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时代》:继续解说那些纪录片未播出的大人物和小故事
2014年8月,央视播出大型纪录片《互联网时代》,历时三年的制作中,主创团队采访了6位世界公认的互联网之父罗伯特·泰勒、拉里·罗伯茨、蒂姆-伯纳斯·李、温顿·瑟夫、罗伯特·卡恩等,及其他200位互联网专家、学者。
然而由于电视纪录片的篇幅限制,这些海量的珍贵素材无法一一呈现,比如“KK的采访有两个多小时,可因为纪录片时间有限,大约只能用到5分钟左右的内容”。
同名图书《互联网时代》继续以纪录片解说词的生动语言讲述尚未播出的内容。在一幕幕蒙太奇手法的场景转换中,你会明白互联网的历史不仅仅是技术的一代代革新,还是大人物的传奇和平凡人的故事,而很多故事,我们还是第一次看到。
精彩书摘
第3集 能量
君士坦丁堡有一部分城墙,在东方与西方的分界点上横亘了1000年。
这座恢宏的不败之城,在1453年迎来了不同寻常的入侵者。
在震彻古今的轰鸣持续了48天之后,以东罗马的旗帜屹立千年的巨城坍塌了,崩溃了。
从此,在技术进步的脚步声中,不论是东方还是西方,不论是护卫文明的长城还是守护王权的都城,即便依然矗立,也只能沦为后人凭吊往昔岁月的文化陈迹。
从空中俯瞰福特公司的鲁日汽车城,这是269个足球场范围的钢铁场所。
亨利·福特是鲁日城的缔造者,也是第一个把大规模流水线作业引入汽车制造业的人,在当时的欧洲,汽车是一种精雕细琢的手工奢侈品,在底特律却好似生产火柴盒和曲别针一般,每隔49秒就能下线一辆。
集中,是最贴近工业时代人类行为本质的设计,整个行星的表面都是如此演化的。
但是美国南加州大学传播学院教授曼纽尔·卡斯特尔说:“我们已经不再处于工业化社会了,尽管还有很多工业化的趋势,但是我们已经处于另一种社会结构。现在人人都在谈论网络社会。”
某种意义上,这就是我们能够面对的新时代。
悬挂在波音公司全球供应链中心东侧墙壁上的硕大的液晶屏幕,监控着每一架波音787客机从生产到服役的总流程。
罗马,阿莱尼亚公司出产的碳纤维复合材料,正在固化定型;刚刚完成测试的机翼前缘,正在俄克拉荷马州准备出厂;沈阳飞机工业公司提供的舱门和方向舵,已经拧上了最后一颗螺丝;载着英国罗尔斯-罗伊斯发动机的巨轮,正在大西洋上跨越万里怒涛;一架编号002的波音“梦想搬运工”则正从日本神户机场腾空而起,它那特别改装的腹腔中,正躺着一对机翼主体,它们是从日本三菱重工的热压车间刚刚下线的……
400多万个部件,按照统一的标准,踏着统一的步点,在预定的时间陆续抵达西雅图,来到总装线。
波音也有过自己的“鲁日时代”。20世纪50年代,著名的波音707客机只有大约2%的零部件是在国外生产的。
不过,现在浩大到让人目眩的工程量中的90%,都是由遍布全球各地的40个合作伙伴共同完成的。
“企业组织已经戏剧性地改变了,长远型的大规模企业组织崩溃了。
曼纽尔·卡斯特尔说,“这就是网络企业,这就是新模式企业,与工业时代的大规模企业是完全不同的。”
有多少恢宏的鲁日,便有多少与之相配的交易场所。
对于生活在城市中的居民来说,纽约的中心不是华尔街,而是时代广场;巴黎的中心不是卢浮宫,而是香榭丽舍大街;东京的中心不是国会议事堂落座的永田町,而是银座和新宿。
在工业化和城市化的进程中,中国是辛勤的学习者和追赶者。
10多亿人的消费热潮,迅速地催生了与沃尔玛、西尔斯相仿的零售业巨人。苏宁便是这一领域的代表。
不幸的是,竞争旅途上的“少年”迅速地衰老了。苏宁既赶上了自己的时代,又迎头撞进了别人的时代。
新时代令苏宁畏惧的新对手,就是已经无处不在的电子商务。
那波澜壮阔又你来我往的网店们,事实上,它只是一台电脑或者电脑上的一个功能,它只是一部手机或者手机上的一个应用。它的店主们可以挤在地铁上,站在电梯里,品尝着星巴克的咖啡,仰望着昆仑山的冰川,但同时就在上班。
“从根本上来说,互联网将改变每一种行业的市场结构,因为每个行业的市场结构,都取决于你获取信息的能力。”
因此,每个行业都将被互联网重构和改变,不管是音乐行业、电影行业,还是水泥行业。
新技术以它颠覆性的力量,无情地甄别着所有领域里的老组织、老产业。
“这是最好的时代,这是最坏的时代。”
在以蒸汽为动力的铁甲舰开始征服大洋的时候,狄更斯在他的《双城记》中发出的感叹,也已经变成人类认识网络时代的刻骨名言。
第4集 再构
金字塔,已经矗立了4500年。
在人背肩扛的遥远年代,它能以数十万块以“吨”为重量单位的巨石,直接触摸148米的蓝天,在接近赤道的位置披风沥雨4500年之久,依然不肯萎缩自己巍峨的身影,就在于它选择了最稳定的支撑,它为自己的宏阔与壮观,提供了最合适的结构。
北京首都国际机场,在世界最繁忙的机场中排名第二,每天起降航班超过1400次。2012年7月21日,它遭遇了一场60年不遇的大暴雨。
29岁的外企员工王璐,家住离机场十几公里的望京。大雨当天他早早回家,在微博上目睹了首都机场的窘境。
22点32分,他向自己所在的城市,发出了一条不到100字的试探性号召:望京有没有愿意义务去机场接被困兄弟姐妹的?一个小时内,这条微博被转发10950次。
两小时后,20多辆车组成的车队到达机场时,已经壮大成100辆车的队伍。在天亮以前的6个小时,在暴雨如注的北京,300余辆打着双闪的越野车带着500多名从未谋面的陌生人,坐上了从机场到亦庄,到王府井,到公主坟,到回龙观,到北京二环、三环、四环的方舟。
那个叫作“菲特”的台风,卷起相当于68个西湖的雨水,在两天内倾倒在同一个国家南部方圆只有1500平方公里的余姚。
几个临时凑在一起的志愿者,通过微信接收到一条信息:有两个家庭急需食品、水和奶粉。两个多小时涉水行进,使两个家庭获得了三天的给养。
一线的志愿者,不断接收到一个名叫“卓明救援平台”提供的信息,平台的负责人在千里之外的北京。
周丽红,一位身患癌症的单身母亲,在弥留之际,留下了一个遗愿,希望她在淘宝上赖以为生的网店“魔豆宝宝小屋”,能够不要因为她的去世而关掉。那是她留给女儿的礼物,一个母亲留给6岁的女儿未来生存的保障。
2006年4月18日,年轻的周丽红离开了这个世界。于是,新时代创造的童话开始了。
杭州、成都、西安,来自全国各地的魔豆妈妈开始续写魔豆传奇。到今天,这个由陌生人打点的网上店铺已经存在了整整8年,从未打烊。
这是没有特别组织者的8年,这是没有特定主人的8年,这是义务的8年,这是连绵的8年,这是还可以期待无数个8年的8年。
在一个幅员辽阔的国家的版图上,完成了这连绵不绝的接力。
人类社会从来不缺少善良的愿望,只不过在过去漫长的岁月,难以因为具体的动机而汇聚。
互联网产生了互相感召的力量,将无数同样拥有关怀之情的人,结成了强大的自组织力量,这是一种充分可持续的力量。人类以一种全新的组织、连接方式,化合出无数钻石般的群体行动。
在过去的历史上,人类以金字塔的形式,把所有人的善意汇聚起来,形成特定的组织,实施救助。互联网时代,人们可以以地球为平台,以人类为范围,每一个人都有可能获得与过去世界级慈善组织相媲美的道德力量。
只要有共同意愿,无限的碎片就能在瞬间产生效能,产生让整个人类自我敬仰的力量。
在互联网时代,金字塔塔顶上的那块石头,已经可以轻松地触摸它基座最深处的那一块岩石。不论在哪一个位置上的哪一块石头,都拥有了新时代的上帝之手。
不断被忽略的力量组织起来,构成了今天的公共组织形态和社会自组织形态的有机体。人们就生活在这样一个组织常态中。
互联网不论身份,不看年龄,甚至法律权利也不再是政治生活的边界。
“普通人成为互联网的渠道,成为自我和重要的历史行动者。”美国《时代》周刊首席编辑利物·格罗斯曼说。
第5集 崛起
创办于1923年、被视为印刷时代王者的《时代》周刊,因为对全球新闻的关注,它曾经被称为“世界之眼”。始于1927年的《时代》周刊年度风云人物评选更成为全球的重要新闻事件。
2006年的评选,依然体现着这一新闻盛事的气概。12月13日,如期出版的《时代》周刊来到世人面前,在连续79年的时代风云人物长廊上,人们看到了划时代的个例。
在一个白色键盘和一台由反光纸构成的新时代的显示屏下,隐藏着一个容易被忽略又不能被忽略的英文单词——YOU。
是的,就是“你”,每一个互联网中的普通人。
欢迎来到“你”的时代。
美国中部的芝加哥,在这个诞生了美国第一座高楼而被称为“现代摩天大楼故乡”的地方,矗立着一座令全人类仰望的智慧领域的摩天大厦。
1768年,英国爱丁堡书商科林·麦克法卡尔编辑并出版一套综合性知识的工具书,刚刚问世的《大不列颠百科全书》一共3册,囊括了各领域的科学发明、新成果、新观点,12英镑的售价,在当时可以买下一座岛屿的1/10,拥有它成了身份地位的象征。
当历史进入20世纪80年代,互联网把知识的获取从书架拉到了鼠标上,《大不列颠百科全书》遭遇了245年来最大的挑战。
距离芝加哥约3500公里之外的旧金山有座不起眼的三层小楼,这个敞开式的办公室管理着一个网站,它叫“维基百科”,是以“维基”命名并以“维基”模式运行的当今全球规模最大、最流行的网络工具书,被视为《大不列颠百科全书》强有力的对手。
Wikipedia,2001年1月15日正式上线。
抱着期待和不安的心理,威尔士输入了第一个词条:“世界,你好!”
这声问候迎来千万个回应。世界真的来了!
在成立13年后的今天,维基百科已经成为全球第五大网站,拥有词条总数3124万条,是《大不列颠百科全书》的260倍,总编辑次数超过7.18亿次!
“约等于无限小,被无限多地汇聚在一起,意味着任何可能。”—— 这是互联网时代的资源公式。
维基的外延不断扩展。汇聚智慧、 汇聚技术、汇聚资金的维基、众包、众筹等新的协作法则,不断汇聚出微小个体创造的奇迹。
位于华盛顿郊区的马里兰州塔科马帕克市小镇,20世纪70年代为各家分送《华盛顿星报》的报童马特·德拉吉,在一般人眼里是个怪异的孩子。在学校里,他沉默寡言甚至有些自卑。当伙伴们迷恋摇滚明星时,他却对《纽约时报》的专栏作家感兴趣。
1989年,带着这个不灭的兴趣,他从华盛顿来到让很多人追逐梦想的好莱坞,继续寻找他的新闻出路。
他在CBS礼品间负责叠T恤、收拾《60分钟》节目里的杯子,因为在行政套房曾为CBS的总裁递过运动衫而兴奋不已。即便如此,他离新闻记者的梦想依然遥远。
1994年,在现实中屡屡碰壁的德拉吉在互联网的信息海洋中终于找到了如鱼得水的感觉。他在电脑上注册了社会上刚刚出现的个人博客主页,并骄傲地以自己的名字将此命名为“德拉吉报道”。从此便乐此不疲地将他在好莱坞录影棚里听到的各种小道消息,在复印室的垃圾桶里捡到的电视剧的尼尔森收视率统计,以及各种政客丑闻、突发事件等发布在网上,几乎一日不曾中断地更新着他的网页内容。
3年后,网站每天的访问量比《时代》周刊每周在报刊亭的销售量还要大。帮助德拉吉铺好通往巅峰阶梯的是美国《新闻周刊》。
对此,前美国《新闻周刊》调查记者迈克尔·艾西科夫回忆说:“因为它涉及指控美国总统与一个年轻妇女的非法关系……但杂志高层,也就是杂志的主编们认为还需要加工,于是‘砍掉’了这则报道。一旦阻拦了一则新闻,那么其他人就可能得到消息,然后抢先行动。”
果然,这个消息被嗅觉灵敏的德拉吉捕获,他毫不犹疑地标上“世界独家新闻”的醒目标题,然后摁键发布出去。
这就是后来导致斯塔尔报告出炉、总统弹劾案发生以及美国政坛动荡的总统克林顿与白宫实习生莱温斯基的性丑闻事件。
几乎同时,这条消息被疯狂点击,随即传遍了全世界,全球新闻界的权威人士都被德拉吉带入这场喧闹的旋涡之中。一夜之间,“德拉吉报道”成为全球最有名的新闻媒体。
阿尔菲·丹恩是伦敦一个喜爱网络技术的艺术家, 2003年他创办了一个用手机拍照并发送到互联网上的移动博客Moblog。丹恩说:“它其实就是第一个互联网移动博客,内容是来自手机的图片……两年后,‘7·7’事件发生了。”
2005年7月7日,伦敦地铁发生爆炸案。
人们急切地想知道亲人朋友的下落,焦急地追寻事件的真相,而以最快速度赶到事故现场的记者,却被拦在警戒线之外……
此时,一张现场的图片早已出现在阿尔菲·丹恩两年前创办的手机博客网站Moblog 上,它距离刚刚发生的爆炸不过3分钟!
这张照片第一时间被BBC网站转发,成为第一张来自现场的图片,随即它又登上世界各大新闻网站的头条!这个由业余人士用个人手机拍摄的图片创造了这场事件中被媒体转载的最高纪录。
新闻业不得不遗憾地正视,自互联网诞生以来,这张覆盖全球的网络,逐渐成为地球上任何一个人的信息平台,
2004年,印尼海啸,现场目击者传送图片;
2006年,泰国政变,现场经历者传送图片;
2010年,日本大地震,受灾民众发送现场图片;
2013年,俄罗斯陨石坠落,市民拍摄到坠落瞬间 ;
2013年,波士顿爆炸案,现场民众拍摄的图片协助警方调查。
所有人的命运都不同了,所有普通与不凡之间的环节都简化了,所有向往与实现之间的可能性都扩张了。
舞台,不再是时代广场,不再是悉尼歌剧院,不再只属于攀爬过重重阶梯艰难站立其中的少数人。每一份才华,每一点智慧,每一个心愿,在世界面前自由地绽放。每一个人手掌上运行的无限的网络空间,比过去任何辉煌的舞台宽阔千百倍。
小编注:若您爱读书爱读点,我们欢迎您关注虎嗅网旗下的微信公众号“书入法”(Roobook)。你的一部分是你读过的书决定的,书入法精心挑选好书和美文,愿你在此每日遇新知予你欢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