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找到更多让你产生兴趣的东西?

虎嗅网  •  扫码分享
我是创始人李岩:很抱歉!给自己产品做个广告,点击进来看看。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 investguru (ID:investguru) ,作者:硅谷王川,原文标题:《王川: 论兴趣和世界第九大奇迹 (一)》,题图来自:pexels


1. 兴趣让人废寝忘食,是可以持续的巨大内在动力。


2. 兴趣本质是什么?它有外在的,和内在的两个方面。外在方面,任何领域,有高速增长,不断有更新更好的东西出现,自然会引起兴趣。没有增长,固化了的东西,很快让人觉得枯燥。可以参见笔者的老文章:


     王川:幸福来自效率的全面复合增长


3. 没有增长的情况下,还对某个事情有巨大兴趣,要么就是陷入类似毒瘾一样的坑,要么就是自欺欺人。


4. 如何找到更多让你产生兴趣的东西?唯有不断扩大和外界广泛和开放的连接。


5. 内在的方面:兴趣来自于和外界交互中的各种持续的正反馈,推动知识和技能的不断提升。有人说,“兴趣是精通的副产品”, 精通导致更多正反馈。给你带来即时反馈的掌控感和节节贯穿的丝滑顺畅感的事物,可以产生心流,支撑强烈的兴趣。但稍微复杂一点的事情,没人一开始可以马上精通,从不通到精通需要持续的正反馈,而这个正反馈的来源往往不是你想的那样,被急功近利的老师和家长按着头,强行吃苦很长时间来获得的。


6. 达到这种精通的状态需要兴趣驱动的长期摸索和时间的积累,往往在意想不到的地方自发涌现,这就是所谓 “慢就是快”。如果一味主观表面求快,但实际底层操作上不精通不流畅,反而容易陷入 “再而衰,三而竭”的状态,而很快失去兴趣,甚至彻底放弃。


7. 人为设立截止日期,用主观定义的 KPI 来攀比竞赛,会误导甚至扼杀处于萌芽状态的兴趣,潜在危害极大。


8. 兴趣在哪里爆发,很多时候无法提前计划。常常会因为环境 (外因) 的变化,某个地方自发涌现出高速增长,和你的知识技能匹配 (内因) ,产生有益的反馈,而引起你的兴趣。不尊重这种自发涌现的高速增长,而用传统教条定义的兴趣来主观的框住自己,妄图强行在没有增长的环境里一厢情愿的逼自己产生兴趣,无异作茧自缚,最后浪费时间资源吃大亏的还是自己。


9. 以前我犯过的错误包括:在相对封闭的圈子里,对缺乏增长的东西硬着头皮自欺欺人的表示兴趣; 贪多求快,但很难迅速达到那种节节贯穿的丝滑感,不断被各种挫折损耗意志力,而最终丧失兴趣和内驱力。


10. 比如说,在大学里,硬着头皮对数理化表示兴趣,内卷化的做大量吉米多维奇的习题,做到最后唯一持续的动力是和同学比赛考分,但越学越觉得无趣。这种技能在就业市场并不能找到更好工作,也发不了大财。反而是读各种历史,科学史,商业史等等,越仔细研究,越能发掘出一些实用的规律,越有兴趣。


后来真正自由后,对数理化的一些东西重新产生了真实的兴趣,而这种兴趣更侧重于该学科内的一些更深层次的普适性的结构特征,并不是像个僵尸一样做很多“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的无聊的演算。


11. 促进兴趣的正反馈有两类: 第一类是和过去的自己比较有进步, 知识更丰富了,效率更高了,就很高兴,有更多动力; 第二类是和别人比,在竞争中胜出,获得更多奖励,也很高兴。但即使你在某个领域无法和人竞争,你总是可以利用这个领域最优秀的人的成果,来不断提升自己的效率,这样的组合无止境,这也是兴趣的持久动力。


12. 因为有兴趣,自然会比别人多下功夫,自然在别人懒得下功夫的地方看到别人没看到的东西,掌握别人没有掌握的技术。这样以后面对缺乏真实兴趣,硬着头皮被赶鸭子上架的对手,自然如削瓜切菜,取上将首级如探囊取物。


13. 兴趣导致在某个领域会慢慢精通,精通就意味着在这个领域稍微用点力气,就可以获得比普通人大得多的回报,从而产生更多兴趣 (复合兴趣) ,从而在更多领域慢慢精通,有更大的内驱力,层层递进,良性循环,没有止境。


14. 兴趣和利息,在英文里都叫 “interest”, 是有道理的。据称爱因斯坦曾说,“复利是世界第八大奇迹,理解它的人收到复利,不理解它的人要支付复利”。 (Compound interest is the eighth wonder of the world. He who understands it, earns it. He who doesn't, pays it.)  


15. 我说,“复合兴趣是世界第九大奇迹,理解它的人每天都有越来越强的内驱力,不理解它的人要被迫追求别人的兴趣“。


16. 没有兴趣的事情,还要假装有兴趣,花很多时间做表面功夫,好比贷款中借出去的坏账。债务违约的时候,才意识到本金早就没有了。停止做根本没兴趣的事情,才意识到逝去的光阴早就没有了。早点冲销坏账,早点停止做没兴趣的事情,总是最好的选择。


17. 很多人说“没兴趣”的实际意思是,某个事情给他带来的利益过于微小,因此不屑去深入钻研。因此他的整个认知体系的基础是空洞,脆弱和粗糙的,他也永远无法积累出可以高效捕捉巨大利益的认知体系,也就永远停留在那种“没兴趣”的状态。


18. 人们轻视可以长期复合增长的复利,而喜欢迅速捞一票大的,因为短期看复利的数量太小了。人们忽视因兴趣而学习带来的微小但真实的进步,而为了一点月薪强迫自己做没兴趣也没有技术含量的事情,外表上还要装得有兴趣.


19. 不喜欢诚实的复利的人,往往落入传销和各种套路贷的陷阱,全部积累最后打水漂。不遵循内心真实兴趣来开拓事业的人,最终光阴 (类似本金) 耗尽,郁郁寡欢,陷入中老年危机。


20. 当人说“我对发财有兴趣”时,这种空话没有意义。比如说真正发财需要掌握十个复杂矛盾的知识点,如果没有对具体每个点本身的兴趣和渴求,强迫自己学了两三点之后还似懂非懂,一直没有获得奖励,就会觉得太复杂而提前放弃了。


实际情况往往是,因为兴趣本身,长期积累了二十个不同的知识点,突然发现里面有十个知识点可以串起来,以某种意想不到的方式发大财,然后对各种新的知识点越来越敏感。这种敏感度体现为:可以隐约提前感知某个知识点,做成某件自己缺乏的事情,可以和别的东西串起来,因此主动学习的兴趣也越来越大。


21. 知识结构越丰富,这种敏感度和敏感度带来的动力,和常人的差距就越来越大。这也是“数量就是质量”的一种体现, 可以参见笔者的老文章:


王川:论数量就是质量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 investguru (ID:investguru) ,作者:硅谷王川

随意打赏

提交建议
微信扫一扫,分享给好友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