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6秒的预告预告了一个20秒的预告:电影预告行业不完全解读

虎嗅网  •  扫码分享
我是创始人李岩:很抱歉!给自己产品做个广告,点击进来看看。  


第一章:预告片的历史


最早预告是在电影结束时放映的,所以叫做trailer (拖车) 。最早的预告也没有什么剪辑,甚至1927年的《爵士歌王》预告是直接对着镜头解释这部影片为何值得你去观看。


暴风截图2015122126507346.jpg


从40年代到70年代的美国预告片,都是一家公司剪的:the National Screen Service国家银幕服务公司垄断了当时的预告片剪辑和发行市场。当时的策略就是没有策略,每一处都有可能是卖点。所以预告片并没有自己的节奏和高潮,看上去就像是拼凑的剪辑。


70年代末期,随着斯皮尔伯格的《大白鲨》和卢卡斯的《星球大战》大卖,商业大片渐成体系。并且,NSS在一场垄断官司中败诉,预告片制作的任务落到了片方的手里。然而,商业大片的宣传和新预告片的剪辑并没有马上脱离原有的模式。


另外,其实从开始直到90年代,画外音解说都是很重要的组成部分。画外音大神Don LaFontaine在他30余年的职业生涯中配音过5000支预告。但是经过几十年的时间,画外音的文案也几近词穷,开篇一句几乎都是:在XXX的一个世界里 (In a world of...) ,听着都要砸桌子了。


第二章:两部电影改变世界


90年代末期发生了两件大事,对预告片的世界产生了转折性影响。


1、独立日


首先,1996年的《独立日》被普遍认为是第一个将影片最吸引眼球的情节就放在预告片里的电影。那场白宫爆炸的戏成为了当年的美国记忆。并且在此之前,预告片从来没有进入过电影大手笔花费的宣传物料之列。然而那年福克斯花了130万美金在超级碗上播放了电影的首支预告。


QQ截图20151221165557.jpg QQ截图20151221165617.jpg


同年,电影《龙卷风》和《碟中谍1》也应用了《独立日》的剪辑技巧。这在好莱坞术语里叫“money shot”,原意是指那些大成本的制作,后来被色情行业用于形容男演员正面全裸高潮的那一刻……现在又被用回来以形容这种体现全片高潮的方式……你get到这个point了吧?


紧接着《泰坦尼克》预告了船的沉没、《黑客帝国》预告了子弹时间、《蜘蛛侠》让你提前荡过纽约的街头。2009年,历史重演。原《独立日》的导演为新片《2012》发布这一支概念预告:一个场景,所有赌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