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还记得上周的华为全球分析师大会吗?最大的遗憾是任正非的缺席
如果不是标识牌提醒着你,你很容易误认为走进了英特尔IDF或者微软BUILD大会现场。这是21日举行的华为全球分析师大会给我的初印象。尽管过去快一周的时间了,还是觉得有必要写点儿什么。
一家中国公司,并且还是一家未上市的中国公司,却吸引了全球范围内的分析师、媒体记者,现场的外国人和中国人几乎一样多,这种情况出现在一些大型的跨国公司身上毫不为奇,但是 一家未上市的企业召开分析师大会,这本身就很值得玩味。并且自从2001年开始,华为就聘请毕马威华振会计师事务所进行财务审计,这是国际化公司的做派,对于一家有着中国家族企业风格的企业,总觉得有些奇怪。
这是我第一次参加华为分析师大会,但是这已经是第三届了。同时需要说明,本文更多是我在这场发布会的一些见闻和感受,所以关于一些财报数字或详细的战略等基本不会出现在本文,此前相关报道已经很多。
这场分析师大会在我看来,其最大的遗憾是华为创始人任正非的缺席。 任正非在中国企业家心目中的地位不言而喻,他的每一封内部信函都为华为的变革提供指导,同时会被媒体疯狂报道。一直想变革和转型的华为,如果在这场会议上请任正非出来讲几句,无疑是最好也是最有效的广告。相信媒体又该疯了,华为的检索量和受关注度又不知道会提升了多少个台阶。可惜,他没有出现。
努力营造出国际化企业范儿,尽管看起来有些格格不入
在两天会议日程中,第一天是重头戏。上午是三场主题演讲,分别是华为战略Marketing总裁徐文伟、财务副总裁陈繁昌、轮值CEO徐直军。下午同样有三场主题演讲,不过相较于上午,下午的演讲则更加倾向于具体和细化的华为的战略布局和业务上更加具象的内容。
令我印象特别深刻的是,这六场演讲用的全是英文PPT,并且说句实话,PPT都做相当漂亮、大气,并透着点儿时尚的气息。另外,除了徐文伟和徐直军外,其他演讲者全是英语演讲。这显然爽了老外的耳朵和眼睛,对于英文不大灵光的中国记者或嘉宾,则只有通过翻译来磕磕巴巴听下去了。这时候速记显得格外重要。
华为提出的ROADS战略。PPT很漂亮,唯一的缺点是,缺乏中文版
显然,尽管是一家中国企业,但是对于在欧洲和亚非拉地区都纵横捭阖的华为而言,用英文来展示自己的国际范儿是很明智的,尽管这和发布会所在地深圳或多或少有些违和感。华为全球分析师大会毫无疑问主要是一场讲给外国机构的分析师和媒体听的,华为需要通过这样的方式向全球释放一种积极进取的信号。这点或许值得那些想走向海外的中国公司学习。
尽管这场分析师大会显得格外洋气,不过我建议华为可以向英特尔学习。英特尔每年在中国举办的IDF技术峰会,在提供同传的情况下,还会提供中、英文两份PPT,左右侧同步播放,此举可以做到兼顾中外嘉宾。从每年的英特尔IDF上,我都能看到这家企业对细节的一丝不苟,并充满人文关怀。
展示自信和国际化,不一定非要英文PPT和英语演讲。一种自信叫用母语展示全球雄心,这样的文化自信才更让人肃然起敬。
华为高管的个性
根据过往的参会经验,中国很多企业的高管其实是不会讲PPT的,过程无趣,且缺乏兴奋时刻。所以我经常能在一些会场看到很多媒体同行打瞌睡,而我也不得不靠浓郁的咖啡提神。不过这种情况在华为分析师大会上几乎没有出现在我身上,当然也可能是我坐在第一排的原因。
徐直军的睿智、敢言
徐直军在演讲和现场接受媒体群访时,表现出了相当的睿智、幽默,更多的是自信。尤其在Q&A环节,他经常妙语连珠,甚至语不惊人死不休。比如当有外国记者抛出“华为是否想过通过当前大热的无人机,或者谷歌热气球的方式实现本次演讲的'全联接'”这样刁钻的问题时,徐直军回应称:“华为现在没有做这个领域。 我不敢相信这个热气球到了中国的上空会不会被打下来。 ”此言一出,全场大笑。
华为副董事长、轮值CEO徐直军
另外,当有人问徐直军华为的竞争对手是谁时,他立即踩刹车:“这个企业对手是很清晰的,不能多说。”目测,思科在大洋彼岸打了个喷嚏。
在涉及华为手机业务对进入美国市场持怎样的态度、如何实现华为的五公里覆盖目标时,徐直军斩钉截铁地回应称:“ 美国肯定是要去的。 但是我现在没有办法给你一个准确的时间,特别是你住的这个城市(我们肯定会进入)。”
徐文伟的儒雅
在21日下午,虎嗅等媒体对徐文伟和华为相关业务高管进行群访时,徐文伟则表现出另外一种完全不同的气场,优雅的谈吐和一直保持的微笑贯穿始终。
华为战略Marketing总裁徐文伟
由于华为在上午Keynote时特别强调了未来流量将有90%产生于视频,华为通信设备可以帮助运营商实现转型,并帮助运营商成为4K甚至8K视频的分发和提供商,从而避免 运营商沦为流量管道的尴尬。
恰好,此前我曾评测过一段时间4K显示设备,所以知晓当前的很多显示设备是伪4K分辨率,并且大部分都是30帧刷新率,这会造成视频的卡顿或丢帧。另外最大的瓶颈在于4K视频对存储容量是个巨大的挑战,这也造成了4K片源的极度稀缺。所以我不得不对“华为是否对4K视频过于乐观和超前,以及华为手机(当前手机已经成为大众生产视频的最主要方式之一)是否会率先实现4K视频录制和普及”提出了疑问。
徐文伟以一种不疾不徐的语速回应道:
“我们思考的是未来五年到十年的方向,视频在网上的数据量,从现在的70%逐步会增加到90%,而且这里面视频主要从原来的广播模式变成点播为主。整个网络要有巨大的优化、变革,端到端的改造。一个是带宽,一个是时延和误码率,目前的网络基本上都不支持。(我们)和德国电信正在做端到端的网络改造,网络进一步扁平化,而且误码率非常小。4K一定会到来,而且4K到来的时候运营商就会成为视频的主要提供商。因为,只有他的网络才能支持4K视频,所以他就会形成内容的分发,像四川电信一样,今后的内容有可能是个人的,可能是某个机构的,可能拍完片子找运营商在网上分发。”
另外,徐文伟在回应虎嗅“如何看待诺基亚与阿朗的合并,是否会将其视为对自身在电信市场的威胁”时,他的回应同样滴水不漏:
“就我个人来看(事先声明不代表华为官方立场),我觉得实际上运营商要求的是供应商固定移动融合的,它们(诺基亚和阿朗)两家首先是互补的,诺基亚移动很强,阿朗是固网很强,他们两个是不错的选择。而且他们合并以后三家供应商(华为、爱立信、合并后的诺基亚)会是能力比较强的供应商,合理有序的竞争,对这个产业没有什么坏处。”
这种自信和对华为的企业认同也表现在第二天上午的运营商BG和企业BG的两场演讲中,其中一位高管表示,他在华为任职了18年,在它眼里,华为是一家能够媲美荣氏家族甚至超越荣氏家族的企业,能够在一个企业的圆桌会议上听到这样的言辞极大地刺激到我的神经。
华为高管合影
另外,在华为的财报中,有对华为高管的履历介绍,这些高管在华为的履历都堪称漂亮,基本上都有在华为超过20年或接近20年的工龄,在我此前接触的公司中只有英特尔、微软等有这种高度的员工忠诚度,或许正是这种凝聚力和稳定的管理团队才成就了现在的华为吧。
华为对变革的渴望以及它所谓的开放式创新
在2天的分析师大会上,从不同的华为高管里出现最多的一个词儿叫“开放式创新”。华为认为,要开放的和合作伙伴、客户一起联合创新就叫开放式创新。并且华为一直强调要帮助它目前收入最大的运营商业务的客户实现转型,字里行间透着一种救世主的口味,不知道运营商内心到底该不该感激华为。
同样的,华为推出了业界第一个以业务为驱动的分布式云数据中心(SD-DC2),以云计算为核心,在硬件重构、软件定义、大数据分析等方面进行创新,包括实现网络的开放。华为还面向运营商客户推出了SoftCOM战略,即将基础电信网络云化,采用云计算、SDN(软件定义网络)和NFV(网络功能虚拟化)等技术重构CT网络,从而建立敏捷灵活,开放和智能的网络,帮助运营商实现数字化运营,实现战略转型。
在谈到变革时,华为似乎也表现出了同样的决心,并且拿着微软作为反面教材,认为微软享受着当前的盈利业务而不思进取,不敢创新,而华为却敢对自己进行自我革命。这种观点不知道有没有传到微软的耳朵里,不过,我至少从2位华为高管的嘴里听到了微软的名字,充满喜感。
华为在大会上没有告诉所有的人士,这种开放性和创新性到底有多少含金量,也就是它的开放程度有多大,最终能够实现怎样的一个预期效果,以及有多少客户与华为形成了共识,还是说只是华为的一厢情愿呢?
那些有趣、不得不说的故事
在会场让媒体们都齐声称赞的是,华为为所有参会者提供了电源插座和桌椅,这样就不必担心电脑点亮不够用的情况了,所有电源插座贴着桌子固定在地上,目测偌大的会场有一两百个插线排在地上默默地工作,这种细节不得不让人手动点赞。
不过,在两天的发布会结束后,有的媒体同行在朋友圈里委婉的吐槽华为提供的酒店住宿酒店条件不是很好,建议下次直接提供如家快捷酒店。我个人倒有不同的看法。我反倒认为很满意,因为是一人一间,我不会打扰到别人,别人也不会打扰到我,尤其遇上能打一夜呼噜的话,那简直是彻夜失眠的节奏。
不过如果能把召开发布会的地儿和住宿的地儿安排在同一个酒店就好了,因为这样可以节省很多的时间让媒体有时间去写稿,也不匆匆赶过来集合,每次集合都要花1个小时也是醉到不省人事的。所以,我的观点是,住宿条件好坏真的不重要,重要的是帮助媒体记者节省更多时间在路上,多一些时间用来写稿子,尤其在会议日程安排得满满当当连上厕所都要看着时间的情况下。
还听说一些媒体朋友吐槽称,他们的稿子要事先被围观一下才行,能够在发布前提前被欣赏不知道是一种什么成就感?不过我没有遇到这种待遇。
华为的传统电信设备商的速度也体现在了记者拿到速记的速度上来了,第一天的速记第二天才正式给到,此时大会已进入尾声。在速记方面反应最迅速、令我印象特别深刻的是,2013年的英特尔IDF,当时还是在北京国家会议中心举办。英特尔直接在微信群里甩百度云盘的账号和密码,里面随时上传速记,速度之快之爽让我至今仍记忆犹新。如果能迅速给出来,对于媒体报道的参考性也是很有帮助的,至少可避免“华为徐直军不认可互联网+”或“华为公然批评ZF的安全战略……”等此类文章或观点出来。
最后,还有一个有趣的事儿,华为和它的公关以及媒体在微信群里的微信红包大赛简直太疯狂了,目测有的人两天下来抢了大概有1000块钱或更多。吃饭抢红包、下车抢红包、上车抢红包、睡觉抢红包……从这件事儿上来看,运营商依然难以避免成为流量管道,最终受益的依然是腾讯,不知道华为如何帮助运营商狙击这些社交网络巨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