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策略思维》:了解对手打算如何战胜你,然后你战而胜之的博弈策略
人生是一个永不停息的决策过程。从事什么样的工作,怎样打理一宗生意,该和谁结婚,怎样将孩子抚养成人,要不要竞争总裁的位置,都是这类决策的例子。你不是在一个真空的世界里做决定。相反,你身边全是和你一样的决策制定者。
关于策略思维的科学统称为博弈论。《策略思维:商界、政界及日常生活中的策略竞争》即是由耶鲁大学教授奈尔伯夫和普林斯顿大学教授迪克西特合著的一本关于博弈论的经典著作,在他们动笔时,知道博弈论的人还寥寥无几,而如今在高校、商学院中,博弈论已经逐渐成为了热门课程。
博弈论(Game theory,又称对策论)是对理性行为人或决策者之间相互冲突及合作的数学模型的研究,是一门应用非常广阔的应用数学分支。博弈论起初是研究诸如下棋、打牌等游戏中各方策略的交互作用。早在20世纪40年代,经济学家摩根斯顿(Morgenstern)和数学家诺伊曼(von Neumann)开始合作研究用博弈论来进行经济分析,才使得博弈论成为经济学家手中的研究工具。
《策略思维》在首版面世后持续畅销,其中一个重要原因是它以讲故事取胜,对于没有经济学基础的读者来说,它的观点同样生动,易于理解。
虽然博弈论是一门帮助你知己知彼的艺术,但谁也不能保证懂得某种理论后自己的人生就会百战不殆。在《策略思维》中文版序言中,两位作者这样说:
我们希望各位可以从本书中得到一些收获:
一是改变观点……博弈论要求你设身处地,仔细分析自己若处于对方的境地,思路会有什么变化,哪怕你完全不能同意他们的见解。
二是向前展望,倒后推理。应该首先确定自己最后希望达到什么目标,然后从这个结构倒后研究,直到找出自己现在应该选择哪条道路,这样才能保证以后可以达到那个目标。
更也许,你无意于战胜谁,但是博弈思维训练却会让人受益终身。
像博弈专家那样思考
文/ 姚洋
假如你和你的同事各自从公司老板那里得到一个红包,里面的钱可能是500元、1000元、2000元、4000元、8000元,或者16000元,你知道同事的红包里的钱要么是你的两倍,要么是你的一半。在你拿到了自己的红包,知道了红包里的钱数后,如果你的同事要求和你交换红包,你会愿意吗?
这是《策略思维:商界、政界及日常生活中的策略竞争》一书中的一个案例。这本书教你如何像博弈专家那样思考问题。两位作者中,阿维纳什·迪克西特是著名的工业组织和国际贸易理论专家,巴里 奈尔伯夫是著名的博弈论专家,两个人的完美结合,写出了一本深入浅出的大众博弈论著作。
无论是在美国还是在中国,博弈论都是大学高年级或研究生的课程,对普通人来说,既遥远又陌生,更谈不上有实用价值。两位作者则告诉我们,博弈论的作用无所不在,大到裁军和世界和平,小到如何使父母对孩子的惩罚恐吓变得可信,无不可以用博弈论来进行分析。
常人往往依靠直觉来做判断,但直觉却常常是错误的,比如,在上面的例子里,如果你依靠直觉来思考,则你会得到错误的结论。假如你拿到一个4000元的红包,则你知道你的同事的红包要么是2000元,要么是8000元,两者的概率相等,所以你的期望收入是5000元,高于你自己现在的4000元。如果按照这样的常理进行思考,你会得到应该和同事交换红包的结论。但是,你的这个推理是错误的,因为你没有考虑你的同事的反应。显然,如果他拿的是16000元的红包,他肯定不会提出和你交换;又因为他知道你不比他傻,你拿到16000元的红包也不会和他交换,你之所以同意和他交换仅仅是因为你拿到比16000元少的红包。以此类推,只有当你的同事拿的是500元的红包时,他才会和你交换,而此时你当然不应该和他交换。
直觉为什么不可靠呢?因为直觉不习惯于策略思维,也就是说,不习惯于考虑别人可能的反应。
博弈论的核心思想恰恰是策略思维。如果你想磨砺一下你的分析能力,而不仅仅靠直觉进行判断的话,你就应该学点儿博弈论。但是,你不必坐在经济学系的课堂里去听一个学期,你只要读一下《策略思维》这本书就可以了。两位作者虽然是大学者,却把这本书写得像一本引人入胜的科普读物。你无须知道均衡、精练这样的专业名词的含义就可以读懂这本书,你甚至无需任何经济学的背景就可以理解作者提供的一个个生动有趣的案例。
作者的高明之处就是用通俗易懂的语言和案例,讲述了博弈论的大部分内容和它们的应用,丝毫没有留下任何学术著作的痕迹。这是一本很好的床头书,也适合在长途旅行的列车或者飞机上作为消遣读物来阅读。你不用担心自己陷入过度的思考之中,也不用担心读完这本书后自己变成了“冷血的”经济学家。如果不想像博弈专家那样进行策略思考,这本书里大量的经济、政治和日常生活案例也足以让你的精神享受一番。
当然,这本书也可以为更严肃的目的服务。由于书中有大量的经济案例,这本书可以作为大学里的MBA的《管理经济学》课程的辅助教材,让学生们轻轻松松地掌握博弈论的真谛,并让他们学到一定的运用博弈论来对日常商业运作进行分析的能力。对于公司的管理者来说,阅读这本书也不失为提高自己分析能力的一条捷径。
特别要提到的是,本书的翻译值得称道。整部书的翻译很传神,恰到好处地传达了作者的意趣。这是一本轻松的书,译校者很好地掌握了这一点,保留了原书风趣的语言风格;而且,语言流畅,几乎看不出翻译的痕迹。可以说,这是近年来经济类翻译图书中的上品。
精彩书摘
三思而后行
人们陷入某种境地而发现从此难以脱身的情况实在是太普遍了。比如,一旦你在某个城市找到一份工作,那么,换一个地方重新安置下来的代价就会变得很高;一旦你买了一台电脑,学会了怎样使用其操作系统,那么,学会另一种操作系统,改写你的全部程序,其代价就会变得很高。同样,参加了一家航空公司的里程积分计划的旅行者若想搭乘另一家航空公司的飞机,付出的代价也会更高。还有,当然了,从婚姻围城中逃脱出来的代价也很高。
问题在于,
一旦你作出了类似的承诺,比如接受了工作或结了婚,你的讨价还价地位就会被削弱。
公司大可以利用其职员预期的搬家成本高,向他们支付较低薪水或降低加薪幅度。电脑公司可以给新出的可兼容的外围设备标出更高的价码,因为它们知道,它们的消费者不会轻易转向同样是新出的却不兼容的技术。至于航空公司,一旦找到数目庞大的里程积分计划参加者,就不大愿意参与价格战了。夫妻签订的平均分担家务的协议一旦遇到小孩出生,就不得不重新谈判一番。
能够预见到上述后果的策略家会赶在他们的讨价还价能力仍然存在的时候充分利用,换句话说就是在他们订下契约之前。一般情况是采取预先支付酬劳再签约的形式。潜在的利益谋取者相互竞争会导致同样的结果。
比如,公司不得不提供更具吸引力的起薪;电脑制造商不得不为它们生产的中央处理器(CPU)标出足够低的价格;而航空公司的里程积分计划也不得不为登记参加者提供更多的积分奖励以吸引他们。至于结了婚的夫妇,其对各自利益的谋取可能会变成一场两个人玩的博弈游戏。
同样的深谋远虑也使许多好奇却又理智的人不至于亲身尝试会上瘾的毒品,比如海洛因。汤姆·莱勒(Tom Lehrer)写的一首歌这样描述毒品贩子的策略:
他给孩子赠送免费样品,
因为他实在太了解,
今天仍然天真无邪的面孔,
明天就会变成他的新客户。
聪明的孩子也了解这一点,所以拒绝了那些免费样品。
未来的模样
前面的例子让我们初步领略了指导策略决策的原理。我们可以借助这些故事的寓意将这些原理进行归纳。
妙手传说告诉我们,在策略里,就跟在物理学当中一样,“我们所采取的每一个行动,都会引发一个反行动”。我们并非生活在一个真空世界,也不是在一个真空世界里举止行事。因此,我们不可以假定说,虽然我们改变了自己的行为,其他事情还会保持原样。
戴高乐在谈判桌上获得成功,这表明“只有卡住的轮子才能得到润滑油” 。不过,坚持顽固强硬并非总是轻而易举,尤其在你遇到一个同样顽固强硬的对手而不得不表现得比对方更加顽固强硬的时候更难做到。
有些读者可能还听过这个成语的另一个版本,说的是“咯吱作响的车轮才能得到润滑油”,意思是一样的,因为卡住的轮子需要更多的润滑油。当然,有时候它会被换掉。
古拉格的笑话以及给猫拴铃档的故事刻画了需要协调和个人牺牲才能有所收获的事情做起来可能具有的难度。贸易政策的故事则强调了逐个解决问题的危险性。
在技术竞赛当中,就跟在帆船比赛中差不多,追踪而来的新公司总是倾向于采用更加具有创新性的策略,而龙头老大们则愿意模仿跟在自己后面的公司
。
网球和税务审计的故事指出,策略的优势在于不可预测性。不可预测的行为可能还有一个好处,就是使人生变得更加有趣了。
……
两种策略互动
策略博弈的精髓在于参与者的决策相互依存。这种相互影响或互动通过两种方式体现出来。第一种方式是相继发生,比如查理·布朗的故事。参与者轮流出招。每个参与者在轮到自己的时候,必须展望一下他的这一步行动将会给其他人以后的行动造成什么影响,反过来又会对自己以后的行动造成什么影响。
第二种互动方式是同时发生,比如第1章囚徒困境故事的情节。参与者同时出招,完全不理会其他人刚刚走了哪一步。不过,每个人必须心中有数,知道这个博弈游戏存在其他参与者,而这些人反过来也非常清楚这一点,如此类推。因此,每个人必须设想一下若是自己处在其他人的位置,会做出什么反应,从而预计自己这一步会带来什么结果。他选择的最佳策略也是这一全盘考虑的一个组成部分。
一旦你发现自己正在玩一个策略博弈,你必须确定其中的互动究竟是相继发生的还是同时发生的。有些博弈,比如橄榄球,同时具备上述两种互动元素。这时候你必须确保自己的策略符合整个环境的要求。
……
小编注:若您爱读书爱读点,我们欢迎您关注虎嗅网旗下的微信公众号“书入法”(Roobook)。你的一部分是你读过的书决定的,书入法精心挑选好书和美文,愿你在此每日遇新知予你欢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