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批药店要变成“屈臣氏”,零售药店分级改革来了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 健识局(ID:jianshiju01) ,作者:雷公,头图来自:视觉中国
2月11日,广东省药监局发布通知,开展经营乙类非处方药综合改革试点工作。广东省内的便利店将可以设置乙类非处方药销售专区或专柜;而传统药店则要求向社区健康便利店转型。
广东的思路是,推选两家符合申办条件的大型连锁便利店+药品零售连锁企业,进行试点。
早在2018年4月,广东就和全国多个省市一样,启动了药店分级改革,但一直未能完全落实“零售药店销售乙类非处方药”的举措。在北京、甘肃等开展了这一业务的省市,市场反应却并不算太好。益丰药房原董秘王付国就曾向媒体表示: 非药店业态零售店的售药业务很难与药店形成实质性竞争。
但这次广东似乎下了决心:连锁门店申请《药品经营许可证》的,最快当天就可以发证。广东强调要创新药品零售经营模式,而且要求药店转为社区健康便利店。 这相当于打通了便利店和零售药店的边界,今后药店要更多将销售范围扩展至保健食品、美容药妆等大健康产品 。
那DTP药房还做不做了?
一、各大门店对标“屈臣氏”
零售药店这几年不但没像其他实体店一样萎缩,反而越开越多。
根据最近发布的《2020年食品药品监管统计年报》,截至 2020 年底,全国单体零售药店 24.10 万家,零售连锁企业和门店数量 31.92 万家,共计56.02万家。2020年全国受疫情困扰,但药店数量还是比2019年增加了3.6万家。
国内医药零售市场的同质化的竞争也愈发明显,各大连锁巨头也尝试跨界向非药品业务扩展,探索形成一套可操作可推广的经营模式,在新一轮的市场争夺中占据有利位置。
药店和便利店一直在寻求彼此融合。这次广东改革方案中,也是希望找到“大型连锁便利店+连锁药店”这样的组合, 推动连锁便利店卖非处方药,推动药店卖健康便利产品 。
广东地面上,大参林和海王星辰是目前最具实力的连锁药店,分别拥有7610家门店和3000家门店,而且两家都以小店为主。业内普遍认为, 除了少部分的DTP药房之外,这两家的大部分零售门店都将转型 ,服务普通消费者。
从卖药到卖普通商品,这中间的转型可能并不需要太多的药学专业人员,但需要引入具备品牌、渠道和运营综合能力的人才,这才是药店分级改革的核心。曾有业内人士指出,改革完成后,今后可能有10万家药店要消失。
从目前零售市场的发展趋势来看,这些药店将转型成为专注于销售大健康产品的社区健康便利店,或是“屈臣氏”。
原本靠销售药品起家的“屈臣氏”经几度转型后才定位于日常家居全品类的健康产品。根据长江和记实业有限公司的财报显示,“屈臣氏”近几年的平均毛利稳定在20%左右。这是在强竞争、低毛利的零售市场中,连锁药店转型的机会。
二、大健康是行业公认趋势
连锁药店在和便利店竞争的同时,还在另一个战场扩张。DTP药房是今后零售市场的发展重点。
根据《药品零售企业分级分类的管理办法(试行)》的通知显示,若想销售处方药,就必须具备二类或三类药店的资质,同时还应具备2名执业药师。这一类药店才真正体现专业能力。
虽然“双通道”政策释放了诸多政策利好,但医疗机构的数量有限,大部分的零售药店无法获得充足的处方,支撑自身的业务发展。因此拓宽销售品类已是很多连锁门店的必然选择。但要获得周边医疗机构的认可,并愿意将处方流传,并不容易。
整体上看, 药店的非药业务增长都很快 。根据一心堂的半年报显示,公司2021上半年其他类产品实现营收5.32亿元,同比增长12.72%;其他业务收入营收为1.61亿元,同比增长100.89%。而益丰大药房2020年营收达26.22亿元,非药品业务增幅最快,达55%。
健识局梳理发现,目前零售药店的跨界服务的种类繁多,北京同仁堂卖咖啡、张仲景药房卖土特产、国大药房开出美妆店,一心堂更是在门店里代销彩票,一时成为热点。零售门店向非药品类业务发展成为公认的趋势。
根据公开数据显示,中国是全球第二大健康消费及非处方药市场,年均增长率达到6%。在药店分级制度实施之后,零售门店可能会把精力更聚焦于大健康的品类。这相比于传统药店,毛利高的优势更加明显,而更多品牌带来的人流量,能让零售门店拥有更多的经营模式。
可以预见,在各大连锁巨头试水多元化经营之后,中国医药零售市场又将迎来一轮市场争夺。但,这对零售药店而言,如何面对即将来临的药店分级监管“淘汰赛”,是摆在每一位医药零售行业管理者面前的一道难题。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 健识局(ID:jianshiju01) ,作者:雷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