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数据时代的产物:楚门世界的隐私、黑客帝国的恐慌、美国队长的洞察计划
有人说数字是上帝的语言,那么运用数据我们就能与上帝对话,或者说读懂未来。作者舍恩伯格用自己条分缕析的观点和详实的例证带着读者一起去了解和读懂未来。当时看完引言部分我就感觉到这是立足当今互联网时代一本真正的好书,如同译者所说的,这本书好在3点。
一是观点掷地有声,绝非主流媒体上若干讨论的简单汇总和平均,更不是一个宏大概念面前暧昧的叫好声。
二是观念高屋建瓴,作者试图从很多实例和经验,包括历史事件中萃取出普适性的观念,而不仅仅是适用于几个特定情况的案例分析。
三是例子丰富翔实,不大的篇幅包括了上百个学术和商业的实例。
对于企业,大数据重新定义了企业竞争力。让拥有数据和有大数据思维的企业家成为这个时代的骄子。对于国家,大数据是政府决策时最理性的助手和最敏锐的眼睛。简单来说,大数据给我们带来了三个方面的颠覆:
“不要随机样本,而是全体数据”“不是精确性,而是混杂性”“不是因果关系,而是相关关系”。
对于这方面的论述已有很多,当然作者并不只局限于罗列大数据的优势,在本书的最后一章,作者用理性批判的态度解剖了大数据给我们带来的挑战与危机。这种由数据带来的恐慌,曾经存在于很多电影导演的脑海中,他们拿出一个个虚构的故事,缔造银幕上的传奇。但是随着大数据时代的到来,这些曾经的幻想离我们越来越近,也给我们敲响了警钟。
重审隐私:我们都活在楚门的世界
楚门的世界拍摄于1998年,那个时候的楚门是被关在一个充满摄像机的巨大摄影棚里,从出生到长大的一举一动都被全世界人民当做真人秀观看。而在互联网时代,我们的行动被监视早已经不需要通过摄像头来实现了。上网搜索的关键词,购物记录与偏好,手机软件的定位信息……即使你自己完全不连接网络,你的信用记录,消费记录也通通都会成为大数据的一部分,我们正生活在一个越来越没有隐私的世界里。
对于隐私这个问题,我们像楚门一样一直在为自己的权利抗争,之前通过匿名、模糊信息等手段,个人隐私就能够得到有效的保护,但是在大数据时代,这些手段在数据交叉对比面前全都土崩瓦解了。即使隐匿去信息源的个人身份信息,只要提供准确的数据来源,这些数据就可以与其他信息一起推断出信息源的准确身份。虽然通过数据的模糊处理可以加大数据比对的难度,但是这些模糊的数据在商业价值上又进一步被打折。比如“900左右”的数字与“985”的准确数字相比,更能保护用户的个人隐私,但是当需要精确数字的时候,哪些企业愿意仅仅拿到一个估值呢?
在影片里,广告商通过在楚门的生活中植入各种广告来达到自己的推广目的,我们今天不也一样吗?各大电商网站通过分析你的消费偏好给你推送商品的打折信息,我们的生活无不处于他们的注视之下。或许我们可以换个角度来考虑这个问题,如果隐私被认为是一种商品,那么我们就是在拿自己的隐私去交换大数据时代下更加便捷的生活服务。我们希望享受到精准的信息推送,又不希望自己的隐私被暴露,这个愿望本身就是难以实现的。更何况,在社会制度的约束下,很多我们不愿意暴露的隐私这在被强制让渡出去。现在我们已经不认为车牌号是一种个人隐私了,即使你这么认为,社会为了更大的利益也强迫你把这部分隐私让渡出去。与车牌号类似,在大数据时代下,很久之后,我们会不会对于隐私有重新定义或者对于隐私权的概念有着重新的思考呢?这一点很难说!不过在影片里,楚门最终打开了门走向了真实的没有人时刻注目他的世界,在这个时代,我们能走出这扇门吗?
颠覆因果:究竟是谁在控制谁
大数据带来的一个巨大的颠覆在于,人们可以利用数据的相关性直接做出决策而不用拘泥于背后的原因。作者用沃尔玛来阐明了这个观点。沃尔玛利用自己的后台数据分析得到了很多有意思的结论,其中比较有名的一个啤酒和尿布摆在一起可以增加销量。对于这个现象我们还可以通过分析得出这符合男性的购物习惯,但是对于诸如“飓风的时候草莓味蛋挞卖得好”应该如何解释呢?没有人知道,我们也不需要知道,沃尔玛要做的仅仅是在飓风的时候增加草莓蛋挞的库存并且把它摆到显眼的位置就可以了。
利用大数据我们可以做出很多这样的精明决策,可是我们作为人的尊严与自由意志被挑战了。人类几千年进化而来,靠的就是对现象的总结和提炼得出规律。我们一直在靠因果关系来理解和审视世界,可是在大数据时代一切都变了,因果关系对于决策反而不重要了,换句话说,数据代替了人做决策,我们的发展在由数据推动而不是我们自身。
是不是感觉有身处于《黑客帝国》的恐慌,我如何能证明我们现在生活的世界不是一个由数据主导和决策出来的世界。如果一切都是经过数据分析做出的决断,那究竟是否还存在所谓的“自由意志”?或许我们早已经被数据统治,所谓的记忆不过是机器后台通过大数据分析给我们打造的幻象。不过这一切还是有的破,作者指出,“如果所有人都可以诉诸数据,那时人类无法预测性即直觉、冒险精神、意外和错误等,反倒可能发挥重大作用。”大数据可以帮我们更好的做决策,但即使在这种情况下,也不是每个人都能成为一个优秀的商人或是将军,因为在这些情况下,很多局势的改变并不是通过理性的数据分析,而是决策者的灵机一动或是拍案而起。说到底,大数据只能给我们提供一个无限精准的概率,未来仍旧掌握在我们手中,掌握在人类的冒险精神里,这精神是大数据时代的Leo,我们的救世主。
伦理难题:洞察计划离我们有多远
前段时间看过《美国队长2》的观众,如果在特效与队长的好身材之外还注意了剧情的话,想必对于“洞察计划”这个词并不陌生,这也是神盾局和九头蛇最终大战的直接导火索。洞察计划说简单一点,就是利用大数据分析,找到全世界每一个有可能威胁世界安全的人,然后把他们直接消灭掉,这样剩下的好人就可以享受一个干净太平的世界。这个有一些法西斯的念头,在如今这在一步一步向我们靠近。
舍恩伯格列举了一系列这个时代大数据带给我们的伦理难题。比如我们通过数据预测知道今天下午一个人很有可能伤害自己的家人,我们是否能在他还没有做出任何行动前将他逮捕。如果不是,我们很可能就要承受一个公民被伤害的现实,如果是,我们要基于什么条款逮捕他?更严重的是,这种行为违反了“无罪推定”这一法律基础。数据提供的毕竟是一种概率,我们能否因为一个显示出来的概率剥夺一个人的自由,夺走一个囚犯获得保释的机会?
美国队长在开战之前做了一番有关于自由的演说,这也是我们一直追寻的命题,大数据时代不过是把这个难题再一次推到了我们面前。在我们歆享大数据带来了商业红利的同时,应该如何面对这些问题,我认为作者没有给出一个令人信服的答案。100多年前,尼采在面对人类的信仰危机时高呼“上帝死了”,而在这个大数据的时代,当我们终于有方法与上帝对话的时候,我们也在面对新一轮的巨大冲击。这是最好的时代,也是个艰难的时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