桂林旅游是如何把一手好牌打烂的?

虎嗅网  •  扫码分享
我是创始人李岩:很抱歉!给自己产品做个广告,点击进来看看。  


在中国,提起“山水”,桂林是绕不开的名字,但昨天登上热搜的桂林旅游 (000978) ,却不是因为青山绿水,而是因为惊人的亏损。


财报显示,2024年,桂林旅游实现营业收入4.32亿元,同比减少7.58%;净利润亏损2.04亿元,同比暴跌1830.7%。自2020年以来,公司累计亏损近10亿元。


要知道,桂林旅游掌控着漓江、两江四湖、银子岩、龙胜温泉等桂林最核心的景区资源,还坐拥漓江大瀑布饭店这样的五星级酒店资产。按理说,这种顶配资源,在任何一个城市都是能躺着赚钱的。


但现实却是,游客还在来,票价也不便宜,桂林旅游却像个漏水的水缸,亏空越来越大。


在众多旅游从业者眼里,桂林旅游的失速,已经不仅仅是一家上市公司的问题,而是桂林整座城市深层病灶的缩影。



拥有全国独一无二的自然资源,桂林旅游本应一路高歌猛进,却为何一步步跌入深渊?


答案并不复杂,只是一错再错,错到无路可退,旅界纵观桂林旅游财报,梳理出以下几点原因:


(1)盲目扩张,把自己套死


近年来,桂林旅游不断投资新项目,企图构建多元化版图。但大部分项目最终都成了烂摊子,我们不妨看几个经典案例:


主要经营资江天门山景区的丹霞旅游公司净利润为-2413.19万,游客量同比下滑44%,全年仅2.47万人次,资产大幅减值;


主要经营罗山湖体育休闲运动项目的罗山湖旅游公司自2015年停工至今,转型失败后净资产为负,2024年亏损达1.23亿元;


桂林天之泰大厦项目的桂圳投资置业旗下天之泰大厦项目经营惨淡,全年亏损超2100万元。


2024年,单单资产减值和信用减值就吞掉了1.52亿元,成为压垮利润表的主因。


投资本该是拓展未来,但在桂林旅游手里,成了自毁前程。


不是没有投资,是投资错了方向;不是没有资源,是失去了驾驭资源的能力。


(2)花钱如流水,赚钱像挤牙膏


在营收下滑的情况下,桂林旅游仍持续高投入。


漓江大瀑布饭店改造、龙胜温泉项目升级、贺州温泉宾馆翻修……巨额投入持续出血,2024年投资活动现金流净额达-4516万元,比上一年更加恶化。


一边是不断亏损的主业,一边是越陷越深的资本开支,桂林旅游成了活脱脱的“负现金流工厂”。


用一句话总结就是:开着大水龙头烧钱,拿着杯子接水挣钱。


(3)核心景区经营失守


即便两江四湖、银子岩、龙胜温泉这些资源在手,桂林旅游也没能守住游客的心。


2024年,景区整体游客接待量同比下降8.12%,景区旅游营收同比下降16.5%。


“景美,但体验差”,成为游客普遍感受。


票价贵、体验差、服务冷漠、宰客频发,这些负面标签一层一层叠加,直接击穿了口碑。


资源可以吸引人第一次来,体验才决定他们是否会再来。


失去了体验,失去的是未来;失去了口碑,失去的是整个城市的希望。



客观地说,桂林,不只是桂林旅游的问题,桂林旅游的颓败,是桂林这座城市整体体制弊病的必然结果。


在桂林,最顶级的景区资源几乎全部掌握在市属国企手中,而桂林民间不乏抱怨这些国企,早已失去了作为市场主体应有的活力:大事小事全部上报审批,缺乏经营自主权。


一位在桂林深耕十余年旅游的业内人士A总向旅界直言,桂林依仗着老天爷赏饭吃的资源和自身的旅游行业老资格,在各方面坚决不改革,一直躺在功劳簿上吃老底,由此带来的则是旅游市场和城市经济总体发展各项指标的“双杀”表现。


而经营团队成了“甩锅机器”,出了问题一推二挡三不管。


与此同时,外来资本也频频受挫。


有消息人士向旅界披露,央企、头部文旅集团、民企大佬都曾试图落子桂林,最终却被复杂冗长的审批、内部利益集团的掣肘劝退。


桂林的资源好得无可挑剔,但真正敢投进去、能扎下去的企业越来越少。


留得住山水,留不住资本;守得住景色,守不住信任。


除此之外,宰客、强制购物、价格欺诈,这些早已成为桂林旅游市场挥之不去的阴影。


从2015年央视曝光,到2017年《广西日报》调查,再到2019年《新华网》报道,桂林旅游几乎年年有曝光,年年有雷同问题重演。


更荒诞的是,甚至有游客因购物纠纷引发极端案件,最终酿成公共安全事故,把桂林旅游市场的“癌症化”推到了极致。


在全国旅游消费观念全面升级的今天,桂林还停留在收割游客一次性收益的思维里,结果就是游客来了骂一波,走了发誓“再也不来”。


游客不是韭菜,信任一旦破碎,就再难修复。


事实上,同为国内第一批以旅游观光闻名的城市,在西安、成都、长沙等城市早已转型体验游、文化游、沉浸式游的时候,桂林依然固守着老掉牙的观光模式。


景区还在靠山水打头牌,酒店还在拼价格战,文旅产品创新几乎停滞不前。


在一个人人都追求“情绪价值”和“深度体验”的时代,桂林的旅游模式早已被市场淘汰。


一句话概括:桂林不是输给了风景,而是输给了自己的停滞。


四、桂林和桂林旅游,还有救吗?


救,当然可以救。但必须用极端决绝的方式。


A总对桂林旅游今天的现状极为痛心,他认为桂林旅游需要真正放开市场,赋权市属国企经营自主,彻底摒弃“审批思维”,让企业用市场逻辑而不是官僚逻辑做决策。


对外来投资者一视同仁,清理地方保护主义,打破内部利益固化,让敢来的人能留下,留下的人能赚钱。


除此之外,大刀阔斧改革旅游市场,设立红线,严打宰客强卖乱象,保护游客体验,重建桂林旅游口碑。


广西自治区书记刘宁说得没错:“桂林要切实负起主体责任,破除体制机制障碍和部门利益藩篱。”


但这句话,不该只挂在报告上,更应该刻进桂林所有管理者的心里。


桂林旅游的困境,是桂林城市病的真实写照,桂林旅游的今日窘境,是一场经典的反面教材。


桂林是一座拥有世界级山水的城市。但能不能成为真正世界级的旅游城市,不靠风景本身,而靠制度、靠市场、靠敬畏游客的心。


这座曾经辉煌一时的城市,如今站在了悬崖边缘。


是继续消耗老本,还是壮士断腕,重燃希望?这一代人,又是否有勇气给桂林旅游一个真正重生的机会?


很快,历史就会给出答案。

随意打赏

提交建议
微信扫一扫,分享给好友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