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 太阳照常升起(ID:The_sun_also_rise) ,作者:慕峰,题图来自:视觉中国
我在中国北方一座小城待了快一个月了,这座城市的老龄化程度位于全国前列。从全球来看,人类社会的老龄化并不最早出现在大城市,而是先出现在人口流出的乡村和中小城市,无论欧美、日韩还是中国,都遵循这一规律。 从大城市的视角来看,这是一个从乡村和中小城市“虹吸”人口的过程;但从乡村和中小城市来看,则是一个“人往高处走”的“用脚投票”的过程 。
超老龄化后的社会究竟是怎样的?我想今天在大城市搞人口经济研究,写分析报告的专家们可能难以切身体会。正因为如此,最近有三位网红人口研究者又写了一份报告,他们认为通过每月向年轻人提供1,000元现金,就能促使年轻人多生一胎。这算新时代的何不食肉糜吗?
超老龄化社会究竟是怎样的,我想提供一些直观的所见所闻,身处大城市的读者们,可以感受一下。
见闻一:人少
人少是第一个感受。少到什么程度呢?无论工作日还是周末,开车在城区行驶,许多地方都没有行人,也没有行驶的车辆。城区和市辖县城的基建是完善的,植被覆盖率高,也有不少供人锻炼、休闲的公园、绿地,但就是很难看到有人。
可能跟冬季寒冷有关,但据说春夏季节也差不了太多。人口稀少的老龄化,这应该是中国首先进入超老龄化社会的中小城市的一个共同特点。与之不同的是,今后大城市可能要经历的是人口密集的超老龄化。
见闻二:服务业人口年龄普遍接近或超过40周岁
通常来讲,城市服务业人口的年龄是偏低的,尤其是在工业化之后,服务业承载的新增就业更多,在服务业更能见到年轻人的身影。但在这座小城,城区40万人口,服务业人口的年龄已经普遍接近或超过40周岁。
简单来讲,无论是餐饮、零售、还是其他现场消费,顾客能够遇到的大部分服务业人员,都已经是40岁以上的中年人。相应的,大多数顾客的年龄,其实也在这个数值之上。由于大多数人的年龄都步入中年,整个社会的节奏就慢下来了,慢条斯理成为常态。大家都不需要着急,着急也没用。
见闻三:低频的现场商业消费
城区前几年建了一座比较大的购物商场,之后这两年新建了一座万达广场。万达开始营业后,之前那座商场的人气就几乎归零了。 所谓归零,就是几乎没有顾客 。不只工作日几乎没有顾客,就是晚上或周末,也没有几个顾客。万达在工作日的情况其实是类似的,在周末好一些。现场商业的消费是低频的,大型商业设施空置的可能性很高。
这令我想到了德国的城市情况。德国许多知名城市只有一个商业中心,商业中心往往只有一个大型商场,其余都是社区的小超市和临街店铺,这应该也是城市早年进入老龄化后,低频消费导致的。
见闻四:电商消费的不方便
这是非常难得的体验,近十年来,我首次体会到了电商消费的不方便。不方便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快递慢,无论是京东自营还是淘宝顺丰发货,大部分商品都做不到次日达。二是收取货物困难,这里的快递 (包括京东) 都不会把商品直接送上楼,这有小区自疫情以来管控的原因,可能也有当地习惯的原因。
小区都设置了快递代收点,京东和顺丰在送货时会电话询问,如果顾客需要送上楼,也会送,但需要家中有人。其他快递都会自动将快递送到驿站并发一条短信。经历了两三次之后, 我发现直接在小区楼下的超市买东西是最方便的,其次是去大商场里的超市 (商品价格普遍比电商平台和小区超市高,但品种会多一些) ,最不方便的竟然是通过电商平台购物 。
即便如此,当地人也认为,电商普及之后,许多现场购物的小商店也逐渐消失了。老城区的临街店铺大量空置,无法出租。
见闻五:县城大量房屋空置甚至废弃
市下辖的若干县城,包括县城中心区域,临街的店铺都有大量空置的情况,部分地区甚至存在临街废弃的商业房产。县域的人口比城区更少且更分散,县城中心位置的老龄化和人口减少,比城区显得更为突出。乡村人口的老龄化更加突出,不少乡村甚至只剩下老年人,年轻人均已外出工作。乡村人口的老龄化情况与其他许多地区是类似的。
见闻六:年轻人较强的生育意愿
尽管城乡区域已经步入超老龄化,但已经在本地实现就业的年轻人,生育意愿明显比大城市更为强烈。本地年轻人生育二胎是常态,可能有几方面原因:
一是本地的收入与消费对已经留在本地工作的年轻人来讲,并不构成生育压力 。本地比较稳定的普通工作岗位的月薪资在3000-4000元左右,高一些的可以达到5000元以上,当地的房价新区目前在4000元/平,旧区甚至有3000元/平的房产。其他现场消费比大城市也还是偏低不少。
二是父母都在身边,能够照顾,传统上还是希望子女能够多生养。
三是教育资源对本地来讲是足够的。 人口外迁导致的老龄化同时伴随着少子化,这导致学籍人口数量不断减少,这种不需要争抢学区和学位的状态,类似于大城市二十年前的情况。
见闻七:鸡娃是一个不存在的话题
大城市的年轻人每天在社交网络上被教育,小地方的教育资源差,没人愿意留下来。实际上,这个视角的话题在本地根本不存在。人们也会讨论谁家的孩子去年高考去了哪里,但没人感觉自己身处本地导致下一代丧失了希望。
本地的中学尤其是高中也引入了类似衡中那样的学校,但家长亲自上手鸡娃或者在小学阶段开始鸡娃的情况是不存在的。这也导致一些学生到了高中甚至高三才发力改变名次,这与大城市二十年前也是类似的。
我自己的感受是,如果是一个极其普通家庭的孩子,在这里接受教育、通过考试改变命运的机会,可能要好于在大城市进入一个非常普通的学校去通过考试改变命运的机会。 最重要的一点是,这里仍然允许一个小孩在高考之前以较慢的方式发展。
见闻八:年轻人的机会
本地比较好的企事业单位中,具有统招本科以上学历的年轻人仍然是少数,前几年仍然只能够招录到大专或专升本这个层次的学生,近几年陆续可以招录到统招本科生,但211学校毕业的本科生极少,985学校毕业的本科生可以说罕见,硕士研究生以上学历的则几乎不存在。这反而为普通学校本科生的个人发展带来了机会。
非211中等档次院校毕业的本科生,进入单位后都能受到一定重视,在五六年之内都会获得一定的职位机会,这在大中城市几乎是难以见到的。尽管在本地仍然会讲求“关系”,但任何单位,也不可能全由“关系”来决定全部人员的选拔,尤其是在企业中,业绩和能力的评价标准是相对客观的。
见闻九:地方政治经济环境改善的影响
自上而下的反腐、扫黑除恶,对当地政治经济环境的改善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这是与当地人在交流中能够直接感受到的。尤其对于老百姓而言,摆在台面上的腐败和黑恶势力大幅减少,这也直接改善了当地的营商环境。
地方官员希望发力经济转型,由于地区相对落后,有不少外地干部前来交流任职,这也在很大程度上改变了地方固有的一些落后意识,开始利用一些政策优惠,逐渐引入大城市的新兴企业。尽管与经济发达地区相比还有相当的差距,但转变仍然是明显的。
以上是最近的见闻,同时附一些思考。
思考一:超老龄化小城市经济发展的可持续性
在当地能够深切感受到, 进入超老龄化社会之后,消费的提振是一件非常困难的事 。人的年龄越大,消费的意愿越低,这是人类社会的普遍现象。消费意愿降低,导致经济需求下降,进而影响就业。
应当讲,如果收入尚可,当地的日常生活舒适程度是比大城市更高的。但相应的,日常消费与生活在大城市相比,其实是减少了。在这种情况下,如果当地的经济支柱产业不明显,无法提供足够的就业机会,那年轻人总体上还会流失,导致老龄化程度进一步加剧。
随着退休人员数量在未来二十年的急剧上升,养老金负担将成为一个非常现实的问题。但正如之前所述,由于这类小城市的公共基础资源对于满足普通生活来讲,在一定程度上并不弱于许多大城市,对一些年轻人来讲其实仍然是存在吸引力的,甚至这种吸引力随着时间的流逝可能还会逐渐提升。
日本也经历过这一阶段,也就是先行老龄化的地区,反而开始吸引年轻人前往 。如果当地经济的支柱产业无法确立,那么未来的养老最终仍然要靠转移支付来实现。这也是为什么目前决策层通过分析先发国家老龄化经验后,达成了共识,也即只能通过继续发展制造业和先进科技,去保持经济的持续增长。
思考二:生育率提高的关键在中小城市和流动人口
我们以前分析过,中国的生育问题目前仍有改善的可能,但改善的方法与今天专家学者们提出的学习欧洲的方案完全不同 (《老龄化二百年——全球化视角下的中国人口问题》) 。中国的政策应当是去针对性解决3.7亿流动人口的生育问题,而不是泛泛地学习西方国家,普遍地给予年轻人口税收甚至现金激励。
在今天中国的大城市,必要支出 (住宅、教育) 与收入比非常高,已经进入了一个大多数年轻人难以生养子女 (二胎子女) 的状态,少数具有育养能力的年轻人,他们的工作又是非常繁忙的,而首胎生育时间过晚,又直接导致了二胎生育的可能性大幅下降,这是一个先发国家也普遍存在的问题。
就中国而言, 今天仍然有比较强的生育意愿的,恰恰是身处中小城市,生活压力不是太大的年轻人 。我们今天有3.7亿流动人口在为大城市服务,如果他们之中有相当部分能够安家于中小城市,那么这部分生育意愿将有效释放。但问题是,我们愿意反思全球化带来的巨型都市化,进而改变全球首屈一指的超大型都市化进程吗?在这个问题上,我与上海一派的学者一直持有相反的认识。
思考三:小城市超老龄化是大城市超老龄化的先声
如果我们坚持推进全球首屈一指的超大型都市化进程,那么今天小城市的超老龄化就将成为大城市超老龄化的先声。
如果超老龄化的小城市由于地广人稀、基础设施完善还能感受到生活的舒适,那大城市在人口密集的超老龄化时代,可能就难言舒适,个体生活成本也将大幅提升。届时,甚至会出现养老移民的情况。事实上,大城市对养老的唯一吸引力就是医疗资源,这也意味着,未来应对人口密集超老龄化问题的方案,主要也将从医疗资源的分配出发去做安排。我们今天已经能够从老年病学的知识,充分认识到老年人的医疗需求类型,随着时间的推进,部分地区和企业可能也会进一步发现其中的机会。
最后,我仍然建议那些洋洋洒洒数万言,在大都市的办公室里坐而论道的人们,如果对老龄化这个话题有足够的兴趣,不妨真的去到一个超老龄化城市,住上一段时间,慢慢体会一个真实的超老龄化世界是怎样的。至少,那并不是一个会令人感到惧怕的社会,毕竟,欧洲早在百年前就已经开始步入老龄化了。
以上。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 太阳照常升起(ID:The_sun_also_rise) ,作者:慕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