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不到工作先 Gap Year,可行吗?

虎嗅网  •  扫码分享
我是创始人李岩:很抱歉!给自己产品做个广告,点击进来看看。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 瞎说职场 (ID:HRInsight) ,作者:Sean Ye,头图来自:视觉中国


10月11日,李国庆老师发了个视频,讨论大学生就业问题。对于如今大学生就业困难的现象,李老师给出了一种神奇的解法:


他认为1000万毕业生中可以有400万人“歇一年”,去“行万里路”,每三个月换一个城市,找到可以免费住宿的家庭,并且每天花1-2个小时陪陪这个家庭的孩子,也就是效仿国外的“玩伴”。


这个建议的神奇之处在于,你会觉得李国庆老师是不是没在中国待过。对中国的国情毫不了解。




除了对中国国情几无了解外,李国庆老师的观点里,忽视了一个关键因素: 容错率


对于应届生来说,有资本能歇一年的,往往不愁就业问题;愁就业的,歇一年只会更难就业。


类似这样喜欢给年轻人提建议的人很多, 到底什么建议是适合我们的?什么建议是瞎说?我们应该如何判断呢?


一、就业难度没有下降


就业的难度 = 就业人数 / 市场上的岗位数量。


岗位越多,难度越小。就业人数越多,竞争越大,难度越大。


按照李老师的安排,对于那些歇一年的400万大学生,就业难度是只增不减的。


先说分母:越来越大。 应届生人数没有下降,我们先假设明年还是1000万应届生 (大概率不止1000万) ,那么显然就算明年也有400万人听了李老师的忽悠,也歇一年,求职的规模是不会降低的,就业难度也不会因为“休息一年”就降低了。


事实上, 每年的应届生规模都在越滚越大,求职难度越来越大。


再说分子:越来越小。 真正要解决应届生就业难度,需要市场有足够信心,愿意放出更多招聘应届生的岗位。


从现在的市场来看,疫情、地缘冲突、经济环境差……未来几年,能留给应届生的岗位已经是严重缩水了,大家可以看看主流大厂今年的秋招规模,和去年对比一下。


越晚就业,死得越惨。


躲得了和尚躲不了庙,作为一个成年人,我们就需要知道, 逃避不能解决问题


二、你有容错率吗?


在经济大好的年代,所有人的容错率都很高。


  • 大学没考好,没进名校?也有机会考研拿到好工作吗?有。


  • 第一份工作刚入职就失业?再投简历还有机会进入知名企业吗?有。


就我自己而言,2005年毕业的第一份实习工作我就在试用期里被一家韩国企业劝退了,失去了应届生的机会。


但是当时机会多,500强企业刷刷的进入中国,中国民营企业也在不断发展。尽管因此我失去了应届生的身份,但再就业不过1个月的时间,找工作没那么难。


这种时代提供的容错率,对我来说,2008年之前都有。


如今这个时代,不再提供容错率了


依然有容错率的人,往往这份从容是来自于自己的家庭背景。


我在之前写过一个前同事,在英国从高中读到硕士,名校毕业回国,却选择加入我们人力资源咨询公司干苦力,我当时就猜他待不久。


他大约坚持了半年多,在家庭的帮助下——据说他每天上班是有家里司机专车接送的——跳槽回了金融行业。


这种 容错率,是奢侈品 。李国庆在直播中随口一报400万大学生歇一年,简直缺乏对国情的基本了解。


有这种容错率的人,能有4~5万就很不错了。


Gap Year空窗一年,需要海量的容错率。


因为相比毕业后正常工作一年的同龄人来说, Gap year虽然有更多体验,但对工作的熟悉程度,对于职场的了解程度,都是远远不够的。


敢于Gap Year的大学生,往往有足够的家庭背景。 这批人不会太因为如今的就业形势严峻而找不到工作;相反真正找工作难的大学生,第一没有Gap Year的资本,一年生活费都难筹到;第二就算Gap Year一年,他们明年的就业难度只会更加高。


也就是说,有容错率的,不愁工作;没有容错率的,没有资格Gap Year


三、Gap Year做什么


对于Gap Year干什么,李国庆老师开出的解药堪称非常欧美:


  • 行万里路;每三个月换个城市;

  • 找到愿意给他们低价或者免费住宿的家庭;

  • 和他们的孩子打交道。


这三条,在中国基本行不通。现在的防疫要求是非必要不出门,你让400万人三个月换一个城市……不是给各地添乱吗?


说难听点,运气不好,去错了部分城市,小区都出不来。


此外,中国也没有什么家庭有足够的情怀愿意给没工作的大学生低价租房,甚至管饭……


中国父母,有几个愿意把自己的孩子交给陌生人?


没有这个人文基础


我面试的时候,确实面过Gap Year的年轻人,最后也发了offer,人是标准的有钱人家庭,在欧洲读大学,读完之后接着在欧洲做志愿者,跑了东欧一堆国家,掉回头来再读了个硕士。


这种志愿者经历肯定是加分的。


但绝大部分空窗期,往往会让面试官感觉有点担心,相当于人为给自己增加麻烦。


我写过一篇关于如何在面试中回答空窗期问题的文章,供大家参考:《 HR 为什么不喜欢职场“空窗期” 》。


四、应届生的名分


国家最新的政策的确给了应届生更大的弹性。


但在过去几次直播里,我先后请教过外企HR和互联网公司的HR,回复基本上是一致的:


当企业招应届生的时候,会限定当年的毕业生。不会给所谓弹性。


国家给名分,但企业未必给


但如果应届生想去企业,Gap Year只会让你未来的竞争难度更大,因为之后你就不再和应届生竞争了,你需要和有1~3年工作经验的人竞争。


写在最后


扩展说一句,关于别人的建议,我们如何听取。我遇到过好几次奇葩的案例,举个例子:


2020年时,一位求职者和我说:因为她自己学的财务可能在35岁失业,她要去跟着表姐去做英语培训……


我: 你为什么认为财务会在35岁失业呢?

我表姐说的。


我: 你表姐这么说的依据是什么?她也是从事过财务行业吗?

她: 她看网上说的。


无论是这位求职者的表姐,还是其他老师,他们给出的建议,往往不是因为这个建议是否能帮到你,而是因为这个建议是否能帮到自己。


比如那位表姐其实是希望有人作伴,一起去做老师。但作为听建议的人,我们听到后如何判断是对是错?


在我看来,不仅要听他的解决方案,还要听他内在逻辑,更重要的是了解,他在这个领域里,有怎么的经验积累和知识积累


当一个培训学校的教师说:“财务岗位有35岁危机。”


当一位高校辅导员说:“互联网行业不行了。”


我们不要着急回应,想想他的信息源来自哪里?有没有我们不具备的行业信息,行业知识和经验?


如果都没有——那就慎重听取这种建议。


有问题的时候,找行业前辈去了解,找从业者去了解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 瞎说职场 (ID:HRInsight) ,作者:Sean Ye

随意打赏

提交建议
微信扫一扫,分享给好友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