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制造业在紧张什么:“品质过剩”、政府对制造业国策的推动不力
虎嗅注:日经bp社对日本学术会议机械工程学委员会生产科学分科委员会委员长、日本法政大学教授木村文彦的这个访谈有个很有意思的视角。日本观察到英美把“回归制造业”定为国策的动向,并借此反思了自身。木村的几个观点是 日本认为,美英的制造业国策是政府牵头,把分散的基础技术聚集起来,包括生产一线的产品制造在内,形成科学化体系。而日本虽然重视“产品制造”,但却几乎没有关于制造技术的发展战略。“长此以往国家实力将会减弱”,研究人员的危机感日益增强。 来参考一下邻国在想什么。 日本在国策层面不够重视制造业的竞争力 奥巴马政权提出了“制造业创新”的口号,政府计划划拨10亿美元联邦预算,在美国国内建立15家制造创新研究所,美国国防部、能源部(doe)、商务部国家标准技术研究院(nist)、全美科学基金会(nsf)组成的先进制造业国家项目办公室负责进行管理。 这无疑让人感到作为国家竞争力,在国内拥有产品制造技术的重要性。& 只有特定领域的基础研究是不够的 。木村说,作为“安倍经济学”的第三只箭,日本政府准备针对特定领域加强研究。但实际上,在经济泡沫破灭后,关于产品制造技术的研究,几乎没有进行过国策方面的讨论,缺乏“要把制造作为竞争力”的构思。& 日本在汽车及家电等领域曾拥有全球最高水平的制造技术,但这些实用化工艺,都是由民间技术人员研发的。虎嗅注:这的确是日本政府无为的反衬,但要是丰田松下也用换首相同样的频次来换社长,也玩不转好吗。 随着家电、汽车等“地产地消”化的推进,从开发到制造均在作为产品销售市场的国家进行。在日本设计开发、将“制造领域”转移到海外的讨论,令人担心的是,在人才和知识方面也发生维持“日本竞争力”的“种子”断绝的情况。& 为什么要国家来做这事?企业研究院不够吗? 木村说,制造技术的提升,需要将有可能制成产品的基础研究及相关人员聚集到一个场所,边沟通边进行研究。还需要建立试产线等,以便将科学研究与生产现场紧密地联系在一起。 类似的研发如果放在企业内部,虽然也会形成一种体系,但跨企业后,讨论意见就会出现分歧,无法提高水平。& 的确,日本制造业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制造一线。比如,有比机械更能精确地调整精度的人吧。为了传承、继承他们的技艺,政府也在积极采取相应对策,但只靠守住传统技艺这一做法,终将无法维持竞争力。& 按道理,当前的主要研究课题应该是如何才能制造出精度超过“工匠技艺”的设备。为了制造出全新设备,需要具备综合性思考能力,比如需要什么样的基础技术,如何从最初什么都没有发展到建立车间生产线等。美国和英国也认识到了这一课题的重要性。 降低标准不是日本的生存之道(……中国根本还没立场来担心这件事好吗)& 日本市场也有观点认为,本国厂商制造的是品质过剩、未考虑市场的产品。甚至说这是日本制造业的缺点。已经有日本厂商反省并提出了“注意超标”、“缩减功能”等要求。 但木村支持这种过剩。他说,如果质和量都不力求过剩的发展,日本的竞争力也就无法维持。而且追求顶级品质正是日本的技术人员和科学家们的工作热忱来源。 比如电饭煲,既有几千日元就可买到的便宜货,但也有价值数万日元的高档产品。价值数万日元的电饭煲可以做出非常美味的米饭,所以很受欢迎。虽然在操作方面与便宜货相同,但高档电饭煲背后的技术水平也非常高。硬件制造及软件控制方面都采用了最尖端的技术,因此做出来的米饭十分美味,大家一致给予好评,纷纷购买。这就是日本企业的竞争力。降低标准不是日本擅长的领域。因此也不是日本的生存之道。& 但如果“品质过剩”指的是添加“没人用的功能”,是不行的。使用户在无意识的情况下最终能够使用所有的高功能,这就是产品多功能化的本来目的,是设计的思想基础。从这一意义来讲,不会再有消费者忽略技术。这就是技术的问题,是沟通的问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