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草甘膦+氢能+中药】全球农产品高景气,有望进一步打开草甘膦需求空间
「每日研报精选」这个栏目旨在为投资者提供直观、易读、易懂的研报解读。你可以简单理解成精选版的脱水研报,每天花5分钟,就能快速了解当天的热点研报,以及研报中最需要关注的投资点。
来看5月9日的3篇精选研报:
全球农产品高景气,有望进一步打开草甘膦需求空间
本文来自:国盛证券-《农化制品行业深度:草甘膦景气延续,一体化IDA工艺优势显著》
本文核心观点:
1、格局良好,全球草甘膦进入中长期紧平衡;
2、全球农产品高景气,草甘膦价格联动强势;
3、一体化IDA生产工艺综合优势显著;
4、风险提示:环保监管松动、出现变革性新工艺,国内转基因作物推广受阻。
一、格局良好,全球草甘膦进入中长期紧平衡
1、 草甘膦是全球市场规模最大的除草剂品种 ,2020年全球草甘膦市场规模56亿美元,占全球除草剂份额23%,占全球农药份额9.2%。
2、2013、2014年开始,在国家严格的监管下,大批草甘膦产能遭淘汰,竞争格局逐步改善。 2021年,全球仅剩余11家草甘膦厂商,行业集中度大幅提升 。目前,我国草甘膦CR3已上升至54.5%,CR5已上升至72.1%。
3、 我国供需格局改善,全球草甘膦进入中长期紧平衡 。2009年,我国草甘膦产能103万吨,产量49万吨,产能利用率不足50%,行业毛利率仅3.35%。如今,我国草甘膦产量(2021年)已削减至75.2万吨,开工率上升为79%,同时库存也也迅速下行。
二、全球农产品高景气,草甘膦价格联动强势
1、我国部分粮食供给高度依赖进口,为满足我国不断增长的粮食需求,保障粮食安全问题,对转基因作物与农药的需求应运而生。
2、 地缘政治影响下,全球农产品景气度持续 。2020年6月至今,草甘膦价格由2.09/吨上涨至目前6.28万/吨,累计上涨200.48%。农产品的高景气带来下游对农药价格更强的承受能力,亦助于提升农民种植热情。
3、 我国进口依存度持续攀升的大豆和玉米,是最主要的转基因作物,也是草甘膦在全球最大的需求来源。
三、生产工艺对比:一体化的IDA路线综合优势显著
1、 草甘膦包括甘氨酸法、IDA法两种工艺 。
(1)IDA路线-氢氰酸工艺:氢氰酸剧毒,操作难度大,用氢氰酸生产IDA存在一定技术壁垒。
(2)IDA路线-二乙醇胺工艺:该工艺使用有效催化剂可使二乙醇胺转化率达99%,IDA的收率可达90%以上,产品质量高、操作环境好、便于规模发展。该工艺对环境友好,技术先进成熟,易于向欧美市场出口,但2004年底二乙醇胺反倾销后,成本大幅提升。
(3)甘氨酸路线:该路线有两种工艺,分别为氯乙酸氨解法、施特雷克法。氯乙酸氨解法不仅工艺流程复杂,生产成本较高,而且该工艺产生大量富含氯化铵和甲醛的废水,环保处理费用较高,在国外已基本淘汰。而国内现有甘氨酸生产厂所采用的生产工艺基本上都是氯乙酸氨解法。
2、草甘膦在生产及使用伴随甲醛、可溶性盐、磷的污染, IDA路线“三废”排放更少 。
3、随着草甘膦价格的上涨,行业盈利迅速提升。目前草甘膦行业成本(甘氨酸法)约3.7万元/吨,较往年约2万元/吨成本有一定上浮。 对比成本结构,一体化的IDA厂商最具成本优势,原材料成本约2.76万元/吨 。配套磷化工产业链的甘氨酸工艺亦具有竞争力。
氢能战略地位清晰,降本后有望普及
本文来自:东吴证券-《环保行业深度报告:氢能系列研究二,产业链经济性测算与降本展望》
本文核心观点:
1、氢能能源战略地位清晰,把握全产业链降本节奏与平价环节;
2、副产氢兼具减碳&成本优势,绿氢长期降本空间大;
3、气态储运占主流,管道&液氢运输有望突破大规模运输关键瓶颈;
4、风险提示:政策推广不及预期,燃料电池技术落地不及预期、成本下降不及预期、配套设施建设不及预期。
一、氢能战略地位明确,政策支持加码
1、2022年3月23日,国家发改委和能源局联合印发《氢能产业发展中长期规划(2021-2035年)》, 明确氢能是未来国家能源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
2、我国氢气年产量超3300万吨,已初步掌握氢能产业链主要技术和工艺。2019年我国氢气产能约4100万吨/年,产量约3342万吨。 在部分区域实现燃料电池汽车小规模示范应用 。
二、上游制氢:副产氢兼具减碳&成本优势,绿氢长期降本空间大
1、氢气目前主要有三种主流制取路径:1)以煤炭、天然气为代表的 化石能源重整制氢 ;2)以焦炉煤气、氯碱尾气、丙烷脱氢为代表的 工业副产气制氢 ;3) 电解水制氢 。
2、 高纯度+低硫+低碳 的氢气制取为未来燃料电池用氢的攻关重点。
3、双碳背景下,制氢将逐步由灰氢和蓝氢转向绿氢为主。但国内现阶段氢气主要由化石能源制氢或副产氢获得,所获得的氢气多为灰氢和蓝氢。
4、由于其显著的减排效果和较高的经济性优势,在电解水绿氢成本达到或接近平价以前,副产氢是过渡阶段的较优途径。三大因素驱动绿氢降本: 电价下降、电解槽降本、技术进步 。
三、中游储运:气态储运为主,大规模运输的关键瓶颈环节
1、目前气态储运路线最为成熟,受运输规模小和经济距离短的限制, 储运环节为氢能源向下游大规模推广应用的瓶颈所在 ,氢能源的大规模推广亟待远距离和大规模储运技术路线的突破。
2、低温液态储运、气态管道运输适合大规模长距离运输, 符合长期氢能储运发展方向 。
3、低温液态储运设备投资和液化 能耗较高,尚未产业化 。气态管道 初始建设开支大 ,短期探索天然气管道掺氢。
四、中游加注:加氢站超前建设,加注成本尚高
1、2017年中国共建成10座加氢站,截至2021年中国共有加氢站218座,2017-2021年复合增长率高达116%。
2、上海、重庆、广东、浙江等多省市都明确提出对加氢站建设、运营进行补贴, 补贴期限一般到2023年或2025年,并逐步退坡 。
3、当加氢站产能利用率100%的情况下,储运+加注环节 利润率约28.87% 。当产能利用率为40%时,中游储运和加注环节 基本无毛利空间 。
五、下游应用:氢燃料重卡经济性初现,燃料电池进入快速降本期
1、 成本 是氢燃料电池车市场化应用和推广的重要因素,当前我国燃料电池车发展仍依赖于政府补贴, 在初始购置成本和运营成本上较燃油车和电动车尚未体现出经济性优势 。
2、预计从2026年开始, 考虑初始补贴后的氢燃料重卡与纯电动重卡实现平价 。
集采降价凉了中药热度?
本文选自:西部证券-《中药行业板块2022年策略报告:品牌OTC价值回归,中医服务崛起在即》
本文核心观点:
1、中药利好政策逐步细化,跨省中药集采降幅较温和;
2、品牌OTC将迎来价值回归,中医服务逐步提升,中药处方线将迎来扩容;
3、风险提示:疫情再次反扑影响终端销售风险;原材料提价超预期风险;中药集采降价超预期风险;政策落地不及预期风险等。
一、利好政策陆续出台
1、 中药利好政策逐步细化。 2021年2月9日,《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加快中医药特色发展若干政策措施的通知》中提出7个方面28条对中药行业的促进政策, 预计将在未来持续拉动中药产业发展,品牌龙头将优先受益 。
2、 跨省中药集采降幅较温和。 许多中成药企业的销售费用率都在40%~50%相对较高,带 量采购可以在减少企业销售费用的同时,降低中药进院难度,提升销量,贡献净利润 。
3、无论是湖北还是广东的集采对于中成药的降价幅度都相对温和,一方面确实存在中成药的特殊性,第二方面也是国家再一次鼓励中成药企业的发展,为未来中成药的集采提供了范式,竞争格局优秀、临床循证过硬、产品疗效确切的中药品种有望匹配到更加优良的中标规则。
二、品牌OTC将迎来价值回归
1、未来全国层面的中成药集中采购降价将成为大趋势 ,80%以上在院外市场销售的品牌OTC板块将继续扮演医药行业的政策避风港。
2、利好品牌OTC企业:
(1)核心产品占净利润比重较大,带来更强的业绩弹性;
(2)核心产品品质高,单日服用价格也较高,高净值消费者对于小幅提价敏感度较低,可以持续做到量价齐升;
(3)现金流情况良好、持续扩张、公司独有销售渠道。
三、中医服务逐步提升
1、中医药“十四五”规划提出2025年中医医疗机构需要达到9.5万家,相比2020年底增长31%,其中中医医院数量目标为6300家,其余8.87万家普遍为中医诊所,中医诊所需净增加2万家以上。
2、2021年12月政策中提出要将中医诊所的挂号费标准化并纳入医保,浙江省已于今年1月跟进将挂号费标准化, 预计未来中医诊所挂号费纳入医保将吸引大量中老年患者加入 。
3、规划中同时指出,医疗机构炮制的中药饮片与中药制剂可以自主定价,符合条件的将纳入医保,有望带来中医诊所的数量与药品销售扩容。
四、中药处方线将迎来扩容
1、中医药“十四五”规划提出中医医疗机构数量、床位数、医师人数有不同层面的扩充,同时2025年所有三级中医及中西医结合医院必须开设发热门诊,二级妇幼保健院中医临床科室的比例要达到70%(2020年底为44%)。 在院线学术推广能力强的公司将优先抢占新增市场 。
研报原文可以添加妙妙子微信(huxiuvip302)获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