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鲜电商最大的障碍是价格,最终的出路是产业电商

虎嗅网  •  扫码分享
我是创始人李岩:很抱歉!给自己产品做个广告,点击进来看看。  


“现在全国的生鲜电商大概有4000家左右,只有1%在盈利,4%持平,95%都在亏,其中7%是巨亏。困难多的地方机会相对也多,一旦突破,每年的空间就有3万亿左右,有很大的想象空间。”创业者刘江峰如是说。他DMALL不久前刚拿到1亿美元投资。狂热激进的资本并不在乎生鲜电商不赚钱的现实。


关于生鲜电商难题(本文的生鲜主要指日常消费的初级果蔬农产品)的讨论很多,包括消费体验、冷链物流、产品质量等,但这些都是技术问题,都会解决,最大的障碍是价格。从产品的角度,国内的生鲜电商可以分为两大类:普通产品类和优质产品类。配送服务都差不多,区别就在产品上。普通类电商想赚批发差价,优质产品类电商想让产品溢价,但目前大多数都在亏损。


一、普通产品的销地批发利润空间很小


普通产品电商主要包括美菜网、链农网、大厨网、小农女等,其采购渠道跟菜市场、超市、菜店相同,都是在本地农批市场。电商平台主要提供配送服务,赚取从农批市场到消费者的差价,依靠较大采购量获得议价优势,期望能够降低消费者采购价格和物流成本。这类电商的目标是美国配送商Sysco,其为42万家餐厅、学校、医院等客户提供包括肉类、蔬菜、水果、厨房用品等食材,1970年成立,目前市值超200亿美元,年营收465亿美元,市场占有率25%。


不过,美国的农产品流通大部分都是农场直销模式,基本不进农批市场倒手的,而中国版的Sysco们是从销地农批市场拿货。大型餐馆都有自己的供货商,这些供货商常驻农批市场,直接从一级贩运商手里拿货,Sysco们的价格没有优势。那么就只能服务中小餐馆了,给这些客户送的菜品质肯定最普通,老板对价格极为敏感。老板的面包空跑一趟不要紧,Sysco们的大车能空跑么?何况你们用的还大都是第三方物流,物流企业也得要利润吧。路上那么堵,能在同一个点儿给所有餐馆送菜,岂不是得好多车啊,好多车空跑一趟行不行啊?还有,车还不能太大,否则进不了外环的。物流配送的成本不会比餐馆自采低,最后要折入产品售价的。


再看批发价,即便依靠集中采购从一批手中拿货也不好使了,因为信息的不断对称让农批行业竞争变得激烈,农批市场俨然已经成了加工配送车间了,一批只负责跨区运输,市场内大都是给终端送货的微Sysco们。中国的Sysco们如果要获得发展,就只能像美国原版模式一样,直接从产地拿货。


二、优质生鲜价格太贵了


跟国内主流的几家Sysco工作人员交流后,发现大家的想法都是先烧钱把市场争下来再说。而街边做海苔包饭的大妈则说,他们总找我,但是我无法相信他们的米,米不好摊子就砸了。瞧,小摊子能靠单品屹立不倒,原料也不是普通的,想收编也不容易。那立足优质产品的电商生意是否好做呢?


天天果园多利农庄本来生活沱沱工社等都是基于优质产品的生鲜电商,当然还有天猫京东亚马逊等传统巨头开辟的自营板块。这些平台都自诩产品绿色有机无公害,保鲜送到家门口。问题是,扫一遍网页上那些光鲜亮丽的瓜果蔬菜,最直观的感受就是贵。


根据企鹅智酷的调查,人们对生鲜电商的最显著诉求还是“要便宜”,其次才是能够配送到家和品类齐全;人们最担心的问题则是产品不新鲜;在购买习惯上,大部分人只是偶尔尝试。从用户需求来看,目前大部分用户对生鲜电商的主要诉求还是“低价”,而平台想要的是通过提供优质和稀缺的食材来提高商品的溢价能力。但目前来看,这对矛盾很尖锐。


三、为何价格这般高?


大家都认识到冷链物流成本推高了网购生鲜的价格,但是还有更重要的因素就是农产品复杂的天然属性。这两年大热的“褚橙”给我们普及了果园管理里边的诸多细节,标准化种植管理的复杂程度可见一斑。


与工业品相比,生鲜保鲜期短,产品属性更复杂,不可控因素更多。可以说,农产品的生产是系统工程,而工业品的生产是选择搭配工程。而且生鲜生产还要遵从不可抗的自然因素和周期,还必须在保鲜期内送到消费者手上才算生产完成,而工业品选择调试完毕,出厂就完成了生产。因此,生产差异化的农产品要比工业品相对成本要高得多,优质生鲜比普通生鲜贵得多。


拿手机和苹果举例。除去品牌溢价,不同手机的生产成本基本都差不多,各部件(甚至操作系统)都已经产业化,好手机和差手机的区别仅仅在于零件、程序、操作等的选择差异,不同选择和搭配的成本基本一样。而苹果(我们说的是水果)则不然,不同苹果差异非常大,外观、口感、酸甜度、农残含量等都不一样,而每一项指标要管控的话,都要付出高于普通苹果的成本。而且改变一两项指标并不足以改变苹果的品质,不足以形成好苹果和差苹果的区别,必须面面俱到,才能称之为好苹果。手机各部件的差异成本都在上游供应商手里,苹果各项不同指标的成本都在自己手里,要经过化学变化才能实现。


如果真正搞了国际认可的有机种植,执行严格标准化,甚至还有生物伦理等方面的问题,最终价格很明显要超出大众阶级的日常消费水平。没有销量的话,都玩儿不成。


四、更致命的是价格波动


生鲜电商如今规模并不大,而且以高端产品为主,消费群体主要是中高产阶级,他们对价格并不太敏感。随着规模的增长,大家可以想象类似“豆你玩”、“蒜你狠”、“姜你君”的价格波动会给电商系统带来什么冲击。


传统流通模式下,遇上价格遭狙,老百姓一股脑涌向菜市场抢购,充其量是挤破几扇门窗,价格下跌后每人亏几十块钱而已。如果网购量上去了,需求量暴涨定然会冲击物流系统,而且这种冲击不像造节运动有固定日期,农产品价格波动在品种、时间、周期上基本没啥规律。另外,网络聚集效应还会放大波动性,使周期变得更为急促,电商平台要么买不到货,被口水淹没,要么屯了大把货,最后砸自己的脚。


国内农产品价格高、波动大跟很多因素有关,主要包括:生产破碎化、流通环节多、产销信息不对称、食品安全无保障。如果不重塑产业链,农产品的价格很难企稳,而互联网产业的发展则带来了机遇和工具。生鲜电商前赴后继,但始终停留在销售环节,没有进入上游组织生产,产地才是控制产品品质和价格的源头。


五、品类产业电商是最终出路


刘强东在谈自家的生鲜平台时说,生鲜有一个问题,就是在种植者和消费者之间至少存在四个环节(收购、产地批发、销售地批发、零售),京东的目的就是要把中间环节全部去掉,既让种植者赚到钱,也让消费者不觉得贵。这话说得听起来有理,问题是,什么样的价格才是合理的价格呢?如何得到这个价格呢?


京东可以深入产地,从农民手里买产品,其它平台也照样可以,价格优势又没了。还拿苹果举例,烟台苹果是老牌的区域品牌产品了,以富士为主,年产量超500万吨,但是遇上“小年”可能减产20~30%,收购价格将产生明显波动。如果京东预定了,可能就麻烦了,因为农民伯伯果断违约了。要么不给货,要么涨价,即使按原来价格交货了,后来发现有以次充好的现象。


生鲜电商平台要重新梳理自己的疆域,不能像销售工业品一样销售农产品,要深入上游。进入农产品跨区流通环节会增加系统复杂性,但是会有效降低价格。实现价格优势后,还要再造产品,以取得消费者的信任。那么问题又来了:农产品不是一种产品,每一种农产品都是一个单独的产业,复杂程度远超工业品。以京东的强大,可以做好众多工业品,可就是弄不好生鲜。最近“六六”开撕京东,掀起一波消费者讨伐生鲜电商行业乱象的洪流。


也许我们可以换个思路,从产地出发,从单品出发,整合产业链。如果有一个平台可以组织产地统一生产,统一加工包装,统一定价,又能在线销售产品,统一配送,然后利用大数据以产定销,这样就可以彻底解决某个品类的流通问题。如果这个平台能够组织该品类所有的产地生产者,拥有该品类所有产品的定价权,这样的平台可称为品类产业电商平台,除非整个行业都没利润,有利润一定分一杯,且是最大的一杯。


这样的生产组织方式听起来像天方夜谭,但是互联网本来就是造就神奇的,联想佳沃已经在蓝莓和猕猴桃行业深耕了。如果烟台苹果哪天也像新西兰的佳沛猕猴桃一样统产统销,统一定价的话,相信谁也不会嫌贵了,因为每个渠道价格都一样,产品也都一样靠谱,大不了吃陕西产的呗。新西兰所有的猕猴桃都由佳沛猕猴桃营销公司组织生产销售,果农都是公司股东,所有的生产者在联盟的组织下,按照统一标准生产、加工、包装产品,由联盟统一贴牌销售,根据土地等资源入股,按股比分配售后利益,不允许其它品牌和独立销售渠道的存在。这样才塑造出佳沛猕猴桃坚挺的品牌和稳定的价格。


相信中国的农产品也有这样一天,而目前看来最有希望的力量就是生鲜电商。


*文章为作者独立观点,不代表虎嗅网立场
点此全站设置为大字体 本设置保留在浏览器内
A+ A-

随意打赏

提交建议
微信扫一扫,分享给好友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