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预制菜+光伏+集采】如何把握预制菜黄金周期的投资机会?
「每日研报精选」这个栏目旨在为投资者提供直观、易读、易懂的研报解读。你可以简单理解成精选版的脱水研报,每天花5分钟,就能快速了解当天的热点研报,以及研报中最需要关注的投资点。
来看5月30日的3篇精选研报:
如何把握预制菜黄金周期的投资机会?
本文来自:中泰证券-《预制菜行业深度报告:赛道篇,寥廓江天,百舸争流》
本文核心观点:
1、预计2030年预制菜终端规模7~8千亿,出厂口径6千亿,21-30年CAGR14%;
2、产品是预制菜公司存在的基础,预制菜产品竞争力主要体现在:定位、综合体验和可扩展性;
3、风险提示:主要原材料价格波动的风险、市场竞争加剧风险、行业规模测算偏差风险、研究报告使用的公开资料可能存在信息滞后或更新不及时的风险。
一、如何理解预制菜生意?
1、预制菜的市场特征:
(1) 高增市场 。2012-2019年期间,预制菜相关企业注册数量保持平均约25%的速度增长,而2020年新增企业数量依然近1.3万家。
(2) 高度分散,渠道议价力较强 。截至2022年1月27日,我国现存预制菜相关企业6.81万家,其中注册资本0-100万的相关企业数量超过54.7%,注册时长5年以内的企业占56.6%,中小预制菜企业占据多数。
(3) 品类多元,原料管理存在难度 。中餐店SKU通常在100以上,背后对应的物料可能有上千种。
(4) 渠道复杂多样 。对于大B端而言,性价比、产品品质、服务甚至客情都会成为影响采购决策的要素,因此渠道开发需要厚积薄发。对于小b而言,直接对接小b难度较大,大规模的批零终端保证了大众餐饮中预制菜的触及力。
二、如何看预制菜空间增速?
1、2020年,因疫情阻断B端消费,餐厅主动将菜品以半成品形式售卖,加上宅家消费爆发,直接催化了C端消费者教育,预制菜发展步入快车道。
2、行业空间测算(渠道):
(1)连锁餐饮:预计2030年连锁餐饮预制菜销售规模460亿,21-30年CAGR17%。 主要增长逻辑在于连锁化+预制化的双重替代。
(2)非连锁餐饮:预计2030年非连锁餐饮预制菜销售规模5408亿,21-30年CAGR13%, 主要增长逻辑在于成本压力倒逼与在线外卖渗透。
(3)C端:预计2030年C端预制菜销售规模2024亿,21-30年CAGR17%。主 要增长逻辑在于由“内食”、“外食”向“中食”过渡。
3、根据产品形态和渠道特点,预制菜可大致分为 调理肉制品、料理包、酒店菜、C端预制菜肴 四类。
(1)调理肉制品: 预计市场规模约1800亿,主要驱动在于口味还原度背后的预处理技术 。目前主要玩家为农业型企业,如圣农、正大、龙大肉食等,优势主要在于原料掌控和成本优势。
(2)酒店菜:主要驱动在于外卖市场飞速发展,中餐标准化,线上化带动。目前主要玩家以专业料理包厂商为主,根据新食材数据,蒸烩煮、嘉乐、新美香等品牌销售额合计已超20亿元,圣农等农业企业亦有布局。 料理包市场门槛不高,充分竞争,渠道和成本是主要竞争要素 。
(3)料理包:预计规模200~300亿,主要驱动在于下游反向定制和厂商研发水平的提高。主要目前主要玩家有专业的预制食材厂商,如聪厨、佳宴食品、绿进食品等,以及大型餐饮企业的自建央厨,如王家渡、利口福等。 行业具备一定的进入门槛,研发实力是核心竞争要素 。
(4)C端预制菜:预计规模500~600亿,主要驱动在于消费者对预制菜认知和接受度提升。玩家包括味知香、好得睐、珍味小梅园、麦子妈等,叮咚买菜、盒马鲜生等。 C端易攻难守,品牌营销是核心竞争要素。
三、如何看待预制菜商业模式?
1、产品是预制菜公司存在的基础,预制菜产品竞争力主要体现在: 定位、综合体验和可扩展性 。
2、根据各玩家的主营品类以及服务的客户类型,将预制菜玩家划分为6大类:
(1)2大B(大B客户型):团餐渠道适用综合品类,社会餐饮适用垂直品类。 2B客户开发难度越高,维护成本越低,利润空间更大,只有差异化的产品和供应链能取得最高点收益 。
(2)2小b(小B客户型):对接广大大众餐饮,渠道覆盖的深度和广度构成核心竞争力。 垂直品类、小b客户型在中国更具备可行性 。渠道利润是关键指标,主要由买卖价差(+返利)、渠道渗透力、搭售能力等构成。
(3)2C: 对SKU数、使用效率、营销要求更高 。C端需要为流量付出更高价格,货架和营销是核心资源。门店模式和新零售模式具备较低的获客成本,并且可以有效解决仓储物流痛点。门店模式关注同店,新零售模式关注自有品牌占比。
大尺寸硅片产能紧俏催生新需求
本文来自:中航证券-《光伏行业系列报告之硅片篇:技术进步持续推动降本增效,大尺寸产能紧俏催生新需求》
本文核心观点:
1、代工环节:大尺寸+薄片化有望促使代工成为最佳商业模式;
2、硅片环节:需求持续增加,新兴玩家加速扩产,硅片格局或将重塑;
3、设备环节:硅片设备穿越周期增长,竞争格局趋于稳定,技术进步带来设备换代需求;
4、风险提升:宏观经济下行;光伏行业政策波动;国内光伏产业受到外部制裁。
一、硅片概况:位于光伏中上游,实现硅料向电池片转变的重要环节
1、太阳能电池种类繁多,晶硅与薄膜电池最为成熟。 晶硅电池占据市场多数份额 ,硅片是制备晶硅电池不可或缺的材料。
2、硅片处于光伏产业链中上游,是连接硅料和电池片的重要环节。多晶硅片占比快速减少,单晶成为市场主流。
3、直拉单晶炉是拉晶环节核心设备,伴随硅片不断向大尺寸方向演化。 国内单晶炉供应商技术已达到领先水平,单晶炉设备全面国产 。硅片制备主要经历4步,切片环节是实现硅片薄片化的关键。
4、国产光伏切割设备凭借优异的产品性能和综合性价比,市场份额逐步提升,已占据行业主导地位。包括 高测股份、宇晶股份、连城数控、上机数控及晶盛机电 等。
二、市场空间:光伏高景气持续,硅片制造及设备市场规模有望不断增长
1、2011年全球硅片产量为36GW,2021年约235GW, 十年复合增速突破20% ,保持快速增长态势。
2、光伏发电占比有望不断攀升,放开容配比或将进一步刺激硅片需求。 预计2022-2030年全球硅片年均需求接近600GW,年均市场或超3000亿元 。
3、制造端需求扩张叠加技术更迭,硅片设备市场规模或将不断穿越周期向上增长,2022-2030年全球硅片核心设备市场规模合计约2900亿元,年均超300亿。
三、竞争格局:行业集中度较高,头部企业不断延伸产业链布局
1、隆基+中环硅片产能占比超行业50%,双寡头格局依然显著。预计2022年隆基硅片产能将达到150GW,中环将超过140GW,继续稳坐top2交椅。
2、由于旧的小尺寸硅片产能需要更新换代才能生产大尺寸硅片,而新产能基本具备生产大硅片的能力,新玩家没有落后产能的退出成本, 硅片竞争格局或将迎来变化 。
3、硅片玩家积极进入上下游环节,延伸产业链布局增强自身综合实力,但是, 多环节布局要面对光伏技术的快速迭代,降低了快速反应的能力,可能带来产能过剩、跟不上技术迭代的风险。
四、发展态势:关注技术进步及商业模式优化带来的新机会
1、N型硅:拉制N型硅需调整掺杂元素,同时对多晶硅料的 纯度 要求更高。
2、大尺寸硅棒:老旧单晶炉产线难以拉制12吋硅棒,大尺寸为 设备 带来更新需求。
3、大尺寸硅片:十年光伏硅片尺寸翻倍, 新型切片 机迅速占领市场,旧产线切割设备难以处理大尺寸硅棒,新型切片机迅速占领市场。
不同生命周期的高值耗材集采影响如何?
本文选自:中泰证券-《医疗器械行业深度报告:62轮集采后的启示,不同生命周期的高值耗材集采影响如何?》
本文核心观点:
1、冠脉支架集采后短期承压,更多创新产品有望成为战略主轴;
2、人工关节集采影响相对温和,国产化率稳步提升;
3、人工晶体的区域集采效果有限,国产影响更偏利好;
4、风险提示:新产品研发风险、市场竞争加剧风险、销售增长测算不及预期风险、研究报告使用的公开资料可能存在信息滞后或更新不及时的风险等。
一、高值耗材集采持续加速,成熟品种或将率先迎来省级集采扩面
2020年国内医疗器械市场规模约8118亿元(+15.5%),其中高值耗材占比约22.8%,高值耗材A股总市值已达2570亿,占医疗器械板块市值约17.3%。
2019年迄今高值耗材历经约62轮集采,覆盖冠脉、骨科等约17个品种,可以发现: 集采大多从单个省份经过几轮联盟采购逐渐扩大范围 ,国产、联盟集采的每个品种都至少经历1轮省市级采购,我们认为 现阶段还没纳入区域集采的品种短期内大范围集采的概率较低 。
综合过去3年区域集采情况,以及此前医保局提出的每省5个省级品种目标, 预计球囊导管、人工晶体等集采或将率先扩面。
二、冠脉支架国产化率超70%,集采后短期承压,更多创新产品有望成为战略主轴
冠脉支架2019年市场规模约159.7亿元(+11.8%),产品用量大、市场竞争充分,符合高值耗材集采标准。作为高值耗材国家集采的首次尝试, 冠脉集采中标均价降幅超90%,虽然国产中标量超过80%,但“脚踝斩”式降价仍对企业短期业绩造成冲击 。
后集采时代,相关企业逐渐将 更多精力放在药球、旋切术、血管成像等泛血管介入产品 ,我们预计未来相关创新产品有望成为支撑冠脉市场增长的新动力。
三、人工关节植入量国产化率约44%,集采影响相对温和,国产化率稳步提升
人工关节2020年国内市场约102亿元,15-20年复合增速20.6%;国产关节植入量占比约44%。
与冠脉集采相比, 关节集采竞价规则更加灵活 ,价格降幅(-80%)和国产中标量(54%)更加可观, 集采后相关企业业绩表现优于冠脉支架,盈利能力也稳定在80%左右 ,中泰证券认为,关节国采对产品出厂价影响相对有限。
同时本轮集采主要按材质、系统分类,未涉及其他配件,相关国产企业正加快3D打印、肩肘踝关节等新材料、新产品研发, 未来有望通过差异化产品进一步打开终端市场 。
四、人工晶体国产化率约20%,区域集采效果有限,国产影响更偏利好
相比冠脉支架和关节,人工晶体市场需求量更大,2018年市场规模210亿元,国产化率2019年约20%。
虽然人工晶体已经历约15次集采, 但区域采购量较小,企业降价动力不足,价格降幅有限,基本没有触及国产出厂价;虽然集采后进口企业凭借性能、品牌等综合性优势占据主要份额,但入院价格的大幅下降仍为国产品牌带来机遇 ,如19年安徽集采爱博医疗中标后公立医院开户数量翻倍,月均收入提升53.61%。
中泰证券认为,未来人工晶体集采后对相关企业的影响更偏向利好为主,头部国产品牌有望借助集采契机实现快速放量。
研报原文可以添加妙妙子微信(huxiuvip302)获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