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基金公司:发展顽疾和“解药”是什么?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 有声处找无声(ID:gh_cb24f48bff04) ,作者 :声哥(专注于机构业务,是公募10年老兵),原文标题:《吐槽小基金公司发展顽疾,聊聊出路!》,头图来自: 电影《武状元苏乞儿》剧照
本着创业的心态,跳坑到小基金公司有好几年了。
切身感受到了小基金公司发展的艰难困境,以及他们存在的一些共性顽疾,经历了数不清的心酸和无奈、委屈,让人深刻的明白了一个道理: 在大势面前,所谓的个人能力,微不足道。
为了让大家对行业发展现状有一个具象的认知,我特意去基金业协会翻了一下数据:
目前共有公募基金公司153家 (不包括券商资管改造后的大集合产品) ,有超过三分之一的公司,管理规模在200亿 (公募公司盈利的基础规模) 以下,这些公司大部分管理规模不到100亿,更明了点: 不少机构在10多亿的渣量规模下,过着朝不保夕的日子。
这其中,一些70亿到200亿的机构,也是最近发行了摊余成本法的产品,才勉强有了一定的规模突破。 但是拿着每年千分之一点五的管理费,也就没几个钱,相对正常的债基产品的管理费,打了个对折,换算过来也就是35亿到100亿的规模。
要不是监管只给每个机构发两张批文,以及最近关掉了摊余的审批,这些小公司,可能连这点规模都难拿到。这是仅剩不多的政策红利了,那些需要体现主动管理能力的权益规模,对于这些机构,简直就是遥不可及的奢求。
从作者深入泥坑的实践来看,这些公司之所以迟迟发展不起来,都有一个通病,一言以蔽之: 投研鸟软,只想走捷径,单纯的依靠所谓的关系、资源来搞事。根本原因有二:
-
一是都不想做最正确,但却最难的事情,投研最难出成业绩,见效慢。
-
二是理念还停留在过去的行业发展时代,通道、政策红利、关系等等,这些都是思维跳不出来的深坑。
一、投研:公募存在的价值
很多管理层非业务出身,对于业务的敏感度不高, 很多人根本不懂投研,压根不重视这块。 这就会带来很多连锁反应,因为不懂业务,就会容易任人唯亲,即使不任人唯亲,也不知道如何选用专业的人,从而对于投研的管理缺乏章法,也不会用心的去制定市场化的投研激励机制。
有些人甚至完全忘记了,公募存在的价值是什么——投研。而有些人即使清楚地明白其中的道理,但也不愿意去走这条最艰难的路, 再加上股东的考核机制,导致他们都是完全追逐短期的利益,一味的追求规模和财务数据,选择性的忽视投研主动管理能力的发展。
更甚的是:压根就没弄清楚公募发展的逻辑途径,公司的财务数据与规模增长,在一定的发展阶段是鱼和熊掌的关系,根据行业过往的发展经验,200亿的规模是财务盈亏平衡的一个节点。也就是, 在这个规模之前,我们应该降低对财务数据的考核要求,甚至应该允许亏损的出现。
公募行业说到底,是规模效应的玩法。在覆盖固定成本之前,是不可能盈利的,努力实现规模的增长,让边际收益大于边际成本时,那就是盈利的时候。这点跟互联网行业的打法很相似。
从小公司发展策略讲,也有不少高管很重视投研的发展,但顶不住人家不懂,什么都想做,一年开头,就会定下了好些个业务方向,胡子眉毛一把抓,还美其名曰,这些方向,只要抓住了一个,我就肯定行。
但从来没想过,自己公司的投研人员是否懂这些个策略方向:即使他们懂,又是否能玩得了这些。 (别说这么些个了,可能连一个都没整明白)
对这样的高管,我真的建议他要去学习下教员的《矛盾论》,尤其是,第四节的——主要的矛盾和主要的矛盾方面。
二、业务:伤其十指不如断其一指
行业发展至今,业务从老早的现金类、纯固收、权益类,到现在的现金类、纯固收、固收+、权益类、ETF、量化、QDII、QFII等等,并且 市场基础建设的越来越成熟,业务的玩法越来越丰富、也越来越专业。
以前可能也就银行间市场、A股市场玩玩,并且也就是那几只券搞搞,从前A股也就几百上千只股票,现在是4000多只票,并且从主板到中小板、创业板、科创板,以及北交所的设立,资本市场的分层越来越清晰,沪港通、沪伦通等对外通道的搭建,这个时代简直就是妙不可言。
从这个背景来看, 一家小的机构,在众多的业务中,你能玩好小小的一个种类,也就可能足够你吃了。
一个固收+,加的那部分有权益、衍生品等等玩法,就拿加权益的二级债基来讲,很多人以为是一个产品,配一个做债的和一个做权益的就OK了,这都是想简单了:
-
债里面除了纯债,还有股债双性的可转债,很多债券基金经理,根本不懂转债;
-
其次,市面上业绩优秀的二级债基,都是单个基金经理负责的产品,因为,二级债基不是简单的债与股的搭配 (很多都是简单的八分债,两分股) ,而是一种股债有机结合的资产配置方式。
从这一个简单的事例来看,就能了解到,一个人的精力、一个机构的资源,都是有限的。在这有限里,你能玩好一个业务种类就已经了不起了, 不要盲目的去学习那些全产品线的大公司。
当你们基金经理出去路演时,你可能跟客户聊十分钟是没问题的,但当你要聊半个小时以上时,那就真的需要你在某些业务种类上有真知灼见和独特深入的思考,否则根本聊不下去。
我们应该学习伟人说的:集中优势兵力,打歼灭战、伤其十指不如断其一指。
三、基金经理:好故事都是发生别人家
在这些小公司大环境下,就会产生很多水平low到难以形容的投研,我们先不谈投研人员的天赋,因为根本还谈不到这一步。更多还徘徊在用心不用心的问题上,拉出去路演,讲的都是一些大路货,大部分不是从研报上看来的,就是从卖方服务那里听来的,人云亦云,毫无自己的思考。
说的更难听一点,这不是叫投资,而是叫炒股,思维层次跟散户是一样一样的,他知道的那些菜场大妈也知道。还是借用在《中国革命战争的战略问题》的论述 (截取部分) :
全局性的东西,眼睛看不见,只能用心去想一想才能懂得,不用心思去想,就不会懂得。如肯定用心去想一想,就能明白那些更高级的东西。 入门既不难,深造也是办得到的,只要有心,只要善于学习罢了。
所以,很多时候,很多事情在初中级的阶段,真的还是谈不到需要怎样的天赋,才能达到。更多时候是: 我们到底花了多少时间,用了多少精力,下了多少苦功。
行家一出手,便知有没有,你是否用心去做了一件事,聊上半个小时,听的人基本就明白了。
撇开业绩,从单一的角度来评判一个投资经理,那就是: 你是否有自己独立的思考,你是否形成了独立的投资体系,你的投资体系是否形成了逻辑闭环等等。
甚至很多时候, 你可以暂时业绩不好,但不能允许你没有自我一派的东西。
当然,这些小公司,不是说产品业绩完全不行,一些机构在佛性的投研考核机制下,偶尔也能出一两个业绩出彩的基金经理 (很多时候,基金经理是有个性的,你给他宽松的环境,可能会做出好的业绩) ,但也是产品规模渣量,或者昙花一现,又或者一战成名后,迅速换了东家。
好不容易出了个业绩好的,公司就放手一搏,把所有的前途赌在一个人身上。抓住机会,拼命加强对外的宣传、营销,用尽各种手段将产品最优秀的方面、最漂亮业绩的时间段对外展现。
殊不知,人的状态都是起起伏伏的,谁也不敢保证时时刻刻都是最佳的状态,谁也不可能每个风口都能抓得住,单个人的能力边界总是有限的, 逮住一只羊来薅毛,总会有薅光的时候。
所以,当你大力施展手脚的时候,可能也是这个投资经理业绩最高光的时刻,把所有客户套在了山顶,最后业绩一地鸡毛,招来的不是赞誉,而是一片咒骂。
谈到这里,想起了某头部机构的某明星基金经理,在业绩高光时刻,公司为了防止人才流失,主动询问对方对后续的事业发展,有什么需求。智慧的人最让人佩服的是:清楚自己的能力边界,和状态的可持续性问题。
所以,人家提出,需要组建专门服务于自己的投研支持团队,弥补个人的能力短板,形成团队性的作战方式,保证业绩的可持续性。当然,这样的故事都是发生别人家,跟你没半毛钱关系。
当话题深入聊到这一步时,你就会深刻明白一个规律: 所有事情的发展,都是逐步深入,一环扣一环的进行的。 我们顺着投研这条线,再来到基金公司的另外一条重要的线——销售。
四、销售:卖出自己都不愿意投的产品
当公司在投研上无能为力,或者说,自认为投研短期难见效果时。销售这条腿,可能是相对最容易整明白,也最快能见效的途径。因此,很多同行,能通过各大招聘网和猎头,了解到许多这样的招聘信息: 小型公募机构,找销售,需要有创业心态、积极、勤奋、刻苦,有一定的资源积累,公司给与灵活、高比例的激励机制。
如此的招聘信息,是不是似曾相似?这样的信息背后,表明了一种实际状况: 公司在投研上无能为力下,需要通过激进的激励机制,招一批有所谓资源的能人,将那些自己都不愿意去投的产品卖出去。 这种逻辑的背后,其实也就是搞关系、走后门、资源兑现等旧有得思想在作祟。
当然,不是说不用维护关系和积累资源,当国家朝着规范化、制度化、法制化的方向发展时,如果还是为了搞关系而搞关系,为了积累所谓的人脉资源而努力时,那注定会被时代淘汰。
大家应该对2016年底的债灾仍历历在目,我认为这是资管行业一个实质性划时代的点。
-
在此之前,农商行、城商行委外业务大肆发展,资金多到可以随便给,各种潜规则和利益输送肆虐,行业一片乱象,毫无规则和标准而言。
-
债灾发生后,监管开始趋严,要求农商行不能异地驻点对外开展业务,必须回归信贷业务,服务当地的实体经济。
-
随后资管新规出台,监管逐渐加严,行业回归平静。 各机构开始制定行业规则,尤其是准入标准开始清晰,人为主观操作的影响减小,一切玩法都有了比较明确的标准。
五、尾声:看透世界却依旧抱有赤子之心
公募发展至今,可以说,混战的局面已经结束,进入了2.0时代,行业的文化、习惯、规则、标准,已经基本成形。“猪”都想插一脚进来挣钱的场景,只能从历史书上去回忆。现在的基金销售,已完全不可与往昔同日而语。
这种招聘销售,通过资源来换规模的心态,还是停留在旧有对销售的认知,“搞关系”、“走后门”已难以维系。不可否认,这个社会上真正存在有关系有资源的人,但是这种消耗战,又能持续多久。当繁华过后,终究会回到原点。
而做资管业务, 核心问题还是要能为客户挣钱,要能为客户解决问题。 所以必须要有自己存在的价值。千万不要再被“把梳子卖给和尚”的故事所欺骗, 销售不是根本,客户不容被欺骗。
资管行业的依托就是“诚信”这两个字。当你自己都不愿意买的产品,你有什么理由,要去卖给别人,每年都在亏客户的钱,是否良心过得去?
这些都只是行业的部分问题,都是在个人工作实践里所见后的感悟,因为深陷在其中,想找个地方吐吐槽,跟行业的朋友们,一起探讨,尽量不要再犯这些错误,于艰难困苦中,时常也会灰心丧气,但整体来说,我还是一个积极向上的人,用一句话来说:虽然看透了这个世界,但仍然有一颗赤子之心。
有限的人生经历,局限的思考能力,看到了行业的部分问题,点点滴滴,累计在心,在职业发展走过曲曲折折的坎坷后,幡然醒悟: 你错误的人生战略决策,让你错误的步入了歧途。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
有声处找无声(ID:gh_cb24f48bff04)
,作者:声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