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家庭教育的最大问题是什么?

虎嗅网  •  扫码分享
我是创始人李岩:很抱歉!给自己产品做个广告,点击进来看看。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 那些原本是废话的常识(ID:feihuayuchangshi) ,作者:叶克飞,编辑:二蛋,原文标题:《中国家庭教育的最大问题是什么?答案也许是“双标”》,头 图来自:《小欢喜》剧照


前些天我提到了中国人家庭教育里常常提及的“吃苦”, 认为这是大型“双标现场”。 之所以说是双重标准,是因为老一辈在批评年轻人的时候,就会说:


“你们这代人吃苦太少,所以比我们差远了,我们吃过苦的人,比你们更懂事。”


但当他们提及自己的人生,需要掩饰自己的无能为力时,又会慨叹:


“我没赶上好时候啊,小时候太苦了,要是有你们现在的条件,我的成就肯定更大”。


这是不是明显到不能再明显的自相矛盾?但 一代代中国父母,总是将这两套自相矛盾的话术交叉使用,批评人时就认为自己吃过苦自己啥都明白,没吃过苦的人就是不行,开脱自己时就说自己吃苦太多被耽误了。


其实, 苦难从来不会成就什么, 即使偶有成功者,在概率上也不值一提。一个突破苦难、成就自己的人,背后是千千万万个在苦难中沉沦的个体。“苦难中成才”的个例盛赞苦难,多少有些非蠢即坏。如果苦难者从小有正常生活条件,改变人生的几率会高得多。 一个正常的文明社会,人们的平均素质和成就肯定会高于混乱无序贫穷的社会。


很多朋友在朋友圈或者后台留言,说教育中的“双标”何止这一个,中国家庭教育本身就是一个大型车祸现场。极少数家教正常的家庭,就已经是这个领域的天花板。


这个判断并不过分,只要仔细想想就会发现, 在大多数家庭的教育中,“双标”确实无处不在。


比如“做错了就要认”,这是多好的品德。有多少孩子小时候没被家长逼过呢?就算哭到上气不接下气,话都说不出来,还是要被逼问“知不知道哪里错了,快说,以后要怎么样”。且不说这样对不对,关键是这事儿能反过来操作吗?如果是你爹妈错了,你让他们认个错,有多少父母会选择第一时间承认并道歉的呢?当然会有,但是数量会很有限。


有些父母面对质疑,会直接训斥你不懂尊重、不懂礼貌,怎么可以这样对待父母。如果你认为这种活在前清时代的父母可能不是多数,那么他们不会让你失望,因为大多数人还会开启进一步的双标模式——平时经常让孩子“不要找借口”的他们,此时立刻会搬出那个最冠冕堂皇的借口:


“有则改之无则加勉啊,就算我说错了,也是一种提醒啊。”


可是他们似乎不明白一个道理:“有则改之无则加勉”原本是一句自省用语,是一个人用来提醒自己的,如果将它用于对话中,变成对对方的要求,就会滑坡变成自己不认错的借口。甚至可以说, 在自己说错做错的情况下,强迫对方“有则改之无则加勉”,是一种相当无赖的行为。


也就是说, 最喜欢逼孩子“有错就认、别找借口”的那群人,很可能就是最不爱认错同时又最爱找借口的那群人。


所以有专家曾经提出这样的观点:很多父母都会反省自己的教育,认为自己过分严厉,或是过分溺爱,但这样的反省恰恰说明: 他们一辈子都不知道孩子到底需要什么,而且很容易从一个极端滑向另一个极端 (在教育中常常出现的隔代溺爱就是很明显的例子) 。其实大多数孩子要求很简单:我错了,家长可以批评,家长批评错了,我可以跟家长沟通,家长能承认自己的错误。


可悲的现实是, 大多数父母的所谓反思,只能停留在自己的表面态度上,思考自己是不是过分严厉或过分宽松,而不是思考自己有没有真的“以理服人”。


类似的双标操作还有许多,最“著名”的当属“沟通”。曾有人说“沟通”是被玩坏的一个词,因为它在很多情况下等于“单方面强调”。


所以才有那么一句话: “许多中国父母一说‘沟通很重要’,全世界都笑了。”


“沟通”这个词的本意就是相互的,你表达你的看法,我表达我的意见。但在中国家庭里,大多数情况下的所谓“沟通”,都异化为家长单方面的灌输。


也正因此,当孩子试图与父母沟通时,得到的反应常常是“你怎么这么犟呢?你怎么就听不进别人意见啊,不管我说的对不对,你听着就行了。”


也就是说, 在“沟通”这件事上,很多中国父母都采取了双标态度: 我跟孩子讲的,就是沟通,孩子提出不同意见,就是“不听劝”,就是“听不进别人意见”。至于“听不进别人意见”的到底是谁,他们不会去思考哪怕一秒钟。


这种“单向沟通”模式,甚至贯穿了许多中国人的一辈子。 网上有过一个非常形象的总结,我敢说符合大多数中国家庭的状况:


“我小时候,爸妈说我还小,啥也不懂,他们说什么,我听着就行了。我长大了,爸妈说我还年轻,他们吃过的盐比我吃过的饭还多,不听劝是不行的,就算说错了,也是为了我好。等我人到中年,爸妈说他们老了,看不惯就说,至于对不对,我也别跟他们讲道理,有则改之无则加勉就行了。所以, 我一辈子都不能表达我的意见,爸妈则一辈子都有道理 。”


这样的双标,对孩子才是最大的伤害。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 那些原本是废话的常识(ID:feihuayuchangshi) ,作者:叶克飞,编辑:二蛋

随意打赏

提交建议
微信扫一扫,分享给好友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