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业者语:粗谈下我所经历的几个互联网教育的“坑”
2009年,我跟我的创业伙伴各自离开待遇丰厚的公司,两眼一抹黑的干起了互联网教育,从基础题库做起,接连几年下来,遇“坑”无数。我们在泥泞中忍受痛苦,也在挣脱后享受快乐。看着去年这个领域蜂拥而上的创业公司,同是这帮人中一份子的我,颇感压力亦心生同情。希望借此能分享一些过往的真实经历,抛砖引玉,让更多人避“坑”而行,也期待与大家共勉,一起努力,给那些“深陷学习苦海”的人们带来更多的福音。
在组建团队之初,我们就锁定目标:打造一个面向中小学生的学习网站,提供各种实用的学习应用”,为了了解用户的需求,我们找了十所学校,做了大量的用户调查,最终锁定了如下几个用户需求:搜题找作业答案、同步学习、学习测评等。而沿着这几个需求,我们遇“坑”的序幕开始了。
第一个坑:试题搜索。
为了满足用户这个需求,我们第一个版本的首页界面,采取类似百度的搜索框和按钮,同时,在搜索框的下面放上其他应用的图标,以此来突出我们满足这个需求的决心。既然是搜试题,必然得有题库为基础,于是,我们开始大量招兵买马,同时,从很多资源方购买大量试卷、练习册,通过人工扫描的方式,将内容转化为word版本,然后通过人工编辑,将试题录入到题库系统里去。
写到这,估计会有好些人会取笑我们:网上有大量的试题和试卷网站,干嘛要买?还要人工录入?从那里抓取过来不就行了吗?……
其实我们早期也有类似的想法,但实际的情况是,用户搜索的试题,基本是练习册或试卷上的中等及偏难的题,而这些题,很大部分根本没有被人放到网上,所以用户在百度、谷歌上根本搜不到,而这恰恰是我们可以和主流搜索引擎拉开差距的地方。早在2010年,我们就“密谋”,等我们的题库涵盖了市面所有资料的题之后,就搞出一个APP,可以扫描试题直接出答案,外号“作弊神器”。
在这样的目标下,顶峰时期,我们有100多位员工,近3000位兼职老师帮我们录题,因此造成我们的资金急速的被消耗。同时,这个大坑牵引出来的众多其他坑,也很让人抓狂,在此就不一一阐述了。
第二个坑:同步学习。
K12教育的行内人士一定清楚,要实现“同步”两字得有多难。国内K12各学科的教材版本之复杂,绝对超过各位看官的想象,同一个市区的不同学校,使用的教材版本都会不同,各种缘由,大家都心知肚明。而我们恰恰又趟这浑水,先是收集教材,花了一大笔钱不说,很多教材在市面上根本买不到!然后是将几百万道试题和几千本的教材章节关联起来,这就碰见最大的问题,各教材的章节内容大部分都彼此不同,这可是几个N次方级别的工作量!幸好动工之前我们找到了方法,但最后所付出的人力成本,依然属于难以承受的级别。
第三个坑:学习测评。
我们可能不是最早涉足K12学习测评的,但一定是最苦逼搞这个的团队。
我们对每一道试题进行精加工,划分母知识点、子知识点、难度、小题考点细分等等,一道试题多达30多种属性,极其耗费人力和成本,同时,很多选择题还被用于站内的在线竞赛,涉及用户做题PK后的排名和奖励,更不能出一点错,这些海量试题,光审核就搞了三遍。
正是因为这种精加工,是技术无法实现的,所以我们采取了第一个坑所提及的人海战术,最后核算下来,一道题的平均录入时间为5分钟,成本达到8元以上,如果是主观题加工成为客观题,则时间和成本还需要额外增加一倍多。
可能有人会问,搞个几万道题不就够了吗?可实际情况是,中小学十二学年九大学科,5000多个考点,按题库100万道题计算,平均每个考点不足200道,把这200道再按难度等其他因素进行划分,最后所剩无几,远远不能满足用户日常练习和评测的需求。
以上就是我们碰见的三个典型的“坑”,除了它们,还有试题解析、课改适应、重难点分析、试题查重、用户调查这些事,都存在很多的“坑”,后续我会陆续写文章补上。
文章为作者独立观点,不代表虎嗅网立场
向作者提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