龚海燕第三次创业的互联网教育行业,是希望还是泡沫?
北大教授郭文革在《碎片与重构》一书的推荐序中有这样一段话:
“这是最好的年代,这是最坏的年代”,狄更斯的这句话也适用于今天中国的互联网教育行业的创业者、从业者和研究者。教育的繁荣,目不暇接的概念创新,已经让教育实践者无所适从。行为主义、认知主义、建构主义、连通主义,可汗学院,翻转课堂,微课,慕课,电子白板、Pad 课堂、应试教育、素质教育、电子档案待等,一系列的新名词,让一线教师眼花缭乱。”
的确是这样,互联网教育和其他在互联网浪潮中兴起的所有行业一样,给实践者无限希望,但前路中的迷雾从未散去。
曾因成功创办了世纪佳缘,并让其在美国纳斯达克上市而名噪一时的龚海燕在“急流勇退”后选择了在线教育行业,然而进行了一年多大动作的探索后,她的梯子网和刚刚推出那好网突然宣布关闭。互联网教育的前景更显扑朔迷离,它带给创业者的到底是希望,还是泡沫?
《碎片与重构:互联网思维重塑大教育》探索了互联网时代下的教育新模式。作者对于教育信息化、电子书包、微课、精品课程、教育资源、可汗学院、翻转课堂、“第二人生”、网络公开课、TED 视频、慕课、连通主义等热点话题的分析和思考能够帮助我们理性看待互联网教育行业。
精彩书摘
梯子网,在线教育的风向标
网络教育与在线教育是两个很难明确区分的概念。在教育技术领域,网络教育似乎主要指由各级各类学校主办的以网络为主要平台的远程教育,其前身是广播电视大学主办的远程教育,以前是以广播电视为主要传播渠道,现在则更多地依赖网络平台进行教学。在线教育则主要指由企业和其他培训机构主办的基于网络的教与学活动。在本书中这两个词不做区分,都指一切基于网络的教育教学活动。
梯子网是网络创业明星龚海燕一手创办的中小学在线教育平台。龚海燕曾因成功创办国内著名婚恋网站世纪佳缘,并在美国纳斯达克上市而名噪一时,梯子网是她的第三次创业。
2012 年年底,龚海燕从世纪佳缘“急流勇退”。2013 年年初,她开始涉足在线教育,推出在线英语口语1 对1视频网站“91 外教网”;同年11 月,龚海燕又推出了涵盖中小学K12 阶段(即基础教育阶段)的全学科教学资源共享平台——梯子网,龚海燕曾提出要用“3 年烧4.5 个亿”去推动梯子网,将梯子网打造成为中国在线教育领域的一面旗帜。2014 年7 月,龚海燕又推出其新创办的第三家在线教育网站——那好网,主打K12 领域“互动直播”,本质上是一个“在线补课+在线家教”平台。
当时,龚海燕宣称,91 外教网已实现收支平衡进行了拆分,今后将以独立公司的方式进行运营,三大网站的推出为摸索中的中国K12 在线教育市场绘出了一条新“路线图”。
然而,当时的豪言犹在耳,2014 年9 月13 日,龚海燕突然宣布关闭梯子网和刚刚推出才2 个月的那好网,而将发展重心又重新转移至之前弃守的91 外教网。同时大规模裁员,技术人员全军覆没。
龚海燕在发给内部的一封邮件中声称,由于自己“过于乐观冒进,战线拉得太长,以至于几个月前就花光了公司的融资,一直在用自己的资金支持公司运转。”
梯子网和那好网的溃败,被一些业内观察人士认为是国内在线教育行业泡沫破灭的先兆。据了解,目前大多数在线教育企业主要靠融资来维持,很少有能够赢利的。
那么,网络教育或者在线教育,到底是充满希望的新生事物,还是即将破灭的泡沫?我们又能从梯子网的迅速崛起与快速溃败中得到哪些启示呢?
慕课
慕课,是MOOC(Massive Open Online Courses,大规模网络开放课程)的中文译名。慕课有多种分类,有基于行为主义的以知识传授为主的慕课,有基于关联主义的以建立连通和社交网络为核心的慕课,还有其他类型的慕课。目前最流行的还是基于行为主义的慕课。本书讨论的也主要是行为主义的慕课,因为其他类型的慕课还没有成熟的模式,各家的认识也不一样,这里暂不讨论。
与网络公开课只提供教学视频不同,慕课除了提供教学视频之外,还像大多数网络课程一样,有开课和课程结束时间,提供其他的学习资源,布置作业,组织在线交流和讨论,对学生的作业进行评价,组织考试,甚至颁发学习证书和授予学分。
相对学校课堂教学而言,慕课虽然已经有了一些变化,如课程的相对开放性,所有的教学活动都在网上进行,以及受众规模巨大等,但大体上还是仿照实体学校课和课程的教学形式。如有具体的开课、上课和课程结束时间,按照某种专家制定的知识结构循序渐进地授课,布置练习和作业,进行统一的标准化考试或测评,并积极探索授予学分和证书的办法等,但是这种将传统课程搬到网上的做法也存在很多问题。
第一,慕课制作成本较高,缺少成熟的赢利模式,难以实现长期的可持续发展。目前国外的慕课经费大多来自企业捐赠和融资,国内慕课大都来自国家和学校的经费投入。一门慕课在开发制作阶段就动辄几十、上百万元,而收入则非常之少。由于强调开放性,大部分慕课是不收费的,只对需要学分和证书的学习者收取少量费用。这样的模式很难达到收支平衡,不可能长期维持下去。国外有些大学开始考虑向学习者收取费用,如果学习者需要获得主办方提供的任何学习支持服务,如接收电子邮件、咨询、答疑、讨论、作业评改等,都需要付费,但这种做法显然会让慕课的规模和开放性受到影响,从而背离原来的开放性和大规模普及教育的初衷。
第二,预先定制的课程内容与网络时代知识更新很快之间存在矛盾。结构化的课程体系与网络时代知识碎片化、学习碎片化、时间碎片化之间存在矛盾。慕课前期高标准高投入的制作模式,显然令后续的修改与完善不太方便。这使得慕课的内容过几年就显得陈旧,不再适合继续开课。据调查,慕课的学习者大都是有本科以上学历的成年人,这些人往往已有工作和家庭,他们的学习时间较少,学习的目的性较强,并不需要学完所有的内容,而只想学习自己感兴趣的部分。慕课的结构化内容和循序渐进式的课程进度,会令这些人难以适应,从而中途离开课程的学习,导致高辍学率,降低慕课的效益。
第三,学生人数众多使得师生之间的互动与交流变得困难。学习过程的监管与考试监管难以真正落实,教学质量得不到充分保障,学习成绩与证书的社会认可度不高。慕课虽然也聘请一些助教,但限于经费和管理成本,不可能根据学习者的人数无限扩大助教的人数,因此只能依靠学习者与学习者之间的互动与互评。这种学习者之间的互动互评效果良莠不齐,很难作为正式认证的基础。所以,现在慕课虽然也发放证书、学分,但能否得到社会的普遍认同值得担忧。如果放开学分承认,则有可能导致代考代学、抄袭作弊和搭便车的现象频发,从而进一步打击慕课的信誉。这些问题还需要较长时间的探索才能得到解决。
第四,如何维持学校和教师的积极性也是一个问题。目前国内很多高校迫于形势压力,担心自己落伍,而纷纷上马慕课,但依然对慕课心存疑虑。尤其是我国的高校,领导们更希望通过慕课提高本校的教学质量、降低教学成本,而不是单纯为社会做贡献。因此他们会赞成本校拍摄一到数门慕课试试,如果看不到实际效益,就有可能收手。大学教师每天有繁重的校内教学和科研工作,做慕课对他们来说只是一个阶段性的项目,他们的主要精力还是放在校内的教学科研上。一位主讲老师在完成授课视频的录制之后,一般就不会有太多的热情去关注这门课程,更不会愿意一次又一次地重复做一些没有创意的工作,而会将后续的课程交给青年教师和研究生助教去维护。有资料显示,国际上一门慕课最多开四五个轮回就不再开设了,很多精心制作的慕课甚至只开过一两个轮回就停止了。
在慕课平台上,已经不存在用户数限制这个问题了,难道我们还需要像在学校平台里那样,把前面学生的作业、作品屏蔽起来,不让下一次修课的学生看到吗?如果不屏蔽,如果老师提不出新问题又怎么办?在实体课堂里每次重讲同一门课程,那是因为没有办法,而且每次重讲时,老师都可以方便地更新内容;而在网上所有的教学活动都记录在案,为什么还要重做一次?如果要更新,就必须重新录制视频,以现在很多慕课的拍摄像拍电影一样高精尖,每次重拍的成本该有多大呀?
综上所述,慕课作为网络教育的一个创新试验,要走向成熟和可持续发展,还有太多的问题需要探讨。
网络教育面临挑战
尽管由视频公开课和慕课引发的网络教育热潮方兴未艾,网络教育是教育信息化未来的发展重心和方向,但到目前为止,网络教育依然没有实现真正意义上的突破。当前,网络教育仍然只能作为学校教育的补充而存在着,其社会认可度普遍不高。据我了解,我国各级各类电大和网络教育学院大都处于规模收缩、招生人数减少的窘境。即使是国外名校的视频公开课和大规模网络开放课程,能够真正完整修完课程的学生人数也并不多。究其原因,就在于网络教育基本沿袭了实体学校传统的办学模式与教学模式,尤其是那些重点高校开办的网络教育学院,基本上就是把学校教育的全套模式照搬到网络教育中,唯一的不同就是学习者由课堂听讲变成了在网上看视频,其效果不佳可想而知。尽管近年来网络教育也在不断改进之中,例如,部分学校通过加强在线互动交流和面对面辅导、组织一些集体学习活动等来弥补网络教育的不足,但依然赶不上全日制教育的质量,网络教育难以得到社会完全的认可。
当前我国网络教育主要存在四大矛盾。
第一, 碎片化时间与系统化学习之间的矛盾 。网络教育的学习者大都是有工作的成人,他们不仅工作繁忙,经常要加班和出差,还要照顾家庭,很难拿出大段时间进行学习,大多是利用一些边边角角的碎片化时间学习。而网上的教学视频基本上还是按照45 分钟一堂课来录制,有些甚至更长,这给他们的学习带来了困难,况且在网上看视频与在课堂里听课完全不同。课堂是一个封闭的空间,有一种共同学习的氛围,有一种无形的约束与压力。在课堂听讲,容易排除外界的干扰并集中注意力。而网上看视频一般很难持续太长时间,因为这完全依赖个人的自我约束和意志力,网页的超链接特征及环境中的各种干扰,很容易中断学习者的学习进程,造成学习的碎片化。据我了解,一般网络学院的网上授课视频看的人并不多,能坚持从头看完的人更少。教师在制作视频课件的时候基本上是按照学科知识体系和课堂授课习惯来设计的,注重知识的系统性,但很少考虑网络学习者的需求。
第二, 个别化学习与班级化管理之间的矛盾 。为了保证网络教育的质量,主办者一般主张加强网络学习的管理,其规章制度大都由全日制教学系统移植而来,较少考虑网络学习者个别化的学习环境,与全日制学校的以班级为单位集中授课的环境有很大不同。如果按照全日制学校的教学规定和进度安排统一要求,很多网络学习者无法适应,导致网络教学的辍学率相对全日制学校来说要高得多。
第三, 个性化需求与统一化目标之间的矛盾 。网络教育的学习者大都是已经工作的成人,与学校里的青少年学生相比,他们具有目标明确、独立性强、更希望学以致用等心理特征。而我们的网络课程还是参照传统课程的学科知识体系设计的,要求所有的学生都达到统一的学习目标,过于强调学习的专业性、系统性而不是实用性、针对性,这显然与成人学习者的期望有较大的落差。当学习仅仅是为了通过考试、获得文凭,而不是提高技能、解决实际问题时,就很难令网络学习者保持长久的学习热情。
第四, 服务需求大与师生比过小之间的矛盾 。网络教育中的师生比较实体学校的师生比更小,一个教师往往要面对更多的学生,而师生分离现状更增加了联系与沟通的困难。网络学习者大多是单独学习的,较少得到同伴的帮助,因而更希望得到学校和教师提供的学习支持服务,这就构成了另一对矛盾。在国外,有些网络远程教育机构如英国开放大学,是通过在当地聘请课外面对面辅导教师来弥补网络教育互动不足、学习孤独感和考试缺乏监管等问题的,取得了较好的效果。然而这样做的结果是成本巨大,在我国这样的人口众多、资源困乏的环境下,显得有些不太现实。
网络教育如何创新
我曾经打过一个比喻,以网络为中心的新媒体就好像一个新酒瓶,但现在它装的还是旧酒,旧酒指的是已有的课、课程等教育教学形式。以前,课、课程这些东西是装在教室、课堂这个容器里的,几百年来一直比较适应。现在出现了网络这样的新容器,难道我们还要用它来装课、课程这些旧东西吗?内容与形式一定要互相匹配才能发挥最好的效果。作为新容器的网络,到底应该装什么?这个问题值得深思。
历史上每一次教育变革都是从旧瓶装新酒开始的,例如当年我们用传统的课堂教学形式,传授最新的网络和信息技术。之后向新瓶装旧酒过渡,我们用网络和信息技术,去完成传统的课堂教学内容,实现传统的教育教学目标,这是我们现在正在干的事情。最终应该走向新瓶装新酒,即利用网络和信息技术,承载全新的教育教学形式,实现全新的教育教学目标。
网络时代,我们不再总是需要专家学者为我们提供完整的知识结构,而应该建构能满足个人需要的个性化知识结构。在这种自发的学习和建构中,课和课程不再重要,学分和学历不再重要,名牌学校和名牌专业不再重要,唯一重要的是我学到了什么、我分享了什么、我建构了什么、我创造了什么。
网络教育到底会如何发展,既可能在我们的预期之中,也可能超出我们原来的预料。但不论如何,创新是唯一出路,只有创新,网络教育才能走出“泡沫”的阴霾,通向充满希望的康庄大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