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干饭哥”火了,00后开始整顿奥运会

虎嗅网  •  扫码分享
我是创始人李岩:很抱歉!给自己产品做个广告,点击进来看看。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 新周刊 (ID:new-weekly) ,作者:张佳玮,编辑:詹腾宇,题图来自:视觉中国


巴黎奥运会首金,来自中国的混合团体10米气步枪:2006年出生的黄雨婷,2004年出生的盛李豪。


射击极考验内心。 心跳、呼吸、本身协调性、击发那一下的手感。一枪打准,难;把把打得准,难;打不准了调整过来,更难。偏偏混合团体10米气步枪,还是折磨人心的游戏:资格赛论总成绩,一枪打岔了,还能慢慢追;决赛,一枪定一回合胜负,每一枪都是海角天涯,仿佛足球的点球大战+网球的“抢七”。


然而盛李豪与黄雨婷,仿佛不知道紧张。盛李豪是持续地稳定,从头卓越到尾;黄雨婷总是气定神闲地最后一个开枪,所以总显得所有人都在等她的结论。


而她也总在比赛节点的时候,给出一个爆发:2∶2时,她打出了10.8环,反超;被韩国追了一枪后,她10.7环,8∶4领先;之后一个10.5环,拿到赛点。最后一枪,盛李豪稳稳的10.7环,与黄雨婷的10.8环珠联璧合,得到金牌。


最无可挑剔的银牌


看他们的赛后访谈, 比赛时生死之际纹风不动的他们, 面对采访,反不知道怎么说。


盛李豪自己开玩笑道:打比赛不紧张,接受采访更紧张。


黄雨婷则说,2000年后出生的运动员的特质,大概是 “我觉得更有冲劲一些,有种‘初生牛犊不怕虎’的感觉”


之后的女子10米气步枪决赛,黄雨婷展示了何谓“初生牛犊不怕虎”。气步枪决赛的打法,是末位淘汰的大逃杀。以往积累的优势足以保底,当下的一枪决定命运。


哈萨克斯坦的亚历山德拉面对压力,一个9.8环,被淘汰。马达莱纳要和穆勒决生死时,一个9.9环;自己面临被淘汰时,一个9.8环,于是第四。残忍之极。


就在这让人胆战心惊的大逃杀中,17岁的黄雨婷和韩国16岁的潘孝真,始终稳定领先。黄雨婷是习惯性噘嘴,打完后进入自己的世界;潘孝真打完后,先看一眼左边,再回头朝右。


只有一瞬间,黄雨婷像是失误了:当时她与瑞士的戈尼亚争第二,戈尼亚10.6环,黄雨婷9.6环。但不妨碍黄雨婷淘汰戈尼亚,让她去拿了铜牌。


最后两枪决金牌时,黄雨婷231∶232.3落后潘孝真,很是艰难。然后:黄雨婷10.3环,潘孝真9.9环——是为潘孝真第一次失手。她向左看,点了点头,轻叹一口气。大概,第一次有了情绪波动?


最后一枪前,241.3∶242.2。最后一枪,黄雨婷10.5环,潘孝真9.6环——是为潘孝真第二次失手。黄雨婷追到绝平。


足球决赛延时扳平,篮球决赛最后一分钟领先5分追平进加时,网球追平手握两个赛点的对手,就这种感觉: 在最关键的两枪上,潘孝真动摇了,黄雨婷不动。


加枪,潘孝真没再失常。黄雨婷10.3环,潘孝真10.4环,于是黄雨婷银牌。这就是竞技: 大家都在努力奔逐,追平历史纪录就无可挑剔。 只是黄雨婷最后时刻心如铁石,几乎创造了一个奇迹。就在加枪之前,她俩的251.8环——奥运会纪录——上届由杨倩创造。


即,黄雨婷落后时,打出了追平历史纪录的神奇绝平,然后惜败了0.1环。


最无可挑剔的银牌了。


他真的可以不受任何干扰吗?


当然,还有更不怕的。


男子10米气手枪决赛,2000年出生的谢瑜,跟莫纳和马尔蒂尼两个意大利人,前三名战成一团,熬走了其他所有对手。 等莫纳盛极而衰,等马尔蒂尼的起伏,谢瑜一枪一枪稳稳地追上。后来居上,领先了,再没下去。


只剩三人时,莫纳——他侧身时,左手会习惯性有点动作——心态先崩了,一个8.3环,成了第三。


谢瑜对马尔蒂尼最后两枪,马尔蒂尼一个10.3环,一个9.5环。有起,有伏——他打完之后,会轻微地摇头或点头。谢瑜则始终如一。最后一枪,镜头甚至给他开枪全流程的特写。呼吸,举枪,瞄准,击发,低头。流畅,稳定,最后一个开枪。


两个10环,锁定冠军。夺冠了,谢瑜才第一次笑出来,露了牙,笑得极可爱。到回过头面对教练和队友们的庆祝时,他有个挺明显的呼吸动作。这时才显出来:原来开枪前低眉凝神、开枪时不动如山的他,生于2000年、决赛场上年纪最小之一的他,也是普通人,也会笑,也会紧张。


赛后访谈,谢瑜夺冠后,自觉发挥得比较稳定, 承认一开始紧张,到后面慢慢地沉着下来。“心理暗示比较简单——踹掉一个就好。”


然后,盛李豪打出统治级的决赛,拿到10米气步枪金牌。


男子10米气步枪决赛的规则,与10米气手枪类似,残忍无比。面临淘汰压力生死PK时,都会动摇。但这规则似乎对盛李豪无效: 他直接一骑绝尘领先夺下金牌,就不用跟任何人PK。


比赛途中,第二名一直在变:巴布塔、马里西奇和林德格伦。你方唱罢我登场。而盛李豪第一名,始终不变。


巴布塔一度追近盛李豪,然后一个9.9环,盛李豪一个10.8环,瞬间甩开;再一个10.9环,而巴布塔直接掉到第三。


马里西奇追近盛李豪,然后一个10.1环,掉到第三,被林德格伦超过。盛李豪不动声色地10.5环。继续领先。


一度第二的巴布塔,面临淘汰时手软了,9.5环,于是低叹一口气,走了,第四名。


马里西奇一枪10.7环,又回到第二了。盛李豪依然第一。


生死之际,马里西奇手软,一个9.9环,被林德格伦10.6环绝杀:只留给马里西奇一枚铜牌。


最后两枪。林德格伦10.3环,盛李豪10.5环。最后一枪,盛李豪比平时端枪调整要久一点。然后,两个10.6环。


林德格伦看见了盛李豪的背影,但连逼近都难做到。


中间盛李豪打出一枪10.4环时,Eurosport的英语解说员大叫:“以他的标准,这一枪都算低啦!”“他的才华无可匹敌,根本不给后来者任何机会!”


能把大逃杀打成无悬念局,足见统治力。


在东京,盛李豪16岁,东京奥运会10米气步枪亚军, 奥运史上最年轻的射击奖牌获得者, 然而错过了那朵叫做”金牌“的花儿。三年后,他拿回来了。


而且盛李豪还没戴耳塞。他真的可以不受任何干扰吗?


00后运动员,有那么不同吗?


更现代的姿态,更专业地看待运动


我有幸接触过一些老运动员,各种门类都有。


大多数运动员都热爱自己从事的运动,毕竟不热爱难以支撑;但大家也都承认: 早年间的训练,尤其是基层的训练,并不算科学。


我认识的一位武术运动员前辈,晚年无法屈膝;一位前女篮运动员,膝盖与腰都状况不佳。比身体更创伤累累的,是心理。毕竟,“都是被教练吼过来的!”


他们强硬,但也容易紧张。很怕犯错, 因为犯了错就会对不起教练,对不起队友。犯了一点过错,教练就上量:“只要练不死,就往死里练。”


我认识的一位前辈说,她做运动员时,最渴望也最怕的,就是退役。怕退役,是觉得人生都跟着队里过,退役了不知道自己还能干嘛;想退役,是因为能平平安安退下来,还保有一点好待遇,当时很难得。也希望自己退役后还能健康。


当然,这是上一代的事了。


中国体育爱好者大概都有印象:1990年亚运会,全民开始流行看运动会直播,之后开始第一次申奥;1994年甲A联赛开始,1995年CBA联赛开始,NBA、意甲、英超等联赛开始常驻各大电视台;2001年,中国申奥成功。那十年间,中国的体育氛围天翻地覆。2008年奥运会时,各大奥运项目,中国队几乎都领先,或至少与国际接轨了。


对生于21世纪的少年们而言,他们出生在一个富有体育文化的时代。从选材到培养,他们都不用再走许多弯路。 他们享受的是最新的训练手段,最人性化的训练思想,能少掉许多当年基层教练一着急就“上量”的做派。


比如,如何让运动员抗干扰?老派的教练也许强调要思想教育,提高意志品质,要训斥,要鞭策,错过这村就没这店。


回到2024年奥运会,黄雨婷说,在备战阶段,她与团队开展了丰富多样的心理训练活动,涉及模拟赛场压力、掌握自我调控技能等多个方面。她在10米气步枪决赛最后临危不乱完成绝平,但赛后承认, 当时非常紧张,心跳很快,只能不停地调整自己。


她满意自己的是,“在这样一个关注度高、受干扰程度高的比赛中,自己还是依然能够去秉持自我,做好自己”,是为最大的收获。


“初生牛犊不怕虎”,并不只是勇气,也有方法。 对盛李豪与谢瑜而言,也是如此。


谢瑜夺冠后说,“我感觉今天对自己的掌握、控制感觉还行”。拿到第一枚金牌后,盛李豪说希望将来比赛的时候,能有好的状态,有一点好的运气。他们将状态与心理当作自我控制的一部分,正视、训练与面对,而非一味地强调吃苦耐劳、咬牙拼命。


与此同时的另一面是:虽然盛李豪开玩笑说比赛不紧张,采访更紧张,但能开玩笑,本身也是一种姿态。


新派运动员姿态,我很喜欢的一个例子:2016年里约奥运会,杨皓然赛果不如意,被问“等了4年,却是这个结果,你难过吗?”杨皓然说:“不会, 这哪是等了4年,是路过,就是像路边一朵花一样的,你走过去采着就采着了。 ”然后东京奥运会,杨皓然与杨倩得回了金牌。


这份心情与姿态,就是典型的新派运动员。


比起老一代运动员, 2000年后的运动员会相对少提宏大的使命感,更多描述自己的专业与体会。 当他们胜利时,比他们多历世事的教练们有时比他们还激动。


生于2009年12月,现年14周岁的崔宸曦,是这届巴黎奥运年纪最小的运动员之一。滑板女子街式决赛最后时刻,巴西选手雷莎·莱亚尔完成大招,崔宸曦被反超,与奖牌失之交臂。惋惜之声当然有:如果对手不超水平发挥,如果崔宸曦走线不失误,如果前面动作完成得更好一些,结果可能不同。


但14岁的崔宸曦对此相当坦然。她说,和其他运动员都是朋友。 比赛里的超水平发挥与失误,都再正常不过: “没什么遗憾的,第四名已经很好了。我可以不失误,她们也可以不失误,其实那些招,她们平时都会。”


少年的轻盈与松弛感,将运动还原为运动本身。


2000年后的运动员们,正在为我们展示,何为真正的新一代人。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 新周刊 (ID:new-weekly) ,作者:张佳玮,编辑:詹腾宇

随意打赏

提交建议
微信扫一扫,分享给好友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