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家70亿估值独角兽,要对标特斯拉
“其实我们公司对标的只有一家公司——特斯拉。”
在8月18日的发布会前夕,智元机器人合伙人姜青松这样对虎嗅描述他们的路线愿景。特斯拉的人形机器人擎天柱最初的应用场景在工厂,这也是智元重点押注的场景。姜青松认为,工业场景的市场空间是最大的,进入难度也是最大的。智元的商业化场景以展厅、4S店等交付服务场景和3C、半导体制造工厂工业场景为主,并能在今年达到300台(双足 200台 、轮式 100台)左右的预估发货量。
除此之外,与特斯拉相同,智元机器人也选择了数据驱动路线。
然而,行业里也有一些声音,认为没必要将特斯拉的东西奉为圭臬。毕竟目前特斯拉擎天柱的商用计划已经延迟到了2026年。
特斯拉的优越资源,可以支撑人形机器人缓慢的商业落地过程,而智元机器人则需要直接进入商用阶段,短时间实现一些商用化,才能够支持具体研发。因此智元机器人会有很多满足商用场景的中间态产品出现,然后慢慢向更高的目标——进入家庭场景去进发。
这种通过摘取“低垂的果实”来实现商业化的路线,是国内不少具身智能公司的共同选择。然而,目前估值70亿的智元机器人已经是具身智能领域拿到热钱最多的公司之一。
智元机器人是具身智能赛道的明星公司,也是这波大模型浪潮下涌现出的具身智能 “新四小龙”之一。联合创始人“稚晖君”彭志辉是90后前华为“天才少年”,在B站上他拥有258万粉丝。2023年2月,稚晖君搭档上海交大教授闫维新,正式在上海成立智元机器人,目前公司已经有接近350名员工。
在推出第一代机器人智元远征A1后,智元机器人就拿到了天使轮、A轮、A1轮、A1+轮、A2轮、A3轮、A4轮等多轮融资,投前估值已达70亿元,这其中包括 高瓴、经纬、鼎晖、高榕、蓝驰、红杉中国等一众头部机构的身影,还有比亚迪、上汽创投、百度风投等产业资本,并计划在明年初启动新一轮B轮融资。
8月18日,智元机器人联合创始人彭志辉主持并发布了“远征”与“灵犀”两大系列共五款商用人形机器人新品——远征A2、远征A2-W、远征A2-Max、灵犀X1及灵犀X1-W,并展示了在机器人动力、感知、通信、控制四大领域的自主研发成果,以及具身智能G1到G5技术路线图和AIDEA具身智能数据系统。
此次发布会上,智元机器人宣布了开源计划,包括:智能机器人高性能通信框架AimRT将于9月底开源,由X-Lab孵化的灵犀X1将于9月份陆续全栈开源,同时预告了基于AIDEA的百万条真机、千万条仿真数据集将在今年四季度开源。
All in人形机器人
姜青松告诉虎嗅,公司的重点放在通用人形机器人方面。在发布的五款新品机器人中,两款轮式人形机器人是工厂比较需要的。他们认为,虽然双足是机器人的终极形态,但存在更多限制——比如可靠性和耗电续航。但目前工厂需要的是能够完成工序的形态——轮式的上半身就是仿人,能够执行双臂协同,再加上一些大脑的技术的加入,基本上能够解决工厂的一些泛化场景问题。
而足式机器人较多应用在营销客服、交互服务场景等场景。
除人形机器人外,在今年3月份,智元机器人也发布了商用清洁机器人,他们当时的考虑是通过商业化的产品来构建销售渠道,另外这两款产品底盘slam技术可以实现互通,主要针对工厂上用场景,客户也存在交叉。
目前,智元机器人在上海临港的工厂,已经就进入了量产的最后准备阶段了。预计十月份的时候开始生产了,11月份量产会达到百万。姜青松向虎嗅透露,硬件的国产率非常高,几乎所有的硬件都来自国内采购。
在成本方面,身高基本上在1.7米左右的通用人形机器人,制作工艺难度大,成本在25万到30万左右,市面售价在60万到70万左右。
而在1.3米左右的小号机器人则因为重心低制造简单,成本较低,但姜青松向虎嗅表明,“不会去打价格战,而是将其开源,并提供零部件,让科技达人和科技极客快速掌握人形机器人的技术。”
因此,这次智元机器人发布了全栈开源机器人——灵犀X1,他们的最终理想是希望通过开源来实现“人形机器人人人造”。
开源,打破数据壁垒
数据少、成本高是目前具身智能的痛点,据统计,文本的数据有 15T,图片是 6B,视频有 2.6B,但具身智能数据仅有 2.4M。
基于此,智元机器人提出的解决方案是全流程具身数据方案——AIDEA。基于AIDEA的百万条真机、千万条仿真数据集将在今年四季度开源。
姜青松向虎嗅透露,智元机器人刚刚建成30台左右规模的训练厂,预计到9月底,将会建成100台左右规模的一个采集厂。接下来会进入一个数据量产的一个阶段。真机数据成本较高,但效率是非常高的,6000条左右的真机数据就可以将一个动作训练成较为泛化的效果;仿真数据虽然成本低,但是效果只有真机数据的60%到70%。
针对现有的具身智能市场格局,姜青松认为目前行业仍处在选择赛道大于竞争的阶段。而像智元机器人这样押注工业场景赛道的玩家并不多。这是因为工业的市场空间是最大的,但进入难度也是最大的。
智元机器人将目前的工业场景应用概括为“PPT”(pick place and transfer的简称)——拿放转移。工业场景要求足够好的泛化能力,今年智元机器人通过一些突破证明了这个方向的可行性,比如零部件的上下料和电池插接场景,这些场景也让智元机器人能够满足3C半导体行业的制造需求。
姜青松认为,机器人进工厂并不存在替换蓝领工人的问题,而是提升生产效率。它更多起到了补充生产的作用,同时也会有些新的岗位产生,比如数据采集师、训练师、调研师等。
虽然传统工厂场景中,机械臂应用仍是主流选择,但智元机器人认为其仍存在诸多短板。人形机器人技术关键还是大脑技术的发展、通过多模态感知实现全身协调,把大脑融入到机械臂里面去,才能够真正的实现某些泛化的产品。而这也是智元等人形机器人的机会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