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社发文称“微信应主动扛起净化朋友圈的责任”,微信又是怎么说的?
新华社今天 发文 称,微信“朋友圈”不能成为非法营销“乐土”。面对暗潮涌动的转发、点击等营销产业链,新华社呼吁微信平台和相关监管机构应警惕其中违法行为,及时介入,“微信虽有苦衷,但作为用户数已经突破6.5亿的社交平台,微信管理团队应主动扛起净化‘朋友圈’的责任。”
新华社在文章中说:
微信“朋友圈”大多是熟人,具备较高可信度,这给一些图谋不轨者提供了“杀熟”机会,甚至为不法分子提供了欺诈诱骗的可乘之机。例如,有不法分子怂恿用户转发带“三无产品”广告的“鸡汤文”谋取暴利,其向广告主索要的费用是用户分成费的十倍;有的第三方公众号允诺用户群发广告后就能“免费领商品”,却在收取远高于市场价的“邮费”后,寄给用户成本极其低廉的劣质商品等。
此外,测试小游戏、点赞获礼品、行善寻亲、扫码送话费、回复换礼品等花样百出的“朋友圈”营销内容,可能导致个人信息泄露,并给个人隐私和财产安全带来威胁。
新华社认为,由于微信号注册不需要实名认证,因此给了不法分子可乘之机。新华社也坦承目前相关部门监管落后,“相关部门对于新兴广告模式和社交网络营销模式的监管较为滞后,管理缺位、打击不力使‘朋友圈’中的监管盲点逐渐增多。”
它最后呼吁:
移动互联时代对技术监控手段和自查自纠能力提出了更高要求,微信平台的监管能力应与其产品研发、推广等齐头并进,保证“朋友圈”的生态环境,真正对用户负责。相关职能部门也应继续完善监测体系,加强监管,做到全覆盖、无缝隙、无死角。对虚假欺骗内容发现一起查处一起,决不纵容姑息,还“朋友圈”一方“净土”。
总之,新华社表达了两个方面意思:
一是,朋友圈太乱,腾讯微信管理团队监管不力,造成了朋友圈出现了色情、虚假信息、诱骗等不法行为。并且跟微博这种公开平台不同,微信朋友圈相对封闭,外界对于朋友圈传谣容易辟谣难的现象早有讨论,顽疾难治,需要微信加强监管;
二是,相关监管部门行动滞后,面对日新月异的新媒体形态和趋势,反应迟钝,相关监管法规、政策出台太慢,跟不上发展的需要,因此需要加快步伐。
关于朋友圈乱象,相信很多人都有吐不完的槽,这里就不重复了,虎嗅上有一篇《 请滚出我的朋友圈 》的文章虽然言辞过激,却也基本上将朋友圈的各种问题都十八般姿势地表达了出来。
针对新华社的评论文章,虎嗅向腾讯官方发出置评请求,对方表示,今天晚上腾讯会在自己的官方微信平台发出官方回应。
腾讯在今天上午举办的微信公开课上也专门谈到了微信公众平台运营和朋友圈整治这块儿,腾讯工作人员对虎嗅表示,这也算是对新华社上述文章一个回应。对方说,微信公众平台和朋友圈其实是相通的,大家分享到朋友圈的各种内容链接很多来自微信公众平台,整治微信公众平台对净化朋友圈有一定的作用。
那么哪些内容是微信公众平台严厉打击的呢?微信表示,主要是三方面:
1. 色情、赌博、欺诈,还有冒名侵权等违法类。 微信公众平台会有相关的规则去限制它,“例如里面的欺诈这一类,实际上就是在平台上面有一些商户或者是公众号为了需求量,构建一些虚假活动,例如说关注后送什么东西,但实际上是没有送的,甚至是在活动里面会骗取用户的邮费之类的活动,这一类是发现后会进行一定的处理。”微信公众平台团队负责人表示。
2. 谣言、低俗、诱导、网赚等,诱导。 “过多的诱导其实会导致一个现象在朋友圈里面,会不停的有刷瓶,这一块我们觉得在朋友圈对用户造成骚扰,我们不愿意看到,同时往往跟欺诈有一定的关联性。”
3. 抄袭、违规声明原创和恶意举报。
微信表示,它会通过两种手段对上述违规违法内容进行处理,一是通过用户举报、投诉,二是通过大数据挖掘的方式。发现之后怎么处理?微信表示,“违法类就刚刚说的色情或者是赌博等违法类,这一类是属于平台的底线,是一发现帐号就会进行清理(永久注销)的。”
其实,微信朋友圈最可怕的是人们对公共事件文章的转发、传播,尤其是一些带有明显政治倾向的文章和评论,这可能才是新华社想表达但没表达的,它试图通过一种公众不那么反感的方式向腾讯施压以整治更多想整治的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