宜信普惠坏账再掀风波,真伪P2P游走监管边缘

虎嗅网  •  扫码分享
我是创始人李岩:很抱歉!给自己产品做个广告,点击进来看看。  
宜信普惠坏账再掀风波,真伪P2P游走监管边缘
4月8日,宜信被香港通讯社爆出有8亿贷款已坏账,贷款主体遭到多起诉讼,即使宜信申请资产保全,也很难追回全部欠款。对此,宜信9日晚间发布声明称,普惠金融和财富管理业务8年来一直以风险管理为核心,追求在风险可控的前提下提供专业服务,相关网络媒体报道与事实不符,宜信正在积极跟进处理。但无论消息真假与否,早已因为模式透明度、坏账率、债权转让等问题被媒体炒得沸沸扬扬的宜信再次被推向了舆论的风口浪尖。

成立八年迅速膨胀

宜信公司由唐宁于2006年5月创建,总部位于北京,是中国领先的集财富管理、信用风险评估与管理、信用数据整合服务、小额贷款行业投资、小微贷款咨询服务与交易促成、公益助农小额信贷平台服务等业务于一体的综合性现代服务业集团公司,是目前宽泛意义上的P2P贷款领域的最大玩家。

8年前,那时的唐宁还是一个专注于投资教育培训行业的天使投资人,一次偶然的机会,嗅觉敏锐的唐宁看到了在国外被称为P2P的小贷业务在中国的发展前景,创办了宜信,在高额收益和前景的驱动下,宜信经历了迅速的扩张和膨胀,迎来了飞速发展期。从2008年到2010年,宜信每年的业务增长率都在200%以上。这个高速发展的企业也因此获得了风险投资的青睐,继凯鹏华盈在2010年对宜信进行了千万美元级别的投资之后,2011年9月,宜信又获得了来自IDG和摩根士丹利高达几亿美金的第二轮投资。2013年有关数据显示宜信员工已经达到14000余人,平台累计贷款成交量为120亿元,已是全球交易量最大的P2P平台,交易规模是第二大P2 P平台lendingclub的2-3倍。而更早起步的拍拍贷还徘徊在月度借款额数千万元的规模,与之相比,宜信的发展的确是十分出挑。

8年时间,近2万员工,超百亿放贷规模,覆盖全国100多个城市和20多个农村,在唐宁操手之下,宜信近乎嚣张的扩展自己在中国的版图,其他P2P平台已无法同日而语。

模式创新债权转移

支撑其快速发展的是宜信与其他P2P机构截然不同的中国式“创新”模式:线下债权转让。

对中国当今的传统理财市场而言,10万至50万是个尴尬的数字,这些资金投资股票市场风险过高,银行推出的理财产品的利率又很低,信托利率虽然很高但100万元的门槛也只能让人望洋兴叹。但是这个群体却是占据了中国绝大多数,所以宜信这种创新的债权转让模式瞄准了这个10万至50万之间的投资理财需求的规模巨大却未被满足的市场。

债权转让模式简单来说就是由宜信控制人以其个人名义充当资金中介,借款人向宜信控制人个人借款,然后控制人再将为数众多的债权分拆、用不同期限组合等模式打包转让给真实资金出让方,从中赚取高额息差。这种债权转让,使得宜信平台成为了一个无法独立于交易之外的中介资金的枢纽平台。

我们可以简单分析一下这种模式。首先应注意一点,我国法律虽然不允许非金融机构发放贷款,但是对个人贷款的发放却是保护的。在这种法律体系下,唐宁可以以个人借款的方式借给借款人一百万,从而获得了一笔一百万一年期的债权。由于通过整体转让实现流通的难度过大,P2P的作用就显现了出来,唐宁通过创设所谓的P2P平台可以将这笔债权进行金额和期限两个层面的拆分,这两个拆分是不容小觑的。   

一旦一笔一百万的债权经过金额拆分和期限拆分之后。其销售难度就大幅度降低。宜信的这种模式对社会上闲置的大量零散资金具有致命的诱惑力和吸引力。宜信一边不断的让债券进来,一边不断的进行拆分配对,随着进入的资金越来越多,一个类似银行的平台就诞生了。

真伪P2P争议不断

从2005年以来,以Zopa、Lending Club、Prosper为代表的P2P借贷模式在欧美兴起,之后迅速在世界范围内推广开来,P2P在国内短短几年间也快速发展。从2007年第一家P2P公司拍拍贷在中国成立,到目前全国已拥有2000多家从事P2P业务的机构。作为一个舶来品,P2P在中国可谓是狂飙式发展。

P2P就本质是“Financial Disintermediation”金融脱媒,改变了个人将存款汇集到银行再由银行作为媒介统一放款的银行中介方式,出借人可以通过P2P的平台自行将钱借给在平台上的其他人,而平台则通过制定各种交易制度和提供一系列服务来确保放款人更好的将钱借给借款人,帮助更好的进行借款管理。但是由于没有明确的法律约定,所以国内外产生出很多种P2P的类型出来。在国外主要有有Prosper、Kiva、Zopa、 Lending Club等模式,复制到国内也变成拍拍贷、人人贷、宜信、红岭等多种模式。其中拍拍贷借鉴的主要是Prosper的模式,采用竞标方式来实现在线借贷过程。利率由借款人和竞标人的供需市场决定。

不同于拍拍贷,宜信采取的不是竞标方式。从运作模式看,宜信对借款人的掌控力度更强,这一点和Zopa 模式相像,而由P2P企业根据信用等级确定借款人利率的方式,则是与Lending Club相同,所以某种程度上宜信属于复合中介型P2P。 

但是近年来对宜信的争议不绝于耳。P2P的核心点应该是不能参与到借款和放款的交易行为中去。但是宜信与众不同的线下信用审核和“债权转让”的模式就相当于宜信建了一个“资金池”,先把钱借给贷款者,然后再通过卖理财产品的方式把债权转让出去。这种模式使宜信被许多P2P同行被认为是伪P2P,并且直接影响到了P2P行业的生产环境。

目前中国多数P2P机构照搬国外经验,依赖对借款人提交的信息进行线上信用审核,导致整体信用体系与诚信约束机制欠缺,诸如借款用途、借款人身份、工作收入等信息无法得到完善的查证,因此有欺诈动机的借款人,所提交的信息与数据的真实性完全无法得到保障。所以,由于国内信用体系不完善,借款人信用评估成为制约行业发展的关键问题。同时,由于担保公司的担保能力受资本金约束,P2P平台发展规模有限。

如履薄冰打擦边球

宜信字成立以来一路高歌猛进,但是繁华外表下险象迭生,就如一座背后隐藏着许多迷雾的巨大冰山。P2P之前没有纳入一行三会任何监管范畴,但允许其发展的原因是由于国家看到这种生态可以弥补市场空白,才在金融进一步放开管制、风险可控的背景下进行尝试。

直到2011年开始,中国银行业监督管理委员会印发了《人人贷有关风险提示的通知》,称P2P信贷服务中介公司存在大量潜在风险,要求银行业金融机构采取有效措施,做好风险预警监测与防范。

2012年,全国人大财经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前央行副行长吴晓灵曾指出,一些公司采用自然人给人贷款,并再将贷款卖给自然人以吸收资金,承诺在一定期限内还本付息的模式,恰恰符合最高法院对于非法集资的定义。

2013年8月8日,采取的正是宜信首创的债权转让模式的网赢天下在经营了仅4个多月后发表公开信称,由于运营不善及诸多因素造成投资者的投资款不能按时提现,目前已全面停止所有网贷业务的运行,仅负责对之前欠款的还款安排。

随后在8月13日举行的中国互联网大会上,央行副行长刘士余明确指出,互联网金融有两个底线不能碰:一是非法吸收公共存款,二是非法集资。同时对p2p明确警示,他强调,P2P如果做成线下,脱离了平台操作功能之后,就会演变成资金池,成为影子银行。业内人士普遍认为,刘士余的讲话直指宜信线下P2P模式。

宜信再次成为行业焦点,被抛向漩涡中心

我国《合同法》第80条规定:“债权人转让权利的,应当通知债务人。未经通知,该转让对债务人不发生效力。债权人转让权利的通知不得撤销,但经受让人同意的除外。”这奠定了债权转让合法性的基础。但事实上,宜信在做法上进行了很大程度的改变,利用了期限和资金的错配实现资产证券化的宜信更像一个资金池和影子银行,而且低金额,短期限的定位使得宜信拥有远远大于其他金融机构的挪腾空间,打着P2P的旗号,宜信没有门槛、人数之类的限制,做得也更加风生水起。 

一石激起千重浪,宜信此次坏账风波不仅引起行业对宜信及其业务的强烈关注,也激发外界各种“声讨”P2P行业跑路、资金断裂等恶行。据统计,在P2P网贷平台中,拍拍贷的坏账率在5-8%之间,而宜信、人人贷的坏账率3-5%,人人贷为1.38%,融信财富为1.93%。对此,拍拍贷CEO张俊认为,P2P行业存在一些不透明的风险,只有在纳入政府监管下,整个行业才能更加有序健康运营。

事实上,任何形式的金融创新都是一个不断的突破金融管制的过程,而法律监管等配套体系又在这个实践过程中不断完善。P2P行业当前正处于蓬勃发展之势,但是在监管上国内外都一样的存在法律的空白地带,在作为P2P模式鼻祖的美国,PROSPER也曾被监管机构认定非法,但是后来又被允许重新开业。而在国内,有报道统计称2013年全年共有75家,2014年以来至少有12家跑路或倒闭的P2P平台。

近年来P2P一直徘徊在法律边缘地带,但是日前召开的博鳌论坛上银监会首次确认主导对P2P的监管。银监会副主席阎庆民表示,按照国务院最近的决定,为加强对互联网金融的发展、规范和监管,监管部门之间大概做了分工。国务院决定由银监会牵头来承担对P2P的监管的研究。宜信普惠的坏账只是监管浪潮的前兆,更加凶猛的海啸即将袭来,P2P这一真正意义上的中国创造,能否幸存并发展,需要每个从业人士真如一句佛偈说述:放下了,就拥有!
文章为作者独立观点,不代表虎嗅网立场
本文由 董毅智律师 授权 虎嗅网 发表,并经虎嗅网编辑。转载此文章须经作者同意,并请附上出处( 虎嗅网 )及本页链接。原文链接 http://www.huxiu.com/article/31720 /1.html
向作者提问 加入文集

随意打赏

提交建议
微信扫一扫,分享给好友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