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产品美国制造,是趋势还是噱头?

虎嗅网  •  扫码分享
我是创始人李岩:很抱歉!给自己产品做个广告,点击进来看看。  
近日,一张摩托罗拉最新旗舰手机Moto X Phone的广告图经外媒流出,广告标榜这款新手机将“你来设计,美国组装”。这是摩托罗拉在出售了其在中国多处工厂并大范围裁员之后推出的第一款手机,也是本世纪第一款在美国组装的摩托罗拉旗舰手机。(这两天据媒体猜测,谷歌将在7月11日的发布会上发布此款手机)


最近一段时间,最新电子产品将在美国组装的新闻并不罕见。今年6月份,苹果公司在WWDC全球开发者大会上宣布最新款服务器Mac Pro将在美国本土组装。此前英国《金融时报》报道,谷歌的明星产品谷歌眼镜也 将在美国加州圣克拉拉进行组装 。科技产业巨头密集发布美国本土制造的新产品,不少舆论指出,电子产品制造业正在重返美国。

进入2013年之后,美国经济形势不断传来利好。失业率下降,美元走强,体现制造业景气程度的采购经理人指数(PMI,该数值超过50表示该行业正在扩张,反之则表示萎缩)在2月份达到54.2,不仅在七国集团中一枝独秀,而且压倒了中国等新兴市场。BBC最新的消息显示,美国6月份新增就业人口19.5万人,远超预期。基于目前的美国经济形势,美联储传出明年年中要终止量化宽松政策。不过美国经济形势的向好,并不能说明电子产品的世界工厂将会从中国逐渐转移回美国。今年中国、欧元区和美国的制造业采购经理人指数显示,制造业的迁移更可能是从欧洲向美国转移,而中国的制造业虽然增长减缓,但是规模并未出现萎缩。


事实上,无论谷歌眼镜、摩托罗拉X Phone还是苹果的Mac Pro就规模而言都不是核心产品。相比较每月1000万台销量的iPhone和Galaxy智能手机,它们都只不过是科技巨头的小小爱好。制造业如何重返美国,这是2012年美国总统大选的核心议题之一,奥巴马和罗姆尼为此展开唇枪舌战并互相攻击对手纵容甚至推动美国的工作机会转移到中国。然而并不是动动嘴皮子就能把制造业从劳力廉价的东方搬回美国,底特律的沦陷是明晃晃的例证。

真正驱使制造业重返美国的是这些年来如火如荼的页岩气革命。依靠先进的页岩气技术和优良的开采条件,从2007年开始,美国的天然气产量迅猛增长,价格从最高每千立方英尺8美元一路跌到现在接近2美元。国家能源局原局长张国宝透露,目前美国天然气价格是欧洲的1/2,欧洲天然气价格又是亚洲的1/4。 美国天然气的超低价格将会对能源密集型产业,如钢铁、化工和汽车工业等,产生很强的吸引力。

然而对于电子产品组装这种劳动密集型产业,人工成本总是需要优先考虑的。以iPhone为例,笔者将iPhone的成本结构简化为三个部分,硬件采购成本、物流成本和组装代工成本。

一看硬件采购成本。

无论在美国组装还是在本土组装,硬件的采购成本不会出现明显的变化。之前UBM Techinsights的报告显示,每台苹果 iPhone 5 的硬件成本价值167.5美元。

二看物流成本。

目前消费类电子产品已经在亚太地区形成了了相对固定的产业链,牵一发则动全身。在美国组装会让元器件的供应变得异常复杂,物流成本也可能会相应提高。iPhone的屏幕主要来自韩国的LG Display,摄像头由索尼提供、电池则来自中国的多家厂商,著名的AX系列芯片目前由三星代工,未来则很有可能转移给台积电生产。不过我们由于缺少可供分析的数据,我们假定在中美组装iPhone,其物流成本没有变化。

仅存的变数就是剩下的代工成本。郑州的富士康工厂承担了全球70%左右的iPhone生产任务。一篇来自河南官方媒体的报道称,河南富士康工厂计划在2011年将工人数量从10万增加至20万,iPhone日产量从20万增加到40万。我们据此估算每名工人的劳动生产率为每天两部iPhone。如果假设中美产业工人的效率相同(虽然这个假设并不明智),根据两国制造业工资水平的差异(2011年美国装配工人的平均工资为12美元/小时,而富士康工人的平均工资水平每月不足4000元),一部iPhone在中国代工的人工成本大约只有15美元左右,而在美国将接近100美元。根据《中国经营报》4月20日发表的一篇富士康遭苹果退货的报道,一部iPhone的代工成本大约200人民币。富士康代工一部iPhone,人工成本和非人工成本大概各占其半。即使我们把所有的非人工成本视为能源成本,使用廉价的 美国能源也只能节约12到13美元。

根据以上的模型计算,(如下图所示)在中国组装iPhone的成本(不考虑物流)大约为197美元,而在美国将至少上升至269美元。因此即使是最保守的估计,将iPhone转移到美国生产将会带来美国每部70美元的成本上升。除此之外,想要建造出郑州富士康这样的怪兽级工厂,在政策上几乎是不可能的。富士康在大陆每到一地,都是地方政府最高规格的接待,在税收、征地和劳动力供应等方面一路大开绿灯。国内媒体早先的报道称,某些地方政府为了解决富士康的用工荒,不惜以实习的名义,强迫学生到流水线上工作,并将在富士康的工作同学分和毕业证书挂钩。这在美国是不可想象的。


也有人提出一旦生产线的自动化达到一定程度,能源价格的优势就会放大而人工成本的优势会缩水。2011年在富士康员工自杀丑闻缠身的时候,郭台铭提出要再三年内建百万机器人取代流水线上的工人。而在刚刚过的的股东大会上,郭台铭表示目前只有2万机器人在富士康的生产线上。看来在未来一个时期,iPhone等电子产品将仍然主要由工人手动组装。同时,美国天然气的超低价格存在不确定因素,其他国家在新能源方面不会止步不前,而且国际能源价格会受页岩气影响走低,例如目前俄罗斯天然气和中国的煤炭都面临着降价的巨大压力。

因此可以认为,至少在目前,在美国生产消费类电子产品仍然是一个噱头。至少对于大规模量产的电子产品,中国的世界工厂地位难以动摇。科技巨头们推出美国本土组装的产品,有两个显而易见的好处。一方面高调宣传美国组装可以迎合美国的政治正确,传递“正能量”,另外一方面也利于产品和竞争策略的保密,最近两年苹果产品提前泄密,消息来源几乎都来自远东,而Mac Pro的外观非常出人意料,发布前滴水未漏。

随意打赏

提交建议
微信扫一扫,分享给好友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