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年底,《经济学人》杂志在“China in 2025”专栏下提出了一个有趣的2025年展望,标题为“Which are China’s cities of the future? ”,副标题则是:“Those on the second and third tiers are thriving ”。
文章指出,随着一线城市生活成本飙升和压力加剧,二、三线城市正在崛起,超越一线城市成为中国未来城市的新星。
这只是一个切面,事实上,这两年商业购物中心呈现两极化趋势,一边是收拢核心地段、核心资产,一边是向下兼容、降维打击。
这背后,一方面是中国无限多样化的小城市、支撑着不同形态的需求和地域特色提供养分,一方面也是信息高速,给我们或多或少制造了屏障,看不到更深层次,也不愿看。
今天我们就来聊聊,为什么非一线城市的商业看起来更繁荣,更稳定,在我们关注的文旅经济、小城更新、青年返乡等维度上,是否有更深层次的洞察和商机?
一、小城商业体,只需要比你的竞争者好一点
因为人情关系紧密,所以信息循环快,范围小,对比关系简单,相对封闭。
作为一个商业,你不必成为市场公共维度中,最优秀最齐全的,你只需要是日常中,市民从交通成本、经济成本上考虑最满意的。
一线城市里,很多消费者开始追求差异化和新鲜感,追求商业消费中带来的社区和自我碰撞,所以百花齐放,可能人流不是最旺的,也能做成黏性和深度最稳定地活下去。
而非一线城市不同,大家习惯了人情社会,聚拢和紧密的连接,带来安全感,本地生活,更多的是一种服务“本地人生活”,而非大城市里服务“到本地生活的人”。
这不是绕口令,这背后实际上蕴藏着一线城市里所不具备的传播优势和反馈效率。
小城市里有什么新鲜事情,搞什么快闪营销,开什么演唱会,几个熟人就很容易,靠着已有的人际关系传播出去,然后传给朋友、传给邻居、传给家人......
因为,这也是他们聚在一起的谈资网络润滑油,纯线下的亲密度高效而踏实。
这仿佛是一种桃花源记的概念,在没有外来者闯入窥探的时候,胖东来就是许昌人的胖东来,这有山也就是长春人的这有山,当标准化向下兼容的时候,义乌天地又或者汕头万象城也是不错的选择。
小城市商业的活跃,在于人们对线下交流的需求更旺盛,城市的尺度和人之间的交往都更紧密。或者是一个产业把大家扭在一根绳上,或者是一种地域民俗文化让大家不断沉淀出一种亲密。
总之,比起大城市里,“勤劳就能活下去”的发达需求,让各行各业的人都能找到生存空间,小城市的商业智慧,仍然是包括了人情关系的基底。
所以,我们总觉得小城市的商业生意真好,有惊喜,有人情味,但似乎很难放在一个齐平的市场维度去比拼和解释,往往就是因为,一线城市里生活的人需求早已五花八门分散开,而非一线城市的基础人群依然是集中的需求。
集中的偏好和生活方式,照搬市场的高标准并不一定能带来共鸣,但是生长于群众生活中的稍稍领先,就能得到全部支持。
在小城市里,簇拥和抛弃都显得更轻易,更拉风。
二、小城背后的信息差,是外面的人进去找童年,里面的人渴望看世界
看起来,现在的连锁商业,不管是购物中心还是品牌,依然热火朝天地探讨着、实践着下沉市场,但当我们着眼于具体的人,这一切行为和二十年前发展期的兼容完全不同。
二十年前,万达广场就能带来政府的业绩、楼盘的销售、商圈的繁荣和商圈内消费的快乐,以及捆绑品牌们的扩张,现在看似乎跟着连锁商业下沉的故事依然如此,但实际上,消费者买单的早就不是标准化的生活水平提升,而是一种感受。
比如,广州的永庆坊、深圳的南头古城都是很喜欢讲城市更新的案例,其实这些商业在一线城市角落重新繁荣的,并不是空间的变化,而是给消费者带来了模拟时间变化的体验。
对于很大一批一线城市的消费者来说,非一线城市,更像我们记忆中童年的样子。
再比如我们去哈尔滨、去兰州,心心念念的攻略里一定有早市或夜市,实际上这些小吃摊也是存在于大部分人童年的记忆,是结合着灰扑扑的老街和门店,菜市场一起混合出来的感情牌,文旅价值是地产商业操盘者的话术,回忆杀才是真实的消费动机。
还有最近的安吉矿坑遗址、汕尾灯塔古堡的爆改咖啡厅......这些案例都是一种思维逻辑,小城代表着某种情怀,咖啡厅代表着现代通用商业语言。 (是的,并不一定是生活方式,只是最流行的,理解成本最低的商业沟通定位) ,然后,就是保存了一点点的自然景观 (这代表历史沉淀和想象空间) 。
说完去小城的人,我们看非一线城市里常驻的人又是如何呢?
可能是我们抖音最强劲的后盾,不只是观众其实也是内容提供。生活在这里的大部分人,其实内心更渴望接收新的信息,和看到更大的世界。
他们暂时走不出去,所以更怕掉队。
所以一线城市的商业,往往不需要大而全,甚至有的商业可以抛弃掉传统的人性化、家庭化,走入某种小众需求探索,相互作用,只要供需内容平衡也可以存活。
但在非一线城市,大家的信息源是网络,是返乡的年轻人,是偶尔的旅游,所以,商业和消费需要提供的也是这个范围内的新鲜和前沿体验。
就像在一线城市里的郊区和新城开一个新项目,有经验和吃过亏的朋友都知道,一定要“熟牌熟牌熟牌”。
虽然这些消费者可能告诉你,我们想要新鲜感,我们是前沿消费者,但熟悉的牌子从办公楼下来过来换个名字,他们回家就是不吃了,为什么呢?是叶公好龙吗?是口是心非吗?都不是。
而是,消费者的表达和创作者的调研语境,永远都会存在误差,我们需要理解,在信息和选择不发达的地区,人们对新鲜感的需求,也只是在信息安全范围内的。
所以不知道你会不会有这样的感觉,走在小镇的街头,小城市的某个商业场景里,我们会觉得有点俗套但又有点有趣,会发现模仿中带了一些创意,创意中又带着格格不入,以及接地气的智慧。
这不能用省钱和不专业去概括,因为建筑、安全有标准,商业消费不应该有统一标准,和人打交道的作用力,标准是因人而异的。
三、归属感和逃离感,是当下人共同的内心课题
小城里的商业繁荣,就像爸妈家实用主义的“智慧家居”和“工具角落”,顺手、实在,甚至有点创意,但不一定有美感,也不一定耐用。不过爸妈不在乎这些,生活在爸妈家的你也不在乎,舒适感会让我们放下戒备,但是,我们不太可能把这些“智慧”带回家。
人情味就是这种奇妙的东西,没有的时候孤独,有的时候嫌弃挑剔。
很多信息里看到,今年感觉初一、初二就很多人提前返城,特别是著名的打工城市深圳,很多人甚至年前就把父母接到广深过年,大家对打工城市的逃离感少了,反而是归属感、扎根意识比以前强了。
有的人觉得大城市信息更丰富,包容生活方式更多样,有的人就是单纯觉得大城市冷漠也有边界感,可以躲开老家的无效社交和人情世故。
这一切,似乎把大城市和小城市形成了对立和选择的两面,但实际上这不是冲突,而是我们要看到并融合的课题。
十年前,小镇做题家攻占大城市,这几年,年轻人逃离北上广,最近一线城市的年轻人又回去了......信息背后是人的流动,也带来了商业和消费态度的流动。
我们常常说建设家乡,在从前的概念里,是把家乡建设成一个模板的大都市,现在家乡就是家乡,保护她最初的样子。
最难呵护的,不是金钱装扮的繁荣,而是初心。
为什么我们开始注意到一线城市里,一些古迹一些文化产物的保护?为什么我们的活动中越来越多的传统内容和演变?为什么三线城市不再大刀阔斧,而是顺其自然修补和点亮?为什么更多的消费者一边逛山姆,一边也买钱大妈?
因为过去和未来是可以兼容和链接的。当我们明白,进步不一定是推倒重来,商业和消费的内容便生出了更有力量的根。
郑州的探十里,西安的龙首印象城、长春的摩天活力城、合肥的大象哆、洛阳的魏坡新序…...当服务对象指向人情经营观念,商业便就不需要照搬标准和高度,而是需要被理解和各取所需。
当代年轻人返乡创业,一间咖啡厅,一个工作室就能维持生计,一边是熟悉的生存环境和亲人,一边是时代和成长赋予的生存技能和独立意识。
当我们把“生活方式”这个词讲到烂,其实就是初心,小城市需要一些不变去维持本我,其实年轻人,从这个城市里出生、出发的人也需要,而维持住自我,是需要金钱、实力、见识去构筑围墙和窗口。
这个围墙和窗口,其实就是商业和消费提供的边界和托底。
基础生存服务是一部分,文化精神探索是一部分,个性化的空间保护是一部分,社群和个体的交流又是一部分,这些部分组成了商业的各种内容和品牌,也组成了为此付费的人生。
后记
其实,社会和意识形态的进步,不是一个维度经济标准的跃迁,而是整体精神文明和生活追求的提升,意识到丰富性和独立个体的可贵,才是next level的开始。
当我们以这样的状态,再回头看非一线城市,小镇,家乡这些标签,会发现背后指向的是历史、童年、来时路和沃土。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 感性城市SCity ,作者:显微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