魅力人格与社群运营会产生什么叠加效应?3个成功案例
上周和罗辑思维创始人罗振宇一起在搜狐自媒体沙龙做嘉宾,我们聊到自媒体的形态,他说大概是四拨:1,产业链自建媒体性,如潘石屹、王石。2,媒体性衍生产业链,如李开复、罗永浩。3,媒体性自有产业链,如于丹、芙蓉姐姐。4,暂时还没有找到变现方式的自媒体,如你、我。
自媒体的形态当然是在新媒体生态下存在的,因为远没有进入尾声更没有结束,所以不可能断定哪一拨自媒体最好。但罗振宇在沙龙现场和我们再次分享了他在精彩演讲
《一切产业皆是媒体》
里说到的两种新媒体生态可能会活得很好,那就是:
魅力人格体和社群运营体。
他谈到,“总而言之任何具备独特性格、个性、魅力的符号,我们都可以称之为魅力人格体。我们一定是只找十万人,我绝不愿意它扩大,这就是社群运营。”可以看出,前者侧重内容,后者侧重渠道。
光有内容是传统媒体形态的思路,因为内容输入的渠道过去几乎牢牢的被单向控制。新媒体生态下,渠道一样重要,用户可以选择的入口太多,不从你的渠道进来你的内容就没有被看到的可能性,别人的渠道别人控制者你被掐着脖子的感觉不舒服吧?这样来看渠道的重要性甚至超过内容。也就是说,魅力人格(内容)和社群运营(渠道)的叠加效应,能使利益最大化。
李宇春出道至今,电影里几乎都是配角,可首映式见面会各种活动微博贴吧人家的粉丝——玉米们都是相当给力的。且不论春春演技如何,她歌唱得不错人也长得方方帅帅的,至少从《十月围城》到《龙门飞甲》再到《血滴子》,她还是很努力的很有才的,这就是魅力人格。正是因为有这样的人格魅力,我们看到3年没有发布任何微博的李宇春在今年雅安地震后发了一条祈福雅安、支持救灾的微博,点赞45876次,被转发和评论超过26万次,接近270万的粉丝组成了一个相当规模的社群。而李宇春的贴吧目前月活跃粉丝到达22413081,李宇春就是这样靠着魅力人格和社群运营,成为华语乐坛走红速度最快、发展非常成功的女艺人。
从豆瓣转战微博,毒蛇点评女性照片的留几手也收获了魅力人格与社群运营的叠加效应。在传统媒体时代,我很难想象一个天天对女人们叫嚣着“负分滚粗”的从不露脸的微博用户“留几手”有着比李宇春多2倍的近580万的粉丝。新媒体生态之下,留几手的魅力人格就在于他的毒舌,放大了人类天然具有的受虐和施虐心态,一边恶毒的说着“中年暴发户一双肮脏的手对年轻身体摸掐揉抠”,一边写着手哥教你如何泡夜店、微博用户“社交装B”行为规范,甚至写到了“那些年我们经历的高考”这样高端大气有格局的文章走起了漂白路线。留几手在人格魅力增长到一定数值之后,迅速运营自己的社群,又在微信公众平台和搜狐新闻客户端开通了自己的账号,而他究竟长什么样也是目前看来成功吊到粉丝胃口的一招。
如果你对魅力人格与社群运营的叠加效应在新媒体生态下还有怀疑,我们再来看看鹿晗。知道鹿晗么?不知道?没关系。在伯通写《
只发过5条微博,就收获了近188万条评论的“鹿晗”是谁?
》之前,我也不知道。这对鹿晗本人和他的发展几乎没有影响。因为这个1990年出生的北京美男子已经是韩国最大娱乐公司SM的超人气男子团体组合EXO的主唱、领舞和门面。鹿晗的人格魅力有多大?单从“一共只发了5条微博的账号,总共收获了96972个赞,被转发了152993次,被评论了1877903条,”创下了单条评论125万的纪录(截止北京时间7月29日清晨7时)来看,魅力已经不小。有人会说这是韩国EXO在中国大陆有太多脑残粉的原因,我不这么看。脑残怎么了?互联网世界发展今天移动互联网时代,去中心化和无边际化已经残酷的告诉我们,人与人的活法可以完全不一样和完全不相干。而且以前的偶像粉丝大多活跃于线下和贴吧,但是随着新媒体涌出,比如微博微信,越来越多的脑残粉展示在大家面前。
据说“从外地组团包车赶过来买几乎和周杰伦出场时同价的门票只是为了看下午的某娱乐节目录制现场中鹿晗所属演出组合EXO一面的妹子们”达到了几百人,没什么稀奇的,魅力人格刺激下的社群运营是可以轻而易举的达到这种效果。我在想,如果乐蜂网和东方风行办的亚洲盛典有鹿晗所在的EXO出席并且表演,那黄牛党们掐指一算,就知道:我滴妈呀,这是要发呀!
罗振宇也提出自己创办的罗辑思维十万粉丝的社群规模就足够,凭借着他本人的魅力造就的罗辑思维微信语音和优酷视频精良内容,加上十万粉丝,罗辑思维有可能迈入媒体性自有产业链这一拨自媒体行列。根据他公开场合讲到的内容,罗辑思维引入的第一批电商业务可能是情趣用品……
正是因为科技和互联网的飞速发展,我们处在自媒体的一个趋势里,新媒体生态下,充分利用好魅力人格和社群运营,二者叠加,成功的案例会更多。
李燕对大家开放的微信公众账号:天方燕谈。
本文由
李燕fighting
授权
虎嗅网
发表,并经虎嗅网编辑。转载此文章须经作者同意,并请附上出处(
虎嗅网
)及本页链接。原文链接
http://www.huxiu.com/article/18283/1.html
向作者提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