尝试自给自足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 王智远(ID:Z201440) ,作者:王智远同学,头图来自:视觉中国
几年前,我在朋友圈里发了一条信息, 让大家趁早打开财商思维,学习下怎么经营副业 。当时,反应五花八门:
有人说主业稳定基础上搞副业,可以增加收入来源;有人警告我,副业听起来好听,是个无底洞,会耗费大量的精力,影响生活质量。
更有人怀疑副业就是个骗局,说追求副业的人,最后都是空手而归;还有人教育我,要全心全意做好主业,这是对老板的尊重……
各种各样的意见都有,最后因朋友圈压力,把那条内容给删了;这几天,这个问题又出现在耳旁。
缘由是: 身边有好多朋友失业,他们询问我离开公司两年,过得怎么样?如何在职场、副业之间切换自如?
其实,我当年坚持做副业,主要在思考,如果我离开公司,不依赖工资,靠什么养活自己?
所以,当年发那条朋友圈,有三个目的: 一是让周围的人早点意识到风险,做好预防;二是让大家想想自己有什么价值?三是思考,怎么把个人价值转化成一个小生意。
一
很多人由于生活压力,要供孩子念书、还贷款、安定户口,想辞职不敢随便辞,这种感觉像被关在一个笼子中,无法摆脱。
20世纪90年代,财务教育家罗伯特·清崎 (Robert Toru Kiyosaki) 把此类现象开发成一款游戏,后来人们把它称作“老鼠赛跑”。
简单讲:
一只老鼠为了想吃到眼前的奶酪,在滚轮上奔跑不止。老鼠越跑,滚轮转得越快,但无论怎么努力,总是离那块奶酪差一点点。
其实,老鼠想要得到奶酪,需要向上跳,而不是一直向前跑。很多人就像这只老鼠,不停地忙碌,但很少停下来思考一下, 这种忙碌,到底是在累积经验,还是在消耗自己的生命?
有一本名为《第二曲线》的书,由英国管理大师查尔斯·汉迪 (Charles Handy) 在80岁时专门为年轻人写的,书中阐述, 创新第一步要舍弃过去的成功经验。
许多人因习惯舒适区陷入惯性思维,对此毫无认识,这导致他们的命运会随着生命周期的循环,不断起伏。
如果想要突破,就必须学会迭代,当第一曲线达到顶峰之前,就要寻找第二曲线的机会; 此时,足够的资源可以用来投入到第二曲线的发展,然后,再开始生命中新的上升旅程。
为什么是这样的?我跟你讲过故事:
欧洲管理思想大师查尔斯·汉迪,在一次旅行中问路,当地人告诉他往前走,就会看到一个酒吧,在离酒吧还有半里路的地方,往右转,就能到他想去的地方。
但当他走到那个拐弯时,才意识到已经错过了地方。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每个人、每个企业都会有第一曲线,通过不断学习,精细化提升,就能给你带来增长。
第一曲线过程中,很难让人们看到潜在机会,等回过头发现“那就是巅峰,就是本应该重新思考的时刻”时,却为时已晚。
我当年有过类似的经历:
我的工作都是直接汇报给老板,当做到市场总监后发现,再往上升就不那么容易了。
这个问题,不单单需要我有多年工作经验,还要有更高领导力,更敏锐的商业眼光,高情商去处理复杂的人际关系。
同时,我自己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也很重要。这些都对我个人的发展有着巨大影响;刚开始意识到问题时,我以为多学点新知识就能解决问题,后来我发现,光是学并不能解决问题。
我上过很多课,并没有帮我解决如何找到职业生涯的下一阶段,也就是所谓的第二曲线的问题。
有人说一直做第一曲线不好吗?当然,我也想;不过,当我们面对职业瓶颈时,不选择突破很容易被市场淘汰掉,所以,它像一艘远行的船,不允许你停下来。
这怎么办?
有一次,受朋友启发,我开始尝试在公众号上分享职业思考和经历。刚开始随手写写,没想到渐渐地,越来越多的人关注我,与我互动,甚至向我咨询营销方面的问题。
我开始意识到,写作不仅能在工作中取得成就,还可以通过分享思考经验,对别人产生影响。
因此,我开始对内容创作投入更多时间和精力,试图通过我的分享,去帮助更多的人,让他们找到自己的职业发展路径。
虽然这种行为,并没有直接推动我在职场上的提升,但它带给我一种全新的满足感,也让我更深入地认识到价值。
这是我职业生涯的第二曲线,它并不仅仅是在职场上的晋升,也包括对他人的影响力,且并没有耽误第一曲线工作。
所以,第二曲线不一定是被计划出来的,它可能出现在兴趣间,像很多抖音网红,一开始并没有直接扎到短视频中,他们通过分享生活、知识,影响了更多的人,逐渐开启的第二曲线。
显然,基于第一曲线直接找第二曲线,很容易蒙蔽双眼;总想通过公司价值提高,带来个人增值,这很难;因为经验并不能复用,并且经验、技能二者并非对等关系。
二
宏观角度来看,经验只适配某个场景。
我在互联网行业干了7年,与身边一些80后相比并不长,我也亲眼见过互联网的力量,从当年电商,社区团购,到现在AIGC的确改变了不少。
行业涌动总能让一批人踩到机会红利,这种情况下,出现一些特别的人,他们会把成功归属于能力,然后把能力提炼出一套方法,并在线上各种推广。
你会发现自己学的那套东西,无法复制到其他公司,也没有那么多人能用起来,这当中有诸多时间背景、用户画像不同等因素。
比如:
2018年那会儿,许多APP通过大量烧钱、补贴做市场,当行业逐渐成熟,用户增速放缓后,这种策略不再有效,一旦使用反而会带来大量经济损失。
同样,这种烧钱换取用户的经验,在农业、制造业完全不适用,这些行业的用户对价格不敏感,他们更看重产品质量、售后服务。
所以,学的那些经验只适配某个时间背景下的公司,过了时段后,就没太大价值。
不信你想想看,现在提炼出来能把它用到大模型公司吗?肯定不行;因此,这种经验只能叫作“认知提升”,作为技能的燃料,无法迁移,边界太高。
三
微观层面看,协同方式发生改变。
回想以前,做款产品靠一帮人去跑市场、各种活动支持;那些总监主要任务是开开会,准备PPT,花时间去搞好上面的关系。
可是,一旦他们离开大公司,过去那一套就变得不那么有市场了,竞争力也可能会骤然降低。
比如:
有些人只会给高端设备调节参数,虽然也能被称作是技术员,但实际上,和那些懂得修理自行车的人,完全不同类型;一旦换了环境,技术就没那么好用了。
现在情况是,互联网大厂,正在把市场往互助协作方向推,这意味着,从过去依赖平台运营的模式,转变到现在需要给品牌去做运营的模式。
举个例子:以前干电商运营,选品、策划方案、做平台活动,挖掘用户需求什么是主要工作;那时只要你懂运营,就会受到大家欢迎,工作机会也多。
现在呢?诸多网红、自媒体公司在大平台旗下繁衍而生,品牌还是借助他们的影响力做种草、推荐。
这种背景下,工作方式变了。
如果你能创作出有价值的内容,就很容易得到机会;比如说,你需要学会写一些吸引人的文章,制作有趣的视频,才能吸引到更多的用户。
有个在京东工作的朋友告诉我,以前他们做运营是搞整个平台活动,现在,他们得跑到某个品牌公司去,帮着品牌去运营一个店铺。
不难发现,以前那些运营经验,现在不怎么好用了;相反,这当中可迁移部分,就是你技能在起作用。
什么是技能 (skill) ?
按照定义,是你通过刻意练习,对已有知识经验加以运用的操作程序;不过这个解释有点官方,咱们换个更接地气的说法,就好比你会炸油条、做顿饭、包个包子。
一些人说我没有技能,这是不准确的。连农民工都有搬砖的手艺,你怎么可能没有呢?
不怕打大家笑话,尽管我学习能力不咋地,可这些年我精通熟练不少技能,包括做饭、制作PPT、写老板演讲稿、编写公司传播稿,主持活动,甚至是演讲等等......
这些技能,是我在工作中逐渐锻炼出来的。
现在看来,比起那些每天看似高大上的如何开会?如何做管理?这些微不足道的技能,就像职场生活中的小绝活,不仅使工作更有效率,也使得我在工作中更加游刃有余。
你可以思考下,自己有哪些技能? 剪辑视频,开车、滑雪、游泳等等都算。
好了,现在我们把经验和技能分开看,会发现培养技能、好好工作并不冲突,你在工作中得到的经验,会帮助你提升改进技能,而所掌握的技能,又能让你在工作中更加得心应手,从而获得更多的经验。
价值呢?是两者结合的结果。 所以,三者相辅相成,明白这些,也就明白了跳槽为何不能带来第二曲线。
一方面,跳槽是简单改变工作环境、它会带来新机会,但不等于根本性改变职业轨迹;另一方面,第二曲线需要跳出原有思维框架,改变职业角色和工作方式,以此来实现新可能。
四
因此,对于普通人而言,创造第二曲线过程,关键是借助经验,提炼技能部分。
举个例子:
你是一名销售,工作任务是每天打电话寻找潜在客户,向他们推荐产品。这是你的任务,也是你的经验。
随着时间推移,你遇到各种类型的客户,每个客户对产品需求都不同,他们对你的销售方法反应也不同,你开始注意某些策略,在某些客户那里效果很好。
于是,你开始理解人与人之间沟通是如何影响销售的。
在你提高沟通、销售技巧过程中,你发现自己对市场分析、客户关系管理产生了兴趣,你会主动学习关于这两个主题的知识,或参与到相关项目中,这就是你的第二曲线。
它并不一定是职位提升,但它能帮你拓展技能和影响力的过程,这样,你的工作不仅限于日常销售,反而变得更加丰富多元。
过去几年里,许多从事CRM、SCRM公司的小老板,是从解决如何管理大量用户,以及如何解决批量有效话术群发等问题中,找到商业需求。并且,正由于这些需求,他们成功地发展并扩大了事业。
再比如:
你是一名剪辑师,刚开始,你的工作主要在公司做剪辑,你会遇到各种问题,如,怎么精准卡点?怎样使画面转换更流畅?如何根据场景选择合适的配乐等等。
为了解决这些问题,你投入大量时间学习和实践,积累了丰富的经验。
慢慢地,你开始理解为什么剪辑需要保持特定节奏,为什么音乐的选择会影响画面的效果,从而锻炼出一套属于自己的“剪辑技巧”。
这个过程中,你发现你不仅喜欢剪辑工作,更喜欢自己创作短视频。你开始从日常生活中寻找灵感,尝试新的拍摄、剪辑技巧,甚至业余时间,会在短视频平台上发布自己的作品。
不知不觉中,你发现你的职业已经发生了变化,从一个公司的剪辑师,变成一个能创作,并分享自己作品的短视频创作者。
你不仅扩展了自己的技能和知识,生活也因此变得更有趣、更富有创造力。
所以,正是那些不起眼的经验、技能,创造出了第二曲线的可能性;那么,有了这些技能后,如何转化成小生意呢?我有三点思考:
五
1)去灌溉养育它
想要把技能变成生意,首要条件并非你有多少年的经验,关键是,你需要抽一段时间专门投入其中,把它通过互联网传播出去,让别人知道。
以“你会设计”为例,仅仅会设计不够,还需要为自己做设计,或者将设计作品发布到某个平台上,以此来展示才能。
许多人在这方面非常薄弱,其中一个常见原因是“他们没耐心”。 工作有领导要求,固定任务,不完成不行,做自己事情需要占用休息时间,没人要求,难免懒散。
我刚开始写作也这样,打开电脑想写个话题,然而,回答家中就想躺平了,显然,一个极其关键的条件就是,自己必须腾出一些时间,摒弃掉娱乐、消遣,不受打扰的专注当中。
另一个原因是,缺乏自信。 这方面你也许不太能理解,现实的确是这样。
一些人在开始可能担心自己作品差、没有反馈被批评,或者担心技能不足达不到公众的期望,这都是正常现象。
6年前开始写作那会儿,逻辑不通,错别字连篇,话说不明白,现在后头看,轻舟已过万重山;所以,这个坡很长,慢慢来,比较快。
2)变成一个产品
你说我纯粹喜欢做设计、写作,我信。但如果不能变成一个产品卖出去,坚持动力会明显下降,在自认为合适的时机,一定要用变现视角看这件事。
比如,你喜欢摄影,只有当思考如何将照片和商业化结合起来时,你才可能将这个技能、爱好变成事业;你可以考虑照片卖给网站,创建在线照片库,让人们可以付费下载你的作品。
这样,你的动力会加强,因为不仅在做自己喜欢的事情,还能从中获得收益。
从另一个角度而言,一旦你用产品视角研究,就会开始关注数据,用户需求,如何赚更多钱。不过接二连三问题也会出现,如,如何包装它、怎么提高溢价。
拿写作来说,广告多时我一个月也能赚不少,但如果只研究写,它最多卖个白菜价。你可以通过学习别人的方法,尽可能趁早接触这一点,避免陷入“不敢卖”的窘境。
3)影响付费的人
把时间精力专注在能带来价值的事物上,是至关重要。
从做生意角度看,找到那些愿意为自己的服务或产品付费的人,才能体现出真正的需求。
与那些只想免费获取产品服务的人打交道,不仅无法带来任何实质性的收益,还会消耗宝贵时间,甚至影响信心。
正如我写作过程中的经历一样,许多朋友加我微信后,会提出各种问题,我通常回答一两个后,就很快表明不能进一步提供帮助。
为什么这么做?如果每个人占用我10分钟,一天下来,6个人就能消耗掉我一个小时;一小时非常宝贵,我可以用它来创作新内容,开发新的业务。
就这方面,你可以针对自己的客户群,选择不同类型的付费模式,不过,别人愿意为你付费后,要把交付做好,这也是信誉建设最重要一部分,还能成为竞争优势。
总体而言:
技能,是最后的避风港。
我们的青春,不可能回去。千万不要等到没有选择时,才去选择。有些人从不担心年龄危机,往往在危机发生前,已经开始学着如何逢山开路,遇水架桥,自给自足。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 王智远(ID:Z201440) ,作者:王智远同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