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2岁,创业一年半,我重回职场了
2024年10月是我32岁的生日,我每一年都有惯例要写一篇生日文章,唯独去年落下了,身边不少朋友也在问我事业近况,毕竟我31岁的生日文写的是苦逼创业史,如今来续上近况。
用一句话概括2024年就是:在创业近一年半后,决定暂停创业,重回职场。整个过程与心路历程也比较漫长,容我慢慢道来。
一、为什么结束创业?
1. 对于创业的业务,看不到明确增长空间
我们的核心获客渠道是抖音自然流,但随着抖音商业化的发展,我能非常明显地感觉到,在过去两年的时间里,在内容质量不变、商品好评率不变的前提下,自然流量的增速越来越缓慢,甚至要花费比以前更多的努力才能拿到同样的曝光。所以我预判,在明年我们依旧没有广告预算投入的情况下,增速大概率比今年低,甚至倒退。
并且,我在创业之初犯了非常大的一个错误:宠物行业进入的门槛虽然不高,有10万元就可以做货开始卖了。但真正一个消费品品牌要做起来,多SKU的测试是必不可少的,每个产品设计测试、打样、包材、批量订货、仓储等有一系列问题,每个SKU的上新都需要大量的资金。 我完全低估了一个消费品品牌需要的启动资金量级 ,所以我当时并未找投资,而且完全用自己的资金在投入,所以,虽然我当时已经是盈利状态,虽然账上还有些资金,但也只能让我在现有渠道、现有品类上做一些小改动,没有特别大的资金给我折腾,这也是我对于增速悲观的原因之一。
2. 如影随形的焦虑,已经严重影响到了我的生活
诚然,创业的近两年的时间里,我的确收获了许多在职场中完全感受不到的经验、体会,也有了许多认知、心态上的成长。可创业除了管理团队、做业务之外,它更像一双无形的手,影响着甚至操纵着我的生活。 我时常感到精力不再,感到工作与生活完全无法分开,我好像丢掉了生活以及对于生活的感受。
比如,我很喜欢文学、历史,以前无论多忙,睡觉前或周末总能抽出一些时间看喜欢的书。但在我创业的这段时间里,无数次地拿起书架上那些曾经非常喜欢的书,当我翻开历史,翻开诗词时,我却不止一次地发现自己完全无法沉浸于当下,甚至完全无法进行正常的阅读。
我手中拿着这些与业务毫不相关的书,可脑子里却满是公司的业务,更准确地说,并不是我一边看诗词一边自发性地想要思考业务的方向,而是由于我对业务的焦虑感,使得我自身一直处于某种非常焦躁的状态,以至于我无法沉下心来感受当下,这种焦躁毫无意义,既不能真的让我想出更好的增长策略,也阻碍着我享受某一个很具体的生活片段。
3. 我有些心力交瘁,急切地想要换一个环境,把自己从这种状态中拽出来
与上班不同,创业是一个不断把自己往外掏的过程,非常消耗心力。除了上述的焦虑外,创始人很大的心力考验,来自于 “无边的孤独”与“自我认同感缺失” 。
在职场上班时,无论职位高低,一定有着某些具体的KPI要达成,达成这些目标时,也会有非常具体的成就感和满足感。甚至可能都不用达成目标的那一刻,你可能只是在某个项目会上提出了一个被别人认可的方案,也会获得某些不经意的正反馈与成就感,这些正反馈是不易被觉察的、碎片化的、多维的,它们辅助我们形成了某种长期的自我认同,让我们成长为一个有底气的人。
可创业时你自己就是老板,没有人会天天夸你做得好,唯一的正反馈就是业绩本身。而当我们拿着自己的小成就与外界对比时,除非你真的成了佼佼者,否则无论你做成什么样,你都会对自己的成就不满意,总觉得可以更好。这种不满意无处发泄,甚至没有人帮你纠正这种“自我不满意”是否合理,久而久之,没有正反馈的回流,就会逐步陷入自己被掏空、心力交瘁的感觉。
二、重入职场的新感受
1. 工作和生活可以完全分开
重回职场后,虽然工作压力也不小,但上下班是一个非常明显的界线,工作日和周末也是一个非常明显的界线。非工作时间真的完完全全属于我自己,虽然偶尔还回一些信息,但心态上可以完全忘记工作,非常自在地去健身、运动、逛街,也重新拾起了对文学、历史类书籍的愉快阅读。
2. 重新审视个体与公司的关系
稍微大点的公司,都有江湖,以前我很反感很多职场人际中的破事儿,绩效、晋升也未必那么公允,所谓会干的比不过会讲PPT的,这些都让以前的我很是反感。
但如果重新审视一下我们与公司的关系,心态也许就会不一样。
我以前与公司的关系,更像是我要融入这个公司,并且要成为同事中的佼佼者,所以我不仅关注自己,也会关注别人并与之竞争,在这种心态下,一旦感受到了不公,就会觉得不爽。也就是说,我把自己放置于公司这个生态里,成为它的一员,并尝试在它的游戏规则中拔得头筹。
而现在,我与公司的关系更像是某种平等合作的关系,我贡献价值,它支付报酬。 所谓的涨薪或职位升迁,并不来自我在某种竞争中获胜,而来自我确实能提供更大的价值。涨薪或升迁的本质是价值贡献与回报的对等置换关系。在这种心态下,只关注自己,自然就平静了许多。
实际上,除了不以同事为竞争对手外,站在公司增长的角度,我也没有把同行公司当作对手,我真的发自内心地认为, 无论个人还是企业,真正的对手永远只有自己。 别人的经验可以借鉴,但不要以他人为锚点,关注自己的长处与弱点,扬长避短,平静向前。
三、还会不会再创业?
我还会不会再创业?几乎每个面试官都会问我这个问题。说实话,我无法回答,毕竟人生还有这么长。
这是我的第一次创业,与其说我追求创业的成功,不如说我在追求某种自我回答,我想真实地试试看自己做一号位到底行不行,能不能做好。
不过可以确定的是, 我不会再为了创业而创业,不会再为了证明自己而创业。 倘若我要再次创业,一定是因为我找到了一件我热爱且长期的事,以至于我愿意忍受漫长的孤独和痛苦去亲手实现它。至于它能不能在短期或长期给我带来与职场同等甚至更高的经济回报,这是第二位的。
我时常劝别人不要仅仅因为钱而创业,不是说为了钱不对,而是这种动机很难持久,特别是当你在职场也能拿到不错薪水的时候。如果只看钱,对于绝大多数人来说,上班是挣钱ROI最高的途径,没有之一。
现在我已经32岁了,哪怕我身体好能工作到60岁,我的 Working Life 也过去一半了,我要尽可能减少做一些短期的事 (尽管这些事能给我带来一些阶段性的回报) ,虽然我暂时还没找到热爱与擅长的交集,但我内心隐约地有一些声音,我相信,不久的将来就能逐步地清晰起来。
如果我会有第二次创业的话,一定是基于热爱,而非只是一个短期看起来收入还不错的项目。
我在创业过程中反复阅读的一本书叫做《有限与无限的游戏》,它说,有限游戏是以在游戏中获胜为目的,而无限游戏则是以能让游戏不断延续为目的。在此,也真诚地祝福各位,能在人生的无限游戏里玩得尽兴。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 罗大量 ,作者:罗量(《重返大厂:创业治好了我的上班焦虑》一书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