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些被调戏过的《纽约时报》科技记者们,你们还好吗?
题图:《纽约时报》记者约翰・布罗德 (John Broder) 试驾特斯拉汽车后的报道文章配图 (来源 The New York Times)
《纽约时报》是美国久负盛名的报纸,在全世界发行,有相当的影响力,被看作是美国高级报纸、严肃刊物的代表,由于风格古典严肃,有时也被称为“灰女士” (The Gray Lady)。创办于 1851 年的《纽约时报》至今已经有近 164 年的历史,虽然商业模式受到互联网比较大的冲击,但是内容上始终拥有良好的公信力和权威性。
《纽约时报》将自己看做是一份“报纸记录”,除纽约当地的新闻外,《纽约时报》很少首先报道一个事件。而如果《纽约时报》首先报道一个事件的话,那么这个报道的可靠性是非常高的,因此往往被世界上其它报纸和新闻社直接作为新闻来源。最近几年, 作为传统媒体代表的《纽约时报》在报道科技领域的文章时,却遇到了尴尬的局面 ——与被报道对象 (科技公司) 和其他科技媒体产生了“摩擦”,尤其是 2013 年初试驾特斯拉后的一篇报道,以及最近有关 Apple Watch 的一篇文章。
事情还要从两年前说起,特斯拉汽车找到《纽约时报》的编辑,表示希望安排一次试驾《纽约时报》安排了有 16 年汽车领域报道经验的记者,曾经任《纽约时报》驻白宫记者、旧金山分社主编的约翰・布罗德 (John Broder) 负责。在完成试驾后,布罗德在 2 月 8 号的《纽约时报》上发表了一篇题为《抛锚在特斯拉的电动大道之上》(Stalled Out on Tesla’s Electric Highway) 的评论文章,描述了他驾驶特斯拉电动车从华盛顿一路开到纽约的种种体验。
但这篇文章显然不是特斯拉预期的效果 ,布罗德在文中详细描述了他在寒冬季节的这次失望之旅,他表示在现实驾驶中,特斯拉S型电动汽车的行驶里程根本就没有达到媒体上所宣传的数字。他最后不得不叫来拖车将这辆电动汽车拖往充电站。换句话说,这是篇负面的报道。 需要指出的是,《纽约时报》之前也发表过特斯拉的正面评论。
考虑到《纽约时报》是一家拥有上百万读者、影响力巨大的媒体,读者中有很多人正是特斯拉电动车的目标客户,特斯拉邀请《纽约时报》试驾的这次“市场推广”,看上去的确有些弄巧成拙了。特斯拉自然不能善罢甘休,创始人兼首席执行官马斯克在官方网站高调回应,贴出了大量试驾电动车的电子计程仪数据,以此来证明布罗德的文章描述是错误的。
在马斯克高调回应之后,布罗德又发表了一篇题为《特斯拉的数据:说了什么,又没说什么》(That Tesla Data: What It Says and What It Doesn't) 的文章, 一时间各路媒体纷纷转载,一场公关事件演变成特斯拉的负面传播。 《福布斯》杂志更是直接指出特斯拉 CEO 不适合做公关,并建议“特斯拉公司应该保持沉默。每一位车主都清楚,一辆车,或者说任何一辆车都会因一些或大或小的毛病抛锚并需要维修服务。消费者想要看到的是一家愿意承认错误并积极主动地弥补错误的公司。”
果然,之后特斯拉再没有与《纽约时报》正面交锋,此事遂偃旗息鼓。
无独有偶,今年 3 月 19 日《纽约时报》D2 版的一篇批评 Apple Watch 的文章又将该报另一位记者尼克・比尔顿 (Nick Bilton) 推到了风口浪尖。尼克・比尔顿在题为《可穿戴设备和香烟一样有害?》一文中 (之后改为“可穿戴设备的健康隐忧”) 指出,可穿戴设备对健康有害,并引述了几份报告的研究结果。 此文一出,立刻被科技媒体《连线》抓住不放,一方面攻击其援引的报告不够有科学依据 ,另一方面指责这位《纽约时报》记者“反应过激”,没有做足功课。时代周刊杂志网站 2015 年 3 月 20 日又发表了一篇业内人士的访谈,继续声讨。
可能是自知理亏,这次《纽约时报》的反应完全不如之前与特斯拉对阵时那么强硬。《纽约时报》隔天在评论版发表了编辑玛格丽特·苏利文 (Margaret Sullivan) 貌似代表了该报官方立场的长篇述评,标题中自我解嘲说,这是“一个科技专栏的‘引火烧身’”。除了调整标题之外,《纽约时报》又在 2015 年 3 月 21 日、和 4 月 2 日在该文的网络版刊发更正和编辑注,平息争议。
这两次事件并没有影响《纽约时报》在新闻界的地位,但是却从一个侧面凸显了传统媒体人在报道科技领域时往往需要逾越的一个难关:科学常识和技术逻辑。 而新媒体对传统媒体的冲击,除了社交网络等传播层面的变革,对内容生产者来说,这一点其实才是最致命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