇号险……互联网保险如何挖场景、搞创新?
互联网金融发展到现在,渠道化功能逐步成熟,传统金融业务的线上化不再是创新焦点,当前阶段,互联网金融行业竞争的重心已经转向新资产与新场景的挖掘与争夺。在网络借贷、P2P、众筹等投融资领域,业界竞争的核心是寻找可对接的资产端,以及一些厂商已经开始推的资产证券化以提升资金运作的高流动性。
而在保险领域,创新的焦点正在转向场景挖掘,即发掘传统保险公司所未关注到的场景、技术能力难以覆盖的场景,以及因传统保险产品价格高、个性化差而难以保障到的用户场景,通过基于互联网的平台、技术与能力,为这些场景中的企业和个人用户提供专业化、定制化保险服务。
基于新场景的保险定制正成为互联网保险的重要领域
从所出现的时间顺序的角度,大致梳理一下近些年来互联网保险公司在做的业务模式,可以发现主要集中在几块:做渠道、做创意型保险、抓场景做定制、做保险公司端的服务、做互助。
做渠道最好理解,其模式广义上可以包括保险企业产品线上销售、保险比价、保险资讯门户、第三方销售平台、兼业代理平台等,最终都指向保险产品的销售;
创意型保险是网上出售的新奇类保险产品,如赏月险、扶老人险、雾霾险、摇号险等等 ,严格来说这也是挖掘新场景提供保险服务的一种,但这类模式最终目的往往是引人注意,获取用户, 商业上不具备可持续性。这一点与场景化保险有很大不同 ;
做保险公司端的服务主要是基于网络平台和技术为保险公司提供SAAS、CRM、保单管理、保险代理人培训等服务,帮助保险公司提高管理、运营效率,降低成本;
通过网络平台提供互助服务也是最近一年来兴起的形式。互助平台是一种互联网“保险+众筹+社群”的互助模式,用户在平台投入一笔资金,在发生重大疾病或意外事件时可以获取一笔资金补偿。 虎嗅网相关文章此前曾对此进行过分析报道。
从目前的形势看,发掘场景改进保险服务是当前互联网保险领域较为主流的创业形态。 通过搜索IT桔子平台上互联网保险类创业公司名录可以发现,这类创业企业数量相对于其他类型的创业企业数量更多。
有数据显示, 截至目前,互联网保险创业公司已有超过100家。 2015年共发生23起融资事件,融资总金额超过70亿人民币。2016年也有多家公司获得融资。这其中通过发掘新场景提供保险定制的互联网保险公司占有很大比例,如刚刚获得1亿元Pre-A轮融资的悟空保,以及获天使轮投资的保准牛、获Pre-A轮的点金保、获天使轮投资的小雨伞保险、获得A轮融资的保险极客等。这显示了资本对于互联网定制保险比较看好。
被传统保险遗忘的场景,互联网保险的机会
做保险定制的互联网保险企业为什么会被资本青睐?因为抓住了被传统保险遗忘和忽视的场景。
随着时代的演进尤其是互联网、智能设备等在社会生活中的广泛应用与普及,大量新场景被创造出来,如使用搜索引擎查找信息、网络购物、通过即时通讯软件聊天、通过网络理财、办理贷款、观看网络直播、驾驶可联网的智能设备、通过网络买房租房等等,人人都已经离不开网络, 大量与互联网相关的新场景在我们的生活中习以为常,但却也蕴含着风险,如被网络上的假消息骗到、投资的P2P平台跑路、支付遇到问题遭遇损失、买到假货、智能设备出事故等。
传统保险企业没有关注到这样的场景,或者缺乏足够的技术与数据去分析这种场景带来的保险需求。这就为互联网保险提供了机会。
另外,即使是保险公司推出的保险产品所涵盖的场景,也存在过于泛化的问题。为了更大程度上满足大数法则,保险公司一个产品往往包含大量场景,如疾病保险包含多种疾病,财产保险包括多种财产受损情况,这样的好处是可以向更多的客户销售标准化产品,不足之处在于销售导向下的产品缺乏对用户以及企业客户个性化需求的关注,用户为不太需要的场景买单。
而保险合同包含过泛的场景又造成出现后的核准、定损、理赔过程繁琐,成本高,时间长,影响用户体验,这也是传统保险广泛被人所诟病的地方。
互联网保险公司能做出适合新场景的保险吗?
这些被传统保险忽视的场景可以视作机会,但为什么互联网保险公司可以做?能做好吗?
第一,互联网保险企业对于互联网类场景更加熟悉。 对场景的熟悉带来的优势是可以做更精准的需求分析,把握好这类场景中存在的真实用户痛点,为产品设计的合理性、适用性做好基础。
第二,互联网保险企业基于平台、技术与合作关系,可以获取核心的大数据资源与分析、运算能力。数据资源的把握和使用能力是做好场景定制类保险服务的根本保证。 针对这些新的风险场景做保险服务,核心是掌握这类场景中的大数据资源,通过对数据资源的分析挖掘来设计产品、做好定价,确定风控模式。
具体而言, 针对新场景做出一款成功的商业保险产品,需要对场景的风险点、发生频率、涉及用户数量、用户特点等因素有完备的数据,对数据进行建模分析,构建有大数据支持的精算模型 ,进而完成产品设计、风控等环节。这些数据资源与能力是传统保险公司所不具备的,没有数据资源就无法对场景的需求作出响应。互联网保险公司则可以掌握足够的场景数据资源并有相应的分析能力。
例如悟空保与58金融合作,针对58同城上的租房用户提供的“租房无忧保”,解决租房用户因客观原因需要提前退租带来的租房押金损失的风险。58同城平台积累了用户租房的大数据基础、丰富的租房场景,悟空保有数据分析建模、保险产品设计、风控能力,使通过网络信息租房后又需要提前退租的用户新场景有了互联网风险解决方案。
第三则是客观条件,即世界在变化,很多设备加入传感器,接入网络,很多行为通过网络来传达、实现,使数据资源越来越丰富。对于一个用户而言,社交网络上的发言、检索信息的记录、购物偏好等数据资源都可以为判断该用户发生的风险概率提供更客观的支持。
对于一个设备而言,其接入网络后,使用时长、位置信息、用户对它的使用习惯等等都可以被获取,那么用户使用该设备的风险就可以更精准地测量,接下来的定制保险服务也就可操作了。
场景定制保险商业模式是否可行?
一个商业模式是否可行可持续,需要看生态系统内的关键主体是否都能获益提升效用,是否能达到帕累托最优状态。 在保险定制的商业模式里,关键主体主要包括保险公司、场景提供方(如提供网络应用场景的互联网企业)、用户、互联网保险定制公司等。保险公司有牌照资质、承保能力、产品营销能力,但缺乏对互联网新场景的认识度;场景提供方有场景,有数据,有拓展用户的需求,但没有提供保险服务的资质和能力;有能力提供保险定制的互联网保险公司则有数据分析能力、产品设计能力、风控能力,可以将保险公司与互联网公司的需求、优劣势对接。
通过成功的保险定制产品,场景提供方管理了场景风险,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消除用户顾虑,为积累用户减少障碍。如果百度有针对搜索引擎用户的虚假信息受损险,或许能减少一些针对竞价排名的舆论争议。另外这些场景提供方销售保险也是增强流量变现的一种方式。
对于保险公司而言,把握了新场景,拓展了保费收入。对于用户而言,一些风险因素得到了保障。
做的成功的保险定制服务可以成为保险领域的积木式创新,将不同因素、不同主体进行积木式排列,充分发挥各自优势,达成更有效用的服务。
业界普遍认为C2B是互联网保险的终极模式。然而至少从现在看来,这种模式可望而不可即。实现C2B,需要个人用户有很强的主动保险需求,然而目前很多人还是被动买保险 ;需要有大量的用户数据,然而目前来看个人数据还没有那么大量级;需要保险公司有更强的产品设计与风控能力,然而目前还达不到。
但目前的保险定制或许可能成为通往C2B的早期路径。保险定制公司发掘并汇集了细分场景的用户需求,连接保险公司,设计产品满足这种需求,可以看做是C2B保险的早期形态。
定制保险要面对哪些问题?
首先,针对场景的服务也要遵循保险的规律,即大数法则。 针对一个场景的保险产品做出来,如果没有覆盖到足够多的用户,必然不能将风险分散化,会使产品归于失败。用户不够量的情况下需要保费提价,而价格的上涨又会使一部分用户放弃购买保险。这反映了产品设计中的矛盾。
因此场景定制保险的模式对于互联网保险公司的场景分析把握能力以及互联网端的营销能力提出了比较高的要求。场景选择错误(针对的用户群太小),产品设计定价失误(没能吸引到用户),营销层面的失误(没有足够多的用户购买),都会对场景定制的保险产品的运作前景产生不利影响。
其次,大量互联网保险公司涌入,未来可能形成“场景荒”。 在P2P、众筹等网络投融资领域,大家都在说“资产荒”,做网络投融资对接的平台太多了,在资产端可以对接的优质资产越来越少了。保险定制领域刚刚开始,远不到这种情况。不过当下的互联网金融太热了,创业太火了,针对新场景的竞争会越来越激烈,迟早有一天新场景被开发完毕。保险定制市场怎么做,是需要考虑的问题。
另外,由于没有保险牌照,保险定制公司对于有牌照资质的传统保险企业会形成一定的路径依赖。 传统保险企业的品牌、承保能力、资质都是保险定制公司所需要的。当传统保险企业对保险定制公司提供的场景定制方案不感兴趣时,或者通过收购、大量资金投入等形式自己开展这类业务时,保险定制公司就会比较被动。
互联网保险未来还会有哪些创新点?
总结这几年互联网保险的发展,所做的基本是将保险产品线上销售、弥补传统保险所未服务到的盲点、提供技术和工具给保险企业、为C端用户提供资讯和比价等。 下一步,发掘场景提供定制化保险、为保险公司提供SAAS服务等都会继续走向成熟。场景被不断挖掘,保险公司、保险中介机构等主体的IT需求也会被不断开发出来。
互联网保险可以想象的创新空间会逐步减少。但预计还是会有一些新形态新模式出现。比如随着互联网保险公司越来越多,累积的资产规模越来越大,可能有针对互联网保险公司的再保险公司出现,来承接互联网保险公司的风险。这对于互联网保险的生态来说是一种完善。最终基于互联网的保险会形成比较成熟、稳固的生态。
本文由 网事风云 授权 虎嗅网 发表,并经虎嗅网编辑。转载此文请于文首标明作者姓名,保持文章完整性(包括虎嗅注及其余作者身份信息),并请附上出处(虎嗅网)及本页链接。原文链接:http://www.huxiu.com/article/150349/1.html
未按照规范转载者,虎嗅保留追究相应责任的权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