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PO投资的“套路”与“反套路”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 数星星的星哥(ID:gh_e6a9d8423302) ,作者:星哥(十几年医药行业从业者、投资人),头图来自:《华尔街之狼》剧照
五年前,笔者写过一篇 《那些“pre-IPO”“套路”与“反套路”的江湖传说》 收获了不错的反响,至今网络上仍然流传着笔者总结的这些“江湖传说”。
五年过去了,资本市场在很多地方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新证券法》出台了;全面注册制要实行了;科创板推出了。
当然,也有些东西依旧没有变:比方说,A股还在3400点,贾布斯依旧没回国。
那今天我们再看,pre-IPO的那些“套路”与“反套路”究竟变化了几何?
一、幼儿园级套路:XX机构领投,额度必须抢
“XX机构领投,所剩额度不多,速度要快,不能尽调”,都2022年了,这种套路依然在收割着新一批的韭菜。
不可否认,知名的投资机构在行业把控、企业选择、风险控制等方面更具优势,但知名机构“看走了眼”也不是新闻,更多时候, “XX机构领投”反而成了某些人哄抬估值的借口。
如果只迷信“XX机构的眼光“,更大可能会“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中欧医疗加满仓”。
反套路建议: 2022了,还被这种套路骗,建议去学前班复读。
二、小学生级套路:马上报辅导,马上报材料
随着注册制的推进,越来越多的企业步入了拟IPO大军,由此一些企业也动了心思,只要在BP的最后加上一句“马上报辅导”“630基准日”或者“1231报材料”,顿时“乌鸡变凤凰”,无数“投资人”纷至沓来。有些“pre-IPO”企业,一面早早申报了IPO辅导,另一方面却悄悄地以各种名义售卖着老股。
投资人以为捡到了便宜,等待着的,却是遥遥无期的超长辅导期。而在此情况下,往往可能未签订任何保障条款,由此带来的风险不言而喻。
但真实的IPO远比想象残酷。
据统计,剔除终止审查与终止注册的申报项目,截至2月底,有867家企业正在A股排队IPO,还有2149家企业处于IPO辅导状态。而另据统计,如果算上终止撤回的话, 2021年IPO真实审核通过率只有60%上下。
所以报辅导的企业,有一半的概率是报不成IPO的,而IPO的企业里,也有近一半是上不了市的。
马上报辅导真不意味着企业离上市就一步之遥了,这件事只是意味着八字还没一撇和一捺。
反套路建议: 企业规范的时间和成本是做pre-IPO投资需要重点考察的,从公司的角度来说,过高的规范成本会直接影响企业的财务数据,打击企业家的上市积极性,甚至会对企业IPO造成障碍;而 过长的规范时间,有时也会对企业的经营造成影响,甚至错过最佳的融资窗口。
另一方面,对于投资机构来说,企业过高的规范成本和规范时间会影响正常的项目周期,造成IRR的下行,若因为规范时间过久错过了融资窗口或规范成本过高造成上市障碍,则可能直接导致项目投资失败。所以 无论如何,谨慎评估企业的上市可能性还是十分必要的。
三、初中生级套路:“专精特新”有绿色通道
自从北交所官方定位于重点服务“专精特新”中小企业之后,“专精特新”就成了一个风靡全国的词汇。各种形形色色的“专精特新”层出不穷,当然也不乏很多浑水摸鱼之流。
当然,首先要搞清楚“专精特新”的定义,“专精特新”企业来源于工信部网站上的定义:
“主营业务突出、竞争力强、成长性好的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
具体来说是指: “长期专注并深耕于产业链某一环节或某一产品,能为大企业、大项目提供关键零部件、元器件和配套产品以及专业生产的成套产品”的企业, 而且这些企业的主导产品在国内细分行业中拥有较高的市场份额。除此之外, 企业还必须满足一系列的内部管理及财务指标。
当然这样就说明了“专精特新”必须是国家认证的,在工信部网站可查询的。当然各个省,乃至一些市县也推出了自己的专精特新企业名单。这里面一定要做区分,国家级的“专精特新”企业一般都经历了层层筛选和考核,说明其产品和行业地位具有一定的代表性。
而各个省级、地方乃至市县级的“专精特新”企业的质量就会良莠不齐,甚至不少是“小老头”企业和“关系户企业”滥竽充数。
“专精特新”只是说明企业在某一个领域具有一定的实力和地位,但是并不是对其的市场空间、成长性、天花板作出背书,也不代表其满足了上市的基本要求,更没有说交易所对于此类企业就放松审核要求。
反套路建议: 投资人不但要从投资的角度判断真“专精特新”企业的投资价值,更要规避形形色色的假“专精特新”。
四、 高中生级套路:碰瓷“三创四新”和“科创属性”
以创业板为例,实施注册制后的创业板上市市值及财务指标被定为:
-
最近两年净利润为正,且累计净利润不低于5000万元;
-
预计市值不低于10亿元,最近一年净利润为正且营业收入不低于1亿元;
-
预计市值不低于人民币50亿元,且最近一年营业收入不低于3亿元。 (净利润以扣非后孰低者为准)
而此前创业板上市财务门槛则是: 最近两年连续盈利,最近两年净利润累计不少于1000万元;或者最近一年盈利,最近一年营业收入不少于5000万元。 另外还需要最近一期末净资产不少于2000万元,且不存在未弥补亏损。
在新时代大国竞争的背景下,科技创新被提升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科创板和创业板对于科技创新也追加了“科创属性”和“三创四新”的要求。也就是说, 财务指标达到了,但是被列入“负面清单”或缺乏“科创板属性”和“三创四新”定位的企业,一样难以通过上市审核。
根据最新的一些创业板审核案例,监管关注拟上市企业“三创四新”特征,涉及经营模式、主要产品构成、核心技术、核心技术人员履历、研发费用占比、主要经营数据变化情况等因素,还涉及同行业可比公司等因素。
而科创板的审核案例,监管更加关注企业的科创属性问题,如:限制金融科技、模式创新企业在科创板发行上市。禁止房地产和主要从事金融、投资类业务的企业在科创板发行上市。实务中,监管部门也会重点关注, 拟IPO企业申报前主营产品和主营业务“华丽转身”,强行“踩线达标”蹭科创属性;靠“东拉西扯”拼凑业绩等情况。
投资硬科技是新时期最大的趋势,但是 投资人也要甄别“碰瓷企业”。
反套路建议: 仔细研读科创板《关于修改<科创属性评价指引(试行)>的决定》关于科创属性“4+5”的规定,仔细研读创业板《创业板首次公开发行股票注册管理办法(试行)》。
五、本科生级套路:赛道为王,估值不重要
曾几何时,一级市场的投资逻辑变成了“赛道为王”。
当然各种投资大佬、鸡汤学孜孜不倦的“教导”功不可没。比方说“只买贵的,贵的才能赚钱”;“长期主义,不要在意短期的估值”“赛道为王”。
由此,今天消费、明天医疗、后天半半导体、大后天碳中和,每天都有一款新的赛道适合你。
为了在赛道中拥有一席之地,投资人们早就把估值模型抛在了九霄云外,DCF是什么?PS、PE又是什么。
投资不能只看3年5年,而是要看10年、20年,实在不行可以按照2060年的收入预测估值嘛。
当各位跟风者高喊着“赛道为王”冲进各个风口的时候,发现 大佬们已经悄然撤退,江湖只留下了“长期主义”的传说。
最后韭菜以实际行动践行了长期主义,大佬们收获了现金,真的赢上加赢,双赢了。
反套路建议:坚守自己的能力圈,不要被市场的狂热情绪影响。
六、研究生级套路:只要我不上市,就不会有人受伤
由于中国的一级市场缺乏down round的负反馈机制,因此各企业、投资人只能硬着头皮把本就已经虚高的估值进一步抬升,特别是这两年层出不穷的各种“独角兽”更是将这种融资模式发扬光大,各种C、D、E、F轮融资应接不暇,D+、 D++、D+++、D+++再+++轮次都被发明了出来。
但是在估值水涨船高的情况下,上市即“破发”又成了广大“独角兽”投资人不得不面临的严峻考验。
面对这种窘境,聪明人发明了研究生级套路:只要我不上市,就可以一直融下去,我拿到了钱,投资人赚了估值,也解决了就业,大家都有光明的未来。
反套路建议:远离“毒角兽”。
七、博士生级套路:一直在上市,XX板之间反复横跳
最后这类企业的套路堪称是套路界的“博士生“。
鉴于国家多层次资本市场的政策,上市的选择日趋多样化,境内的有主板、创业板、科创板、新三板、北交所,境外的还有港股、美股。
此外,由于注册制的全面推进,IPO的申报、受理、审核、排队时间相对可控,撤材料再申报也不会有太高的“时间成本”。由此,给了一些企业“反复横跳”的可乘之机。
有些博士生级的“套路大师”,今天宣称要去科创板,明天撤材料改报创业板,后天又变成申报北交所上市,过几天一转眼又要看看H股的世界有多精彩。
这批企业中,极少部分是因为真的不懂,被良莠不齐的IPO中介忽悠, 绝大多数是本身质量存在问题,因此老板多想着投机取巧怎么去资本市场套利。
“只要我一直在上市,你就搞不清我究竟是不是真的在上市”。
反套路建议:先了解IPO中介过往的执业情况,再看企业是否有明确的IPO行动计划, 对于反复变更IPO计划的企业要了解其发生变化的真实原因,无正当理由反复横跳的,一律拉黑。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 数星星的星哥(ID:gh_e6a9d8423302) ,作者:星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