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面上那么多图片社交软件,真的是图片社交吗?

虎嗅网  •  扫码分享
我是创始人李岩:很抱歉!给自己产品做个广告,点击进来看看。  

扎克伯格给女同学照片打上颜值的初衷造就了Facebook这个庞大的社交帝国,颜值打分略有图片社交的味道。在2012年Facebook用10亿“天价”买下的Instagram则是货真价实的图片社交软件,2014年Instagram估值350亿美元,这个数字令人咂舌,同时也让图片社交概念为更多人所知。


国外市场的成功,自然引起了国人的注意,而实际上国内的图片社交也被当做一个新的社交风口。


但是,至今做的比较出色的也只有少数几款软件如Nice和In。品牌滤镜Nice在去年完成B轮2000万美元融资,女性时尚品牌社交的In,上线不到半年用户数超过1200万,暗示着国内图片社交的风生水起,同时也显露出这个市场的巨大价值和生长空间。


我们来翻翻图片社交的的发展线


国内的图片社交可以看做三个阶段:


  • 第一阶段是各种滤镜相机,美艳App,像是Camera360、美图等应用;

  • 第二阶段则是个性化的图片编辑,比如魔漫、脸萌、LINE Camera等;

  • 第三阶段就是以Nice为代表的具备了社交属性的产品。


这三个现象级的阶段从发展角度来将,我们可以分析出一条线路。
$(0ET}D3ZRR7WLOHU2KOY32.png

三个阶段为什么是四个节点呢?


笔者认为Nice和In这种类型的产品并没有真正实现社交化,也没有达到图片社交这个节点,当前仍然停留在图片社区阶段,也正如Nice自己给自己的定位,时下最IN的照片分享社区!也许并不久远的某一天,这类产品的一次战略转型,就顺风顺水成了图片社交,但就现在而言,Nice距离社交还有一段里程要走。


社区和社交


这里必须要强调一点,什么是社区,什么是社交?


根据百度百科释义:


  • 社区:是指多人所形成的一个相互关联的大集体。

  • 社交:是指人与人的交际往来。


这里给大家列举一个场景:


有一个摄影家,举办了一个摄影展,许多访客互相探讨,觉得这些作品很赞。


当摄影展结束后,有一位访客私下里与这名摄影家对话,你拍的真好,我真的很庆幸没有错过你的摄影展。


这个案例的前半段是一种典型的社区,是在一个大集体下的氛围,这些称赞表示了两层含义:


  1. 这些照片很棒;

  2. 我对其他人说,这些照片很棒。


而案例的后半段则是鲜明的社交场景了,暗喻了人和人之间的交流场景,同样是传达了两层含义:


  1. 你拍的照片很棒;

  2. 我对你说,你拍的照片很棒。


对于社区而言,用户能获得的是大量的好评,但这种好评是基于照片本身的,且这些好评的大背景是对其他人讲的,反而谁发的照片,谁拍的照片不是那么重要了,重要的是这些内容产生了话题,让大家一起来讨论,类似于新闻报道,谁报道的不重要,因为大家都在讨论报道本身的内容引发的话题。


而对于社交而言,也许用户获得的不是量级的好评,但却是定向的好评,称赞的对象也是用户本身而不是用户发起的内容,体验上更像是有个人在和你交流,认可了你的能力,认可了用户本身,并希望与对方建立关系。更多的是基于点对点的关系。


其实质上社区是社交的前沿部分,在话题中讨论,在论坛中讨论,讨论的双方始终是人和人讨论,只是变成了评论和恢复对象的讨论,而非作者和观众的讨论交流。


我们可以将社区理解成社交的一个基础,在没有办法做社交的时候,迂回一下,以社区的形式建立点和面的关系,再重点建立点到点的关系是一个很好的战略体现。


因此Nice和In等类似产品目前正在向社交产品接近,但尚不能算作很完善的社交产品。


目前图片社交产品的模式


我们简单粗略的划分一下图片社交/社区的三种常见模式,很多软件应该三种都有所涉及。


  1. 强关系模式

  2. 弱关系模式

  3. 强弱关系+LBS模式


强关系模式


就是类似于微信,这种关系包括亲戚、同学、亲密的朋友等,这样的圈子比较小,且排斥陌生的社交关系。微信朋友圈入口是相机图标,而且发文字入口隐藏的比较深,而且官方还提示你说不定什么时候就移除了。抛开其他的组件只看微信朋友圈这一部分,它的定位有点强关系图片社交的感觉。强关系引入很简单,导入通讯录,导入微信/QQ关系链都可以做到。


弱关系模式


这一种最常见的关系,主要依靠某个因素作为连接点建立起人际关系,比如游戏、旅游、交友等。比如Pinterest,它并不以私人关系作为社交联系,它划分很多模块从兴趣、爱好出发,供用户发布和分享图片,用户通过在相关区域的兴趣交流形成关注和被关注的关系。


具体到软件功能,比如用足记的大片模式或其他拍照功能,完成一张照片后分享给附近的人,附近的人给你点赞,或者用飞啊去看其他地方的“足记”,或者Nice里你关注的某个妹子或汉子,或者系统给你推荐的活跃的人的动态。


关系+LBS模式


这一种关系,主要是依赖LBS,就比如前文提到的附近的人,当然不仅仅附近的人,也可以虚拟定位,然后认识我们“附近的人”,也是通过某些因素建立人际关系,这些都是弱关系。强关系比如邻里社交这一块,也是基于LBS的,在这里就不多说了,有兴趣可以多研究下。


我们来具体分析一下产品


看看Nice产品结构:四个主页面分为动态、发现、消息、个人主页。


动态的目的是基于看到我感兴趣的内容,这里的我感兴趣很大程度取决于用户主动关注的人或者某事物。


而发现的目的同样是基于看到我感兴趣的内容,但这个地方则是以引导用户去关注为前提的基础,通过一些兴趣维度的考虑,将可能感兴趣的内容推送到用户眼中。


再到消息页面的初衷则是和我相关的信息,比如有人给我点了赞,评论了我,是一个大的消息list。


最后一个个人主页则是我自己内容的聚集地,对于用户的社交网络仅在个人主页有一个关注和粉丝的list。


不难发现,整个结构当中用户的角色非常被动,对用户的基础预期在于看,看什么呢,看照片,不管是动态还是发现,都是基于看照片而产生,而用户之间的互动也隐藏在照片之下。


就拿刚才的案例来讲, 用户给一张照片点赞,是在对这张照片说拍的真好,并不是告诉对方“你拍的真好”。


一款新产品XX的某些构想


令笔者期待的是某拍照软件出身的公司(下文简称A公司),即将推出的一款新产品,将会直接跳过图片社区进入图片社交的领域。


在和友人交流的过程中了解到,A公司与笔者的观念不谋而合,并已经提出了一个初步的构想,实在令人兴奋。


经过友人的同意,笔者透露一些特殊设计点,仅从产品角度考虑相对于传统的图片社区做法比较特殊的设计点。下文简称项目名为C项目


同样是点赞功能,但C项目不再沿用传统的消息list的做法,而是将每一条点赞消息当做一条私信下发给用户,类似IM通讯的做法,对方给你发了一条新消息,点击后可以看到他给你点了赞,并且可以看到他历史给你点的赞。当然这并不是IM功能,你也不能在里面聊天,也许后期会扩展出IM模块,但就初期而言,显然去实现IM功能是偏离了项目核心的做法。


只是一种简单的改动,一种微创新,就已经实现了感觉上的不同,当我们在看Nice的点赞消息时,其实我们看的是照片获得了赞,而经过这种改动,我们将看到的是他对我说“你拍的照片很不错”,并且我可以知道这个人为我点了多少次赞,试想如果有个人为你点了100个赞,你会不会对他抱有好感和一种莫名的熟悉感呢。


同时,C项目决定将用户关系链释放出来,不再作为个人主页的一个附庸,而参考社交软件的做法,开辟一个好友页面。


社交关系链的维护


相信阅读本文的读者,大部分有用过或感兴趣如Nice的图片社区软件,在用的过程中关注和粉丝的设定在图片社区类软件里很常见,但你能立即回答出我在Nice里的好友名字吗?


估计很多人的答案都是,不能,因为很少有用户会频繁进入我的主页再进入我的关注或者我的粉丝里,低频率的曝光决定了很难在社区软件里建立熟人关系。


即使Nice和In开放了关系链导入,像是微博关系链,微信关系链,还有通讯录关系链的导入都为产品的新增带来了效益也建立了产品自传播的渠道。但有一点笔者可以很肯定的,你很难立即说出你通讯录的谁谁谁也在玩Nice。


原因同样在于对于社交关系的维护薄弱。


社交产品的命题始终只有一个,维护用户的关系链,服务与用户的关系,不论是已有关系链的导入,还是新关系链的扩展,最后的环节一定是去服务用户与用户之间的关系。


笔者认为,在社交软件有微信,图片软件有社区的背景下,衍生出一款以图片为切入点的社交软件一定是有时代意义的,尤其是手机摄影高速发展的当代,微信相对00后而言,确实有点平淡,枯燥了,


而让喜欢摄影的人,喜欢拍照的人,喜欢玩图的人建立真正的社交关系,这对于有心做图片社交的公司而言,是非常明确且极具潜力的命题了。


熬到了现在写的很累了,明天还要上班,关于图片社交还有一点想法笔者会在以后的文章中与大家一同探索。谢谢


社交领域里经过多年的摸索,获得成功的只有两个方向:


  1. 以意见领袖为目标的名人粉丝关系,代表案例:微博,Twiiter;

  2. 以普通社交为目标的好友关系,代表案列:微信、陌陌、Facebook。


对于图片社交而言是否同样会发展成为这两种趋势?如果Nice的走向是微博、Twiiter,有没有在往微信,陌陌这样以好友关系为切入点的图片社交软件呢?


作者:曾文闻   微信公众号:share-pm  喜欢社交方向的研究,欢迎一起探讨。

文章为作者独立观点,不代表虎嗅网立场
A- A+

本文被转载1次

首发媒体 虎嗅网 | 转发媒体

随意打赏

提交建议
微信扫一扫,分享给好友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