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养老保险对农地转出有何影响?

虎嗅网  •  扫码分享
我是创始人李岩:很抱歉!给自己产品做个广告,点击进来看看。  

一、引言


农地不仅是农业中最重要的生产要素,而且作为一项重要的家庭财产承担着收入保障功能。农民依赖以农地为核心收入来源的传统社会保障体系,通过在农地上的劳动获得就业收入或转出农地获得财产性收入以保障自身生计安全 (姜长云,2002)。 而不完善的农地流转市场,不仅阻碍了土地资源的优化配置,还会进一步加剧农民社会保障供给不足的问题。


多数学者的研究表明,新农保与农地转出存在显著的正向关系 (徐志刚等,2018;Zhu et al.,2022) 。但近期越来越多的实证证据显示,新农保对农地养老功能的替代关系只在部分情况下成立 (钱文荣等,2022) 。低水平的养老金收入效应实际上无法影响农户的农地转出决策,甚至会阻碍农地转出的发生 (汪险生等,2022)


为什么学者们的研究结果存在如此大的分歧?笔者通过梳理相关文献发现,出现争议的原因主要集中在以下两个方面:一是调查时间的差异导致研究结论出现不一致。二是缺乏完整的理论分析框架导致未能较好地解释养老金收入与土地转出的关系。大部分文献认为参与社会养老保险可以改变农户的主观心理预期,从而影响其农地流转决策 (徐志刚等,2018) ,但是鲜有研究能提供这方面的实证证据。


除了在研究数据的使用和理论机制的分析层面存在分歧,绝大部分文献还忽视了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中处于不同年龄段的老年人,其养老金领取条件也存在差异,“是否需要缴纳参保费”的行为差异很可能会在农户计算预期收入与当前参保成本之差时,影响其对未来养老福利的主观心理判断,从而进一步影响农户的农地流转行为。


基于中国农村社会养老保险的保障水平仍然较低的现状,以及现有研究关于社会养老保险与农户农地流转决策两者关系的争论,本文将心理账户理论运用到农户的农地转出决策研究中,利用2019年中国农村家庭追踪调查数据 (简称CRHPS) ,通过断点分析、固定效应模型等实证分析方法, 在心理账户理论的整体分析框架内,解释农村社会养老保险与农地养老保障功能的关系 。同时,基于政策获益条件在不同年龄段中出现的差异,本文将农村社会养老保险获益人群进一步区分为缴费型与非缴费型养老金受益人,并根据年龄断点将样本细分以重新审视社会养老保险对农地转出的影响。


二、政策背景


现行的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始于2012年实现了全国县级层面制度全覆盖的城乡居民社会养老保险和其他形式的养老保险项目。根据国务院相关政策文件中关于“养老金待遇领取条件”的具体描述,新农保或城居保实施当年已满60周岁的老年人可以不用缴费并按月领取基础养老金,其余参保人员则需按规定缴费方可在年满60周岁时领取养老金。该制度安排可被视为一个以年龄为断点的准自然实验,为研究社会养老保险对传统农地养老功能的替代提供了有力的因果识别工具。


农村社会养老保险虽然实现了快速覆盖和稳定发展,但 仍存在着保障水平较低、资金池缺口逐年扩大等问题 。根据Qian (2019) 的研究,2015年中国农村地区的人均养老金收入只有1228.8元,平均每月只有100余元,只相当于城镇居民的15%。如此之低的养老金收入,能否如已有研究所述,对农户的农地转出行为产生显著影响,值得从理论层面进行更深入的分析,这也是本文运用心理账户理论进行解释和分析的重要原因之一。


三、理论分析


(一)心理账户理论


在经济学研究中,农户的行为往往被假定为理性的,但在一些外部环境冲击下,农户的实际决策又会与理论预期的不同。基于心理学理论的相关讨论有益于解释这类反常现象,其中心理账户理论常被用于解释收入与行为决策间的关系,是消费者行为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该理论最早由Thaler(1985)提出,是指人们会将不同来源的收入进行编号,并将其存入不同的心理账户。同样数额但处于不同心理账户的收入对某一具体行为决策的影响也是不同的。


本文研究试图运用心理账户理论解释以下两点关切问题:其一,在养老金收入差异不大的情况下,两种不同类型养老保险方案对农地转出决策的影响是否存在显著差异;其二,在整体养老保险的保障水平较低时,“微薄”的养老金收入是否会显著影响农户的农地转出决策,其中的影响机理又是什么。


(二)不同养老保险方案对行为决策的影响


首先是 农户在领取养老金收入上的异化过程 。2012年新农保改革县域全覆盖时,年满60岁及以上的老年人可以直接领取非缴费型方案的养老金,当年并不会出现领取缴费型方案养老金的老年人。相关政策中明确了非缴费型养老金受益人需要在新农保或城居保改革当年进行界定,因此随着时间的推移,到2019年,即本文实证分析所用数据的调查年份,只有67岁及以上的老年人才能领取到非缴费型养老金,而60~66岁的老年人只有资格参与缴费型养老保险方案。


其次是 农户将不同类型养老保险收入计入不同心理账户的编号过程 。以2019年为例,67岁及以上老年人领取的非缴费型养老金只包含了“基础养老金”部分,因获取该部分收入并不需要支付额外成本,非缴费型养老金收入将整体计入意外收入账户。而60~66岁的老年人所领取的缴费型养老金包含了“基础养老金”和“个人养老金”,是需付出一定的缴费成本的。因此,缴费型养老金收入将整体计入投资收入账户。


最后是 农户的农地转出决策 。基于享乐主义原则和闲暇偏好假设,2019年时年满67岁的非缴费型养老金受益人,因其养老金收入被计入意外收入账户,会产生一个较大的心理收益冲击。该类老年人在时间资源的分配上会倾向于减少劳动、增加闲暇,从而促进农户转出农地;对于缴费型养老金受益人,较低的心理收益冲击,加上社会养老保险在理论上本就难以形成对农地养老保障功能的替代,反而会使该类老年农户作出不转出农地的决策。


基于以上分析,本文提出研究假说H1和H2供后续检验。


H1: 缴费型养老金不会对农户的农地转出决策产生影响。


H2: 非缴费型养老金会促进农户的农地转出。


四、数据、变量与方法


(一)数据来源


本文研究使用的数据主要来自浙江大学CRHPS的2019年截面数据,该数据涵盖了来自全国29个省份的21815户家庭样本。本文将上述数据进行清理后最终获取的观测值总数为7514户。


(二)变量设置与描述性统计


1.核心变量:是否转出农地、农地转出面积、是否领取养老金和养老金收入。本文利用CRHPS问卷中户主对相关问题的回答定义各变量,是否转出农地和农地转出面积用于衡量农户的农地流转状况,是否领取养老金和养老金收入则分别代理农户的养老金实际领取情况和养老金收入水平。


2.识别变量:户主年龄。本文选取户主年龄指标作为领取不同类型养老金的识别变量,以60岁断点和67岁断点分别代表领取缴费型养老金资格年龄和领取非缴费型养老金资格年龄。


3.控制变量。基于现有文献,本文还设置了家庭和户主个人层面的若干控制变量。


(三)实证模型设计


本文使用了断点回归设计以识别不同类型的养老金收入对农地转出决策的影响,在相应的识别策略中, 60岁可以作为区分是否有资格领取缴费型养老金的断点,而67岁可以作为区分领取缴费型养老金与非缴费型养老金的断点 。因农地转出决策是一个家庭层面指标,而年龄、社会养老保险参与是个人层面指标,考虑到户主在家庭农业生产决策中的核心作用(黄毅祥等,2023),本文将以户主特征作为整体家庭特征的代表。


并不是所有达到领取门槛年龄的老年人都可以拿到相应的养老金收入,因此本文在实证模型中采取了目前大多数相关研究中所使用的模糊断点回归方法,包含了第一阶段、ITT和LATE估计模型共三步。考虑到年龄会对农地转出决策产生影响,本文在涉及模糊断点回归方法的计量模型中添加了户主年龄与断点识别年龄相关的控制变量,以平滑年龄趋势在模型中的影响。


五、实证结果分析


(一)基准结果分析


断点图示分析的结果表明,领取缴费型养老金资格在领取概率和金额上存在明显的年龄断点,而领取非缴费型养老金资格并不存在对应的年龄断点。对于农地转出变量的分析则表明,户主年龄在67岁前后的农地转出概率变化要比户主年龄在60岁前后的转出概率变化更加明显,而对于选择转出农地的农户来说,其转出面积在60岁和67岁断点附近均不存在明显的跳跃现象。


ITT和LATE分析的结果表明,户主是否大于60岁只会显著影响养老金的实际领取概率,并不影响农户的农地转出决策,这验证了假说H1,即在同一心理账户内,缴费型养老金不会影响农户的农地转出决策, 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对农地养老功能的替代关系可能并不成立


ITT分析还表明,领取非缴费型养老金的户主相较于领取缴费型养老金的户主在实际领取概率上不存在显著差异,但领取非缴费型养老金会促使农户的农地转出概率提高约6.2%,对农户的农地转出面积没有显著影响。ITT估计结果可以证明本文提出的假说H2是成立的,即在不同的心理账户下,领取非缴费型养老金比领取缴费型养老金更能促进农户作出农地转出的决策。


(二)机制分析


本文选取了2015年、2017年和2019年的CRHPS截面数据做进一步研究,以分析政策冲击后的不同时点上,心理账户如何影响农户的行为决策。从估计结果看,在控制了户主“年龄相关变量”后,2019年时领取非缴费型养老金资格会促使农户的农地转出概率提高约6.2%。2017年时,户主拥有领取非缴费型养老金资格能促使农户农地转出概率提升3.5%。但2015年时领取非缴费型养老金资格对农地转出不存在显著作用。这说明 非缴费型养老保险方案这一“临时”的制度安排随着时间推移,为农户提供了“稳定”的养老收入预期 ,其中带来的巨大心理收益冲击能促使农地转出的发生概率得到显著提升。


(三)稳健性检验


本文通过对基准回归中的户主年龄变量做缩小带宽处理以检验主要结论的稳健性。随着年龄区间的逐渐缩小,各模型的估计结果展现了较为稳健的统计显著性,所得到的经济意义则表明,领取非缴费型养老金能促使农地转出概率提升约5.0%~8.0%,说明本文的基准结果较为稳健。


六、结论与启示


(一)研究结论


本文研究得到如下结论:第一,不同类型的社会养老保险收入分属于不同的心理账户,会对农户的行为决策产生不同影响;第二,领取非缴费型养老金相比于领取缴费型养老金更能促使农户转出农地;第三,非缴费型养老保险对农户农地转出决策的影响会随着该项方案的持续执行而得到提升。


(二)政策启示


本文得出的研究结论和所采用的研究视角有如下重要启示:第一,在已有政策的优化层面:在稳定非缴费型养老金发放政策的同时,应适当提高其中的政府补贴水平,以促使老年农户转出农地;第二,在新政策的制定层面:为促进农地从生产效率较低的农户手中转出,建议有针对性地出台“高补贴”的社会保险政策;第三,在未来政策的研究层面:为更科学地提出完善农地流转市场的相关政策建议,可以运用心理账户等理论对市场主体行为进行细致分析。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 中国农村经济中国农村观察(ID:ruraleconomy) ,作者:洪甘霖、赵宗胤 、钱文荣(浙江大学中国农村发展研究院)

随意打赏

提交建议
微信扫一扫,分享给好友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