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议你收下的六条职场新人避坑指南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 LinkedIn(ID:LinkedIn-China) ,作者:Ray先森,原文标题:《中国人不骗中国人,这份职场避坑指南快收下!》,题图来自:视觉中国
曾经听过一句话被玩烂的金句:“听过这么多道理,依旧过不好这一生。”
但今天咱们要聊得这个话题,如果你不看,可能在职场上过的更难堪。
在知乎职场板块有一个经久不衰的话题,每隔一段时间就会被各类职场大神拉出来反复讨论:
工作后,你悟出了什么职场道理?
从我大学毕业到参加工作至今也已将近7年,虽然谈不上有多么高大上的大道理,但作为职场新人避坑排雷的参考,绝对是够你用的了。
一、求职如相亲:绝不只是为了拿offer
我曾经和很多职场年轻人一样,为了尽快找一份工作,往往在求职过程中非常焦虑。
有时候甚至为了拿到offer而自动降低自己的要求,结果到最后入职才发现,我从一个大坑又跳进了另一个新的大坑。
后来慢慢才发现,是我的心态有问题。
因为面试本身不仅是拿到offer的敲门砖,也是审视了解未来雇主的一个最好的途径。
而且这个过程中,你还需要去了解市场趋势,掌握薪资行情、理解企业对岗位的预期和原因,从而去提升面试技巧。
而绝不是一锤子买卖,如果急于拿到offer而忽略很多细节问题,最后肯定还是重蹈覆辙。
就好比你去相亲时,绝对不是为了要让对方选你,而是看这个人跟你是不是合适,这跟求职是一样的道理。
很多人觉得我只要拿到offer,然后再做决策,这是有问题的,因为你不知道的是,你拿到的这个offer,到底是金饭碗还是定时炸弹。
在如今这个时代,求职本身就是你情我愿,早已不再是企业方居高临下地挑人,而是双方都在权衡是否匹配。
所以,只要对工作内容有疑问,或有顾及家庭的需求等想法都必须提出来,不然最后难受的只有自己。
二、太着急招人的公司,我劝你慎重考虑
如果你在求职过程中,看到一家公司给出高于市场平均水平的薪资,而且沟通中表现出对你非常看好的态度, 你可千万别高兴太早。
这种情况,好比情场里的海王渣男,他对任何一个女生都可以说:“我觉得你就是我的真爱。”
那为什么太着急招人的公司,一般都要慎重考虑?
一般情况下,公司在新建立之初,往往需要急招一批员工入职以此来推动项目进程。
在这个基础上,很容易出现HR为了完成招聘KPI而对外急聘,可能招聘的门槛和条件都会有所放宽,但招聘的质量和效果就很难保证了。
除此之外还有一种情况就是,公司项目组或某个部门出现重大人事调动,整个项目组全部被裁,或者项目领导直接被换人,需要新一批员工进来继续完成之前的工作。
这个时候就很容易出现急聘的现象,很简单: 因为公司没人干活了,赶紧找个人先把坑填上。
其次,再来谈谈为什么太急的面试不要接,这里面至少有3个坑需要你去避开:
1. 招聘太急,无法对双方进行更好的了解。
如果一个企业在招聘过程中采用急聘的方式,很可能出现为了招人而招人的现象,甚至在招聘过程中, 双方了解都不够就安排求职者入职,导致后面出现不适最终还是求职者自己买单。
而且一旦企业方发现找来的人不合适,又会随便找个理由把人开了,而且甚至压根不会给任何赔偿,你说这不是浪费你的时间吗?
2. 信息不对称,对方不会透露太多信息。
既然是急招,HR为了完成招聘任务就可以了, 至于项目的具体信息能不能说、该不该说、会不会说,甚至是一些内部消息,就要看对方的良心了。
很多情况下对方并不会透露太多信息,这样一来,求职者就很可能被一些美好的大饼给诓进来了。
3. 风险转移,对职场成长非常不利。
其实大家都明白,在职场重要的岗位基本都是一个萝卜一个坑,流动性不是很大,除非是出现重大人事变动,或者是该岗位就任者自己离职,才会对出空缺对外公开招聘。
这个时候很容易出现 通过对外急招的形式,将内部风险转移出去, 说白了还是那句话:先找个新人进来填坑。
后期一旦应聘者入职之后发现这个情况,再想跳槽或离职,对于自己的简历背景也有影响。
三、一入职就想离职,这事可能真不怪你
有很多小伙伴可能都会面临一个情况,就是刚刚进入到一家公司,入职后才发现哪哪都不对,但是心里有会有一个疑惑:
我刚刚入职就离职,这样会不会不太好?
于是一边纠结,一边工作,最后工作也安心,自己也不放心。
其实真的,大可不必如此。
而且关于“一入职就想离职”这事,可能有时候真的和你没关系,就像你网购买鞋一样,不上脚怎么知道合不合适呢?
那么问题又来了, 如何在入职后,判断公司适不适合自己?
其实,这里要给你解释一下就是:
一家公司是不会为了某一个个人去做太多的改变的, 它的存在是为了谋求整体利益的发展,不要太寄希望于公司为你去做调整。
在基于这个认知之上,我们再聊适不适合会更能让彼此容易接受和理解一点。
关于如何判断公司适不适合自己,我建议你先不要急着下判断,很多事情并不是一时三刻就能洞穿本质的,更多的是需要你去经历和理解。
对于这个问题,可以从以下3个方面去进行思考:
1. 不需要刻意做任何事情,多看多听多感受。
比如可以仔细观察周围同事,感受一下这个团队真实的文化是什么,大家约定俗成的行为规范是什么,老板的风格是什么,这些信息都非常重要。
在这些信息中, 去了解这家公司的企业文化、人际关系、势力范围都是什么样的,对你的工作开展或许能有一定的帮助。
当然,也可以作为你是否愿意留下的参考条件。 据我所知,就有不少职场人比较希望在人事关系相对简单的环境里工作。
2. 尽可能去寻找发掘共同点。
就像谈恋爱一样,我得找一个和自己聊得来的人去相处,是一样的道理。
了解这个团队真实的文化之后,就可以寻找自己和团队成员之间的共同点,或者共性话题。
又比如对某件事的看法和理解,从如何理解某一件事,到如何对某个项目进行启动,都是一种共同点的交汇和碰撞。
找到共同点,话题自然而然地开展,是一个职场新人最好的融入方式 ,也是你对考虑合适合适的另一个职场尺度。
3. 让别人看到自己的价值所在。
和很多职场新人一样,在刚刚进入职场的时候,我也常常因为找不到自己的价值而烦恼,总觉得老板让自己干一些没什么份量的杂活,不是给人跑腿就是写些没人看的内容,最终陷入对自己极度不认可然后又想跳槽的死循环。
其实,找到自己的价值所在,对一个年轻职场人来说是很有必要的。
在入职前期,了解自己工作任务的上下游,了解老板和同事对自己这个职位的期待,尽快让自己适应工作,交付出满足各方期待的结果,是重中之重。
四、关于职场Plan B,我建议你一定要有
曾经看过一段我个人非常喜欢的知乎大V叶楠的故事,在这和各位分享一下:
2008年,叶楠进入任仕达后不久,金融危机就开始了,不断下行的行业趋势,让很多同行纷纷转型去互联网公司。
但叶楠只是在行业内挪了个窝,从排名第二的人力资源咨询公司借势跳到了排名第一的公司。
虽然那时没有转行,但叶楠明白自己已经相对落了后。
牛人的可贵之处就在于, 不把自己局限在某处,被动地等待命运的裁决,而是主动寻求可能破局的突破口。
叶楠说,只有不断思考未来,并对新生事物抱有好奇心,才有资格得到运气的垂青,才有可能打破中年职场的死局。
他每年都会在市场上寻找新的机会,保持市场敏感度。
30岁的时候已经有了转型互联网的想法。从社交媒体切入,一路从微博、微信运营做起,寻找可以用两条腿走路的方式。
从2016年开始,叶楠专注在职场专栏里写回答,用近10年的人力资源行业经验,加上风趣又有内涵的语言风格,为职场人提供了颇多建议。
两三个月后,编辑就找到叶楠,希望他来专门负责职场内容的运营,加上流量的加持,很快就吸引了5万粉丝的关注,叶楠也开始地打造自己在职场领域的个人IP。
此后,叶楠的粉丝数量以每年20万粉丝的速度递增,到现在为止,他的知乎账号Sean Ye已经聚集了约51万粉丝。
这对叶楠个人职业发展而言,可以说是一个里程碑式的转折点。
其实在这段故事里,你会发现 拥有Plan B的职场人明显比常人更具抵抗力 ,依据核心技能并不断辐射扩大能力圈,只有这样你才能更好的提升自己的职场能见度,让未来更具抗风险能力。
五、为什么说一定要做好向上管理?
在我刚刚进入职场的那些年,我压根不知道什么叫做“向上管理”。
我只知道,我把自己的事做好就行,以至于都养成了“看见领导不爱说话”的习惯,但后来我发现这样肯定不行。
比如自己连夜写出的方案,碰上和老板开会,磨磨唧唧的讲半天都没有说清楚要点,最后给对方的感觉就是这人做事不靠谱不专业的负面印象。
也是从那个时候开始,我就渐渐调整自己的心态, 让自己学会去和领导主动沟通。
可能很多人会觉得,你不就是“溜须拍马”这一套吗?
但从另一个层面而言,我也非常清楚:
积极向上争取和调用资源,而不是等待被调用。
其实这个道理,在职场也是一样的。
老板时间少,但信息多、资源多;员工时间多,但信息少、资源也少。这种信息和资源的巨大不对等,自然会吸引那些想成事的人主动去争取和沟通。
有句话说的好:谁资源匮乏谁主动沟通,谁比较痛苦谁主动沟通。
所以, 和老板的沟通一定是由你发起,让沟通及时、主动、有规律:
告诉上级你的项目进度、有什么需要他决断、下一个工作重点、下一个沟通时间节点。
可能很多职场人都会觉得“没事儿别招惹领导关注”或者“没事儿别给领导添麻烦”,请注意,这个想法,不完全对。
因为领导和你之间,是一个委托授权的关系,他授权或者委托你代表他去做一件事、承担一个任务,你有义务让他对这个授权有掌控感。
所以,定期报告进度、保持沟通习惯,这是你的义务。
有时候,让你的老板知道什么事发生了、什么事要发生、什么事还没发生,对他而言,比你夸他帅、夸他有钱、夸他风度翩翩要管用的多。
当然,也别怕主动和老板沟通就会被人说成是“耍心机”,毕竟,没有谁值得你去耽搁自己的职场前程。
六、离职了,别急着拉黑前同事
记得以前,因为接了一个项目,在用户运营这一块的业务不是太熟,就在微信里找了以前一个同事准备请教下。
打开对方头像输入一行问题,结果屏幕上显示“你已经不是对方好友,请通过好友验证”的字样。这个时候我才发现,原来我已经被对方拉黑了。
离职删除前同事微信,可能在某些时候已经成了行业里的潜规则 ,只是有些人并不知道,亦或是知道了并不点破而已。
但是这个不怎么友好的习惯,我已经也曾有过。
刚刚进入职场的时候,因为和别人闹得不愉快、合作上的不顺畅,或是对方言语上的中伤与误解,我常常会选择删除对方微信。
那时的我总觉得:“天大地大,我不缺你这个朋友。”
后来,在职场上摸爬滚打越走越远,发现能成事的人后面总有一群志同道合的人帮衬着,一个人虽然走得快,但是一群厉害的人聚在一起却能走得更远。
而且你永远不知道,你会在什么时候需要别人的帮助。
以前看过一个故事,俞敏洪上北大之后,宿舍里四个人个个才华横溢,就他老俞没啥才艺,每天背英语还被王强吐槽“念日语”。
那时候寝室没热水,要用热水得拎着热水壶去很远打水。
所以一开始都是大家轮流打水,后来俞敏洪想一瓶水也是打,四瓶水也是打,于是每天他都拿着四个暖瓶帮助其他人打水,等于帮助大家打了四年的水。
所以通过这四年的水,看起来付出了很多,但是像他的一些同学,包括像王强,就是因为俞敏洪当时帮他打水,觉得老俞这人还算是善良厚道,所以后来都加入新东方和老俞一起创业。
也正因为如此,在后来的职场和生活中,我常常有意无意地和以前的同事和朋友联系着。
哪怕是微信里的一句问候,只要微信通讯录里有他们,虽然现在不联系,看着他们的头像也很心安。
因为职场总有再相遇、打交道的机会,你永远不知道你将来会找谁、谁将来会找你。 不要把话说死、把事做绝,这是对别人的尊重,也是对自己的考验。
不随意拉黑删除好友,不无故断绝来往联系,这才是一个职场人成熟的远见。
写在最后
职场,是大部分人避无可避的一段重要经历,也是我们大多数人成就感、人际关系和财富的主要来源。
大多数人一生都要工作30~40年,每个工作日都要把超过一半的清醒时间,用在和工作相关的事情上。
25岁到40多岁这个人生阶段,职场尤其重要。而重视职场和职场上的规则道理,才是认真对待自己人生的开始。
也希望这篇文章能帮助看到这里的你,在职场上走得更远更稳更长久。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 LinkedIn(ID:LinkedIn-China) ,作者:Ray先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