码上淘,阿里O2O不再从支付出发:有何优劣与劣势?
阿里6月10日在杭州正式发布”码上淘“战略。在发布会之前,如果提到”码“,人们第一时间会想到支付。但这一次,阿里谈的不是支付,而是基于”码“的连接。通过5类码,”商品码“”“码上店”“互动码”“服务码”和“媒体码“,阿里将自己拥有的10亿级商品信息分享出来,例如价格,评价,信息等等,然后基于此实现互动,服务和购买。 举几个例子,用户扫描百事可乐的”商品码“就可以参加”再来一瓶“类似的游戏,扫描店铺的店铺码便可了解商店最新折扣信息。在世界杯期间阿里将开展大量的市场活动来配合这一战略。
这是阿里在O2O上的一次重大思路转变: 不再从支付出发,而是场景;不再以交易为先,而是服务;不再是战略思维,而是需求导向。 扫码需求的刚需早已存在,在前互联网时代,没有智能机的同学偶尔也会在商场抄条形码并回家用淘宝比价购买。这是线下到线上导流的原始路径。一个创业团队发现了这个刚需并推出一款产品,即我查查,目前累计用户数已有2亿。其价格数据库也成为不少消费者的比价参考,甚至成为一些超市了解对手价格动态及定价的参考数据。为了得到这些来自不同商家的价格数据,我查查拥有800人线下部队,分布在60到70个城市主要便负责条码数据更新。 在去年微信5.0推出时,重点功能同样包括扫一扫这一重要功能,支持条码,翻译,街景等等。有解读便认为微信扫一扫,扫出全世界。但这一功能更多被当作移动搜索来做,在腾讯对搜索的摇摆战略下,微信扫一扫功能并未进行大力推广,也并未普及。当然,搜索起家并且在连接线上线下上野心勃勃的百度也有类似的产品,即图像搜索,也支持条码扫描、比价等。 这一次可以认为是淘宝的跟进。在移动支付大战之后,由于遭遇一些势力的拦截,阿里和腾讯的二维码支付受阻,实际上本次发布会依然丝毫没有提及二维码支付。天猫操刀的码上淘更多是从用户消费,售前,售中和售后的场景出发来解决用户的需求。本阶段目的也不是交易量,绑卡数量,而是通过培养用户的扫码习惯和吸引商家支持码上淘,形成一个事实上的扫码标准。 相比我查查、百度图像搜索和微信扫一扫,码上淘有 几个优势 : 1、商品、商家数据库。 相比我查查需要大量的地面团队去收集和更新商品数据库,淘宝则拥有商家自行更新的数据库;同时,百度和微信又缺乏这样的数据,只能与第三方合作去寻求。因此,可以说阿里的第一大优势是结构化的数据胜利。基于结构化的数据的搜索也是搜索未来的方向。 2、打通售前售中售后体验。 我查查只能支持比价,购物还得交给电商;微信在与京东合作后打通扫码和购买是必然,虽然推出了小店,但还没这么快;而百度面临的问题与我查查类似,当然这也说优势,因为它导流给第三方可以获得对应的收入。但淘宝码上淘同时完成售前比价,售中购买,售后服务和互动,会有体验到优势。 3、对商家的吸引力。 码上淘能否成功关键是看商家是否愿意在商品,店铺等处打上二维码,将数据信息分享给淘宝并保持更新。对于阿里系内商家,淘宝自然拥有极大的号召力;而线下商家拥抱电商,阿里也是十分重要的选择;在O2O上阿里则与7-11等便利店合作,再加聚划算,淘点点产品的协助,线下商家也已积累到一定程度。 劣势在于: 1、在互动上没有微信强。 微信公众账号已成为商家互动平台的标配,每个公众账号对应一个二维码,同时它也在通过微信小店与交易打通。阿里却缺乏对应的互动平台,来往公众平台太弱。 2、在技术上没有先发优势。 百度拥有最强的图像识别技术,已经可以直接扫包装进行一些搜索了,是真正的移动搜索;而我查查的用户基础也在那里,同时在条码扫描上也积累了不少技术,阿里还需要去抢夺我查查的用户,去追赶百度和我查查的扫码技术。
文章为作者独立观点,不代表虎嗅网立场
向作者提问
加入文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