虚假的估值
今天跟大家聊一聊估值。做融资并购,不管你做哪个环节,都绕不开估值。
买卖东西,总得有个价儿嘛,估值就是这个价儿。
很多人都不知道这个估值到底是谁负责算,谁来确定,多数人都认为是负责财务尽调或者审计评估的环节来确认估值,其实并不是。
财务尽调在确认估值这个事上最多能算一个辅助角色,完全不重要,基于市面上财务逻辑算出的估值也没意义。
多数的估值在最初环节其实就有个范围了。逻辑很简单,你想买一个东西,那必然这个东西你了解,你想要,你就大概会有个心理价位。
他想卖一个东西,他自己也会有一个心理价位。
两个心理价位大差不差的时候,才会往下聊,才会有后面的环节。
市面上有很多种算估值的方法, 我唯独觉得基于财务逻辑、财务指标去算的估值,是最扯淡的。
但这种算法却被最多人研究应用推广,因为绝大多数人认为估值的属性偏财务,用指标,用公式算,更严谨更科学。
前几年教别人算估值的课程特别火热,搞得大家动不动就二三十倍的pe,说自己企业价值十几个亿。
其实按财务逻辑去算估值,都是扯淡,纯自欺欺人。
也不能说是自欺欺人,就是骗外人吧,很多财务逻辑的估值算法,都是倒推的,估值确定了以后,为了给外界一个科学合理的感觉,瞎套一些公式,说自己是怎么怎么科学地严谨地算出来的。
什么PE\PB\PS\PEG,还有各种金融家命名的估值公式,都是自说自话。
哎,我这么说又得招骂了。
估值是什么?简单来说,就是预估的价值,估计出来的价值,对吧?
那估计出来的价值,就一定是脱离报表以外的东西,对么?如果没脱离报表,那就叫资产总额、净资产了。
那么脱离开报表以外的价值,说明是不可量化,不可预知的一种预测,是一种无法在报表上体现出来的价值。它但凡能量化,都是可以体现在报表上的,财务领域是有会计估计这个概念的,财务报表中也包含着大量会计估计。
不然也不会有EBIT、EBITDA这些概念。
好多人把财务预测与估值混淆了,认为估值就是财务预测,并不是这样的,财务预测是ok的,算是科学严谨,我们经常做未来3年的财务预测,你可以理解为是一个大预算。
财务预测是基于可持续经营,基于市场良好等一切向好的条件,预测未来几个期间可以有多少利润,还可以算资金缺口、预计投入产出比等。
这不是估值。
估值就是你当下要把企业卖多少钱,我打算花多少钱去买。
估值里面掺杂了太多财务以外的东西,可以说除了最后拟IPO阶段,前期基于财务指标确认的估值都没有意义,毫无科学依据。
不过是编一些词来忽悠人。
就拿最简单也最常用的pe来说,市盈率,净利润的多少多少倍,来大致确定估值。
那这个多少倍,怎么来确认?有科学依据么?有严谨可量化的逻辑么?没有吧。
那市场上怎么确认的?基本就是同行业上市公司,看看能给到多少倍,或者同行业的其他公司,看看他们融资给到多少倍,对吧?
那新兴行业呢?没有可比的怎么办?就算有可比的,上市的跟非上市的有的可比么?
所以这其实就是拍脑门瞎算的,就是大家形成一种共识,比如某某行业,某某阶段的企业,大概给多少倍pe,只要大家能形成这个共识,就ok。
这其实叫啥?叫市场比较法啊,跟财务毛线关系都没有。
只要不是那种企业和投资机构都想着一起骗人的,这种多少倍pe的共识很难形成的。
因为不科学啊,凭什么他们说多少倍就多少倍?他们跟我有鸡毛关系。
那多数真实的并购是怎么确认估值的?或者这么说吧,我认为合理的估值怎么确认,因为毕竟我也没做过市场调研,我定义不了多数。
我认为更合理的估值确认方法是 重置成本法 。
这个概念大家都不陌生,就是 我重新搞一个一模一样的出来,大概需要花多少钱 ,以此为基础来探讨估值。
之前说过,不管是国家,还是我们这种财务尽调机构,其实都更为鼓励横向并购和纵向并购,横向就是同行之间的收购,纵向就是上下游之间的并购。
大家都在一个行业,对行业知识、行业信息,财务以外的价值更为了解,也更容易形成共识。
很多时候,对于一个企业的并购或者投资都是看重财务以外的东西,比如技术、团队、商业模式、某些数据等等。这些都是无法财务量化的,无法用财务指标、公式计算的。
但作为同行业的人,大概能知道重置成本是多少,价值多少。
那么基于重置成本来确定的估值就会让双方更能接受,也更合理。
所以 讨论估值,是要学会脱离财务报表的 ,这是很多人做不到的地方,他们一直在围绕财务报表、财务指标来自圆其说。
其实我认为当下的会计准则是有局限性的,咱们当下的会计是极度标准化的,这个有利有弊,会计制度高度标准化,但是实际上各行各业差别是很大的。
过去在中国有17个大类的行业会计制度,最后我们把金融行业独立出来,剩下的全部归为一套会计准则。在这种情况之下,信息通过会计被高度标准化,在标准化的过程当中,信息失去了它的意义和内容。
很多东西确认不到财务报表上,但是并不代表它没有价值,比如商业模式、用户群体。
还有很多东西在财务报表上是负债,但从另一个角度讲其实是宝贵的资产。比如员工,在报表上是应付职工薪酬,但其实成熟的团队是企业最宝贵的资产。
所以你一方面要更科学更有针对性地去做会计核算,另一方面要学会脱离财务数据,去更多关注其他能展示企业规律、企业状况的东西。
如果你炒过股票你就知道,股价跟企业价值其实没什么关系,决定股价的是股民的成交价,就是越买越高,水涨船高,越卖越跌,形成恐慌。
你说它有什么财务逻辑么?没有。
一级市场更是这样了,我就一直说,一级市场的估值就是玄学,不要把它当成一个学问去研究。就是买东西,看看当下市场价多少,或者看看重置成本是多少就行了。
要不就是看你情怀。 更多的也不是情怀,更多的是一起把泡沫吹大,一起骗下一轮投资人罢了。
如果真刀真枪地干,我估计3倍pe大家都会嫌高的。
我一直说一级股权市场充满了骗局,一级市场虚假的估值伴随着的就是二级市场确认的巨额商誉,随之就是洗钱、资金占用、职务侵占等等。
所以我从来不去费心算什么估值,因为算不出来,算出来的也没意义,重置成本需要行业专家,我作为第三方机构远不如人家甲方专业。
那作为财务尽调的角度,对于企业的财务应该关注什么呢?
不同阶段关注的点不一样。
初期企业要去关注商业模式,论证商业模式是否成立,看看是不是个好生意。
我的观点就是,第一, 商业模式必须自身能赚钱 ,不能搞什么羊毛出在狗身上、猪买单的事。第二, 产业链越短越好 ,产业链短,周转率高,资金压力小,也更专注。
中期的企业要去关注财务内控,很多之前的明星独角兽项目,都是死于内部贪腐,比如某电车、某共享单车、某共享充电宝,行业内都出名,都想去那捞一笔钱。
很多中期的企业因为早期财务不健全,导致账目非常乱,这个也要关注规范,还有内外帐什么的都要关注。
中期的企业,看着几百人,挺正规化现代化的,但其实内部管理完全跟不上,所有的流程制度都是落后的,一旦资金跟不上,瞬间倒塌。
后期的企业,一般我们认为就是PRO IPO,这个阶段就是重点关注财务数据的质量了,要论证的就是上市的可能性,这个其实反而简单一些,对应板块要求,去看就行了。
这个阶段不要轻信谁的承诺,硬件不行就要小心,现在的环境,不是原来了,而且上市经常一拖好几年,到时候物是人非,做承诺的那个人没准都调走了。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 匹夫老六说财税 ,作者:匹夫老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