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级制度:国产动画的最后一根救命稻草?
对于动画分级制度业内多有讨论,但官方标准一直未成形。去年4月爆出一幼童模仿《喜羊羊与灰太狼》剧情做“绑架烤羊”游戏的恶俗事件,引发20多家动画机构的“联合上书”,终于催生了号称民间1.0版的《中国儿童影视剧分级标准》。
“无矩不成方”——野蛮生长之后的洗心革面?
毫无规范约束的市场,看似“自由”,其实更多的是混乱。
官方渠道认可的“少儿动画”,产品单一、质量参差不齐,动画制作公司也把本应该放在产品和内容上的精力,都花在了拼渠道、资本和运气上面,动画市场也沦为水平良莠不齐的浑水摸鱼池。
国产动画在野蛮生长之后,需要由粗犷式生长过渡到精细化制作。为了动画市场的健康发展,必须果断剔除“三俗”动画,而至于那些即将上线的低俗动画,最好直接扼杀在摇篮里。
有人说所谓的分级制度其实是给动画制作公司戴了紧箍咒,时刻提醒着他们 no zuo no die,不要try,离暴力、色情、脏话连篇远点。也有人担忧,分级制度使动画片的创作陷入被动,创作难度大幅提升。未来分级制度正式形成后,不符合标准的动画片将受冷遇,恶俗情节严重者还会被驱逐下架。分级制度将要求影视动画制作公司按高标准来制作影视动画,从源头上规范动画市场。
《中国儿童影视剧分级标准》只是民间标准,受到权威性的制约,若不能引起相关方面重视,实质意义也将大打折扣。有动画业内人士建议,将分级制度上升到国家制度,以对创作者和传播者形成约束,才能让孩子真正受益。一言以蔽之,只有从“民间”走向“官方”才具有真正意义。
“雷声大雨点小”——分级容易执行难,三俗动画依然猖獗
分级之后,消费者就真的会按照级别选择动画了吗?影院说10岁儿童不能进,但9岁儿童来买票他就不卖吗?
拿影视制作公司动刀子,将市场上的动画对号入座,自然也就良莠分明,分级制度看上去很美好,执行起来怕是也少不了一阵短痛。
有趣的是,在分级制度的发布会现场,按照分级标准对图片中10部动画进行赋值1-5,600名家长测试了“被坑指数”,数据显示,近三成家长“被坑指数”超过50分,这也就意味着儿童看了与自身年龄并不匹配的动画。
10 部动画相应的分级说明
《喜羊羊与灰太狼》含有大量喜剧形式扮演的暴力行为;《熊出没》常常有粗俗的语气和词汇,有中度的暴力行为,例如使用炸弹和枪械;《大头儿子和小头爸爸》、《麦兜响当当》则无任何暴力行为,无任何粗俗语言,无任何性爱场景,情节对儿童的亲子关系和社会性发展有教育意义。
回归到儿童对动画的需求,喜欢是第一位,动画内容才是第二位。从分级制度可能产生的实效来讲,引导作用远大于控制作用。动画分级容易,难的是让儿童理解到不同级别动画带来差异影响,当下越来越多的影视动画在“正义、勇敢”的冠冕下依旧在渗透暴力、色情等恶俗因素,单凭父母的有限引导显然是不够的,儿童影视创作、文化单位还是应本着主动、自觉的态度去为儿童原创一些优秀的儿童影视作品,回归初心。
在国内实施动画分级的环境并不成熟的情况下,民间分级制度不能直接禁止不合格影视动画的播出,完全靠父母来引导动画内容的选择是很难的,这也即是分级制度难以实施的真正原因。
“宜疏不宜堵”——富触媒时代,儿童距离恶俗动画有多远?
现如今,动画市场还停留在“唯票房”时代,动画制作公司还在暴力、色情之间意犹未尽。为了吸引眼球,一些创作者和制片者不顾孩子身心健康,加入了暴力元素,甚至是成人化的内容,不负责任地一股脑塞给儿童。
在富触媒时代,尤其是年龄6岁以上的儿童,接触动画的渠道已不受父母控制,将之与动画片完全隔离很难做到。相比之下,更让人担忧的是分级制度诱发的逆反情绪,一旦儿童的好奇心理被激发很可能变成一把双刃剑。你可能会发现,自己家里没下载过《大吉成长记》,但此时宝贝可能已经在幼儿园看过了,而且爱上了里面的主角大吉。
扼杀恶俗动画并非一朝一夕之事,就像所有做油的都倡议做良心油,也还是会出现地沟油,动画的事单纯靠良心是解决不了的,靠制度拯救还是有希望的,只是照目前来看,希望有点渺茫,但却是个好的开始。
路漫漫其修远兮,国产动画崛起的路上仍存在诸多未可知的因素,但儿童动画分级制度的探索无疑是有益的。
或许有一天,等到国产动画不再依赖渠道、资本和运气这些外部因素,没有了好大喜功和财大气粗,动画慢慢有了成型的分级制,市场规则逐渐明晰,中国的动画行业才能迎来真正的腾飞。
文章为作者独立观点,不代表虎嗅网立场
向作者提问
加入文集
本文由 孟莽 授权 虎嗅网 发表,并经虎嗅网编辑。转载此文章须经作者同意,并请附上出处( 虎嗅网 )及本页链接。原文链接 http://www.huxiu.com/article/104665 /1.html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