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世民,最触动人心的5个瞬间

虎嗅网  •  扫码分享
我是创始人李岩:很抱歉!给自己产品做个广告,点击进来看看。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 投中网(ID:China-Venture) ,作者:张楠,头图来自:视觉中国


我一直好奇,“苏世民”这个中文名字是怎么来的。


在互联网上搜索了一番,发现与我有同样疑问的人不少,不过相应的解释却没有,好不容易找到的链接,点进去也是驴唇不对马嘴,于是春节在家闲来无事,把他的个人自传《我的经验与教训》又读了一遍。


我在去年国庆节 写段永平那篇文章 时,曾说“千万别指望靠一本书囊括一个人”,现在我依然是这个看法,不过因为自己职业的关系,再次读这本书,倒也读出了一些新的东西,比如就说为什么他会取这么个中文名字吧。


作为一名美国人,史蒂芬·施瓦茨曼是音译名,但他说自己有“中国情结”,也不止一次在公开场合讲过“看好中国未来的发展”,而在黑石的崛起过程中,中国也是其重要的投资者。 苏世民从来都是极富同理心,而且会讲故事,所以作为一个杰出的机会主义者,取一个讨喜的中文名是再正常不过了。


1月27日,黑石公布了2021年第四季度财报:2021年,LP总共向黑石委托了2700亿美元的资金,苏世民说“这是黑石十多年来最快的增长速度。” 截至目前,黑石的AUM增长至接近9000亿美元,是世界上最大的另类资产管理机构。


所以 史蒂芬·施瓦茨曼到底是如何成为苏世民,又是如何成就黑石的?


在苏世民看来,一切似乎可以溯源至某些优良品质:父母培养了他诚实礼貌和自我成就的价值观,也让他知道了为人慷慨的重要性;高中田径教练让他对痛苦的忍耐程度大大提高,也理解了充分准备的价值和威力;与队友参加训练和比赛让他明白了忠诚的内涵和团队合作的意义。


大学中苏世民学会倾听他人,重视别人的欲望和需求,即使他们还没说出口;学会了在解决问题时坚韧不拔、无所畏惧;虽然在基础经济学方面有所欠缺,但能扬长避短,拥有洞察模式研究新型解决方案、打造新模型的能力,可以靠锲而不舍的意志力把自己的想法变为现实。


最后他认为,金融是他了解世界、建立关系、应对重大挑战和实现个人抱负的途径,最重要的是它具备将复杂问题简化的能力——只需要专注于那两三个决定性的影响因素。


今天,分享我在阅读中被苏世民的讲述所打动的“5个瞬间”。


把报价提高到30美元后,终于有人同意让我们拼车了


1987年苏世民为黑石的第一支基金募集资金,目标是10亿美元,如果能募集成功,将成为同类首期基金中最大的一只,全球排名第三。这个目标宏大诱人,苏世民认为,实现大目标和小目标的难度相差无几,惟一的区别自语:目标越大, 其产生的影响力也就越大。人的精力有限,既然每次只能聚焦一项对个人而言至关重要的事业,就应该选择一个真正值得努力和专注的目标,奋力一搏,确保成功。


但是这个过程却遭到了无数次拒绝,有一次他与合伙人彼得,去麻省理工学院捐赠基金寻求募资,他们与这家基金相关人士约定的时间是周五下午3点,但到了之后门卫告诉他们,“今天是周五,早就下班了,要到下周一才回来。”之前地位显赫的二人吃了瘪,虽然不悦,但也就默默吞下着苦果,偏偏天有不测风云,霎时间下起了瓢泼大雨,没有一点停歇的样子。苏世民只好淋着雨在街边打车。一开始每次当他以为终于要打到车的时候,都会被人抢先一步。


“正当我干到绝望并且全身湿透的时候,我看到一辆正在等红灯的出租车。当下,我快步跑了过去用力敲了敲车窗,举着一张软趴趴的20美元钞票,希望能与乘客一起拼车,然后遭到拒绝。后面一连两辆车租车上的乘客也没同意苏世民拼车的请求。在我把报价提高到30美元后,终于有人同意让我们拼车了。”


苏世民在创立黑石之前,已经是华尔街声名鹊起的新星,而彼得之前是雷曼兄弟的CEO,更担任过尼克松时期的商务部长,但在华尔街这个地方,一旦角色地位发生转变,便展现出现实残酷的一面,名声都是过眼云烟,无数人等着看他的笑话,但这些遭遇与他的“大目标”相比,也算不得什么大坎儿。


苏世民无数次强调了“找个大目标”的重要性, “要确保你的梦想值得追求,未来的收获可以配得上你的努力。” 然而并不是没有代价,事与愿违、不得其所是志存高远的代价之一,因此他在整本书列举了从学生时代到投行再到创业后的无数个例子,来佐证自己的观点。但是如果没有从小一件件成功案例的堆叠,按这本书的读者年龄,我猜测有这种特质的早就具备了,没有的现在培养怕是也来不及了,莫不如还是脚踏实地,


打车这件事更有意思,苏世民也是一点点地把价格加上去的。我刚刚写过一篇关于“老虎基金干翻美国VC”的文章 (尚未发布) ,其核心毫无疑问是 “钞能力” ,但你说如果没有前面二十年投资风格、业绩以及获得LP支持的铺垫,谁敢跟着老虎一下玩儿这么大?


我记着有位市场化的机构LP负责人曾说,在美国见过不少投资大咖,都是在战略上有定性,不被一时成败打乱节奏和计划的人,所以历史业绩固然重要,但跟投创业公司一样,投GP更是投人,所以你看黑石、老虎乃至国内头部基金的LP,很多都是长期追随。


与268年历史的校规作斗争


大学的前三年,苏世民作为学生会主席,已经解决了耶鲁的不少“大问题”,最后一年他决定与“禁止女性在宿舍过夜”这条268年历史校规做斗争。“我当时正在跟当地大学的一个姑娘约会,所以对我而言,这件事既是个人诉求,也是社会诉求。”


传统的解决方式就是约请大学的行政管理人员开会, 但苏世明清楚这绝对无助于这一问题的解决,所以他决定另辟行径,从学生入手。 他列出了效仿可能提出的反对意见,把意见做成了一份长长的调查问卷。然后将调查结果交给《耶鲁每日新闻》的副主编,对他说“这里有一条爆炸性新闻,是一份废禁宿规定的调查。”


3天后,禁宿规定成了历史,苏世民也登上学校报纸头条。


事实上,如果苏世民不这么做,可能一段时间如数年之后,这条陈腐的规定或许也会被自然废除,但苏世民的做法让结果提前了,历史可能由在一系列重要的节点上,一些重要的人创造的,虽然不能形容为巧合,但能抓住这种机会,其实就是巧用杠杆、借力打力,这就是所谓“推动历史的人”存在的意义。


毫无疑问,擅长做此类事情的人,都是杰出的“机会主义者”,由于历史原因,在公开场合谈到这个词的时候,好像多少都带点贬义,但你看古往今来那些有名的帝王将相乃至知名的金融大鳄,哪些又不是“机会主义者”了呢?


现在有一种说法,把很多人的成绩都归因于时代,一些大佬也在公开场合谦虚地表达,自己的成功很大一部分是运气,我个人向来对这种看法嗤之以鼻, 让我们自己成为自己的,最终都是个人选择, 就像芥川《罗生门》中的武士,挣扎许久过后抢去了老夫人的衣物,时代只是个诱因,最终还是他自己放弃了正义和武士道精神,


金钱会确保你的独立性?


毕业之后,虽然对未来仍然毫无头绪,但苏世民在一次面试中说想成为“像电话交换机一样的人:收集信息,进行分类,然后传送给世界。”


然后他见了他的校友,前纽约州州长埃夫里尔·哈里曼。他问苏世民,“年轻人,你本身富裕吗?”


“不,我不富裕,先生。”


“好吧。财富会对你的生活产生重大影响,如果你对政治感兴趣,那么我建议你先竭尽所能的去赚钱,金钱会确保你的独立性。”


后来他又告诉了父母这件事,父亲给了他一些意见, “在人生中的某些阶段,我们必须弄清楚自己是谁,越早认清自我越好,只要这样,我们才能找到适合自己的机会,而不是活在他人创造的梦幻中。”


对大部分人或者机构来说,缺钱才是真正的常态,所谓独立性,就是不受环境左右、作出独立判断的能力。金钱会确保独立性,这一点看似是毋庸置疑的,但实际上很多人搞错了因和果,人生不应该是“我有钱就能怎么怎么样”。


英国哲学家鲍曼曾写过一本书叫《工作、消费主义、新穷人》,书名一下戳中如今的大部分打工人:在现代消费主义社会,穷人以一种全新的方式被定义,贫穷不再等于饥饿,而更体现为一种被迫的精神上的贫穷,所以源源不断的紧张和焦虑充斥在这个社会,生产力丰富了,人们却没有以前开心,所以是现代人太矫情了?


此前我曾写过一篇关于一位个人LP的文章,X女士虽然对目前个人LP的处境略有不满,但她也对我强调,这些都是她个人的经历,一部分源于地位和实力的不对等,另外行业也确实存在一些弊病,不过她始终相信,不管外部环境如何,最重要的是对自己真正负起责任。X女士的乐观和独立精神显然也感染了一批人,评论点赞第一位就表达了对她的欣赏。


所以就如同苏世民的父母所说,不要活在他人创造的梦幻中,不管这个梦幻是金钱还是别的什么其他的,弄清楚自己是谁,对自己负起责任才是最重要的。


降低他们的决策难度


苏世民刚毕业的时候,在雷曼兄弟成为了一名普通的经理,有天他接到了一个任务,帮助一家向学生发放贷款的公司融资,于是他拜访了母校哈佛的捐赠基金,拿着路演材料,拜访了哈佛大学的财务主管乔治·帕特南。


身份的差异加上精神高度紧张,于是苏世民准备采用稳妥点方法去推销,但帕特南给他举了个例子:


“名片呼叫是UJA (联合犹太求助会) 筹款晚宴的常见做法,主席会喊出所有潜在捐赠者的名字,宣布他们去年的捐款金额,这种方式可以营造一种期待的氛围,也给捐款人带来一些压力。”


“让我们重新开始会面,你需要大声的对我说:帕特南先生,您是哈佛大学的财务主管,而我正在开展美国未来规模最大的学生贷款公司的融资业务,我决定让你出资2000万美元。”


苏世民后来回忆,既然同意见面,说明帕特南对此次会面已经有了一些预期,并对所推销的公司有所了解,因此他只希望苏世民能帮他迅速决定应该出资多少。


什么叫降低决策难度?


比如,如果一位保险销售想约你吃饭谈谈你的保单,通常不会问“下周有时间吗?”这种比较宽泛的问题,而是会在对你进行一番了解之后说,“我知道XX有一家咖啡不错,要不咱们挑个周四或周五的下午?”。


小到与客户的一次约会,大到一份设计数千万元的一份方案或投资,所有销售职位无一例外都会培养这种技巧。GP向LP募资、创业者寻求投资,甚至是一次升职述职或一次面试,只要涉及“销售”行为,这种“帮助别人降低决策难度”的思维方式,能产生许多事半功倍的效果。


“投资者一直在寻找极好的投资,你越是降低他们的决策难度,每个人获得的利益就越大。”,苏世民说起与帕特南的这次经历,无论是投资还是募资,都令他受益终生。


如果办公室不完美,我是不会罢休的


黑石初创的时候,苏世民认为花时间和金钱来设计合适的logo是件非常值得的事情:在自我展示的时候,公司的整体形象一定要协调、有整体感,给对方线索,让对方了解到你是谁。 如果美感出现问题,一切都虚无缥缈。


此后他在为欧洲总部寻找办公室的时候,他经历了好一番波折,不过在“更好的对外展示黑石状态”这件事,苏世民从来没有妥协过。


“如果办公室不完美,我是不会罢休的。拥有美丽的办公空间,吸引最优秀的人才,让客户对我们的能力更有信心,这些回报要远远超过支付额外费用来完成交易的成本。金融公司之前没有这么漂亮的装饰,当时我们的设计可谓新颖独特。”


“苏世民书院”是苏世民在中国最大的一项工程,同样也是对“面子”极为注重,他对书院的修建工作有这样一段记载:“中国的承建商已经失去了修剪中国传统建筑的东方手艺。我们想要使用寿命200年的木地板,但承建商告诉我们只能买人造木材,12年后就要更换;我们想在墙壁上镶嵌木板,但承建商说唯一的选择是看起来像木头的塑料;我们要用砖,他们提供了砖砌镶面。”


他说“这样的讨价还价、偷工减料是无法想象的”。等到书院建成时,苏世民往中国已经跑了30次,团队的次数是他的两倍。


这一切来源于他在雷曼兄弟的经历,当苏世民意识到他在办公室的时间比在家更长,一个美丽的办公环境让他心情更为愉悦,“我希望黑石的每个人都能拥有这样的办公空间:温暖、优雅、简约、平衡,自然光线从巨大的窗户倾斜而入。而当人们到黑石办公室工作或参加会议时,我希望他们能像我一样被这种体验所震撼。”


公众号“医业观察”有次讲了这么一个故事,一家公司所在工业园区有点乱糟糟的,并且进到办公室,环境也一般,所以有位合伙人对公司印象很糟糕,直到和创始人进行了深入交流,才对项目的看法有了很大改观。


而这位创始人一开始为什么没有重视“美的问题”?一是装修需要费用,在早期他认为应该把钱花在研发和团队建设上,二是在创业早期产品能做到什么程度,这才是最关键的。


这两个故事放在一起看特别有意思, 同样都是在花“别人的钱”,思维就完全不同。 苏世民赚的管理费和Carry,本质上都是从客户的钱里分走一部分,他要给人一种舒服协调的美感,更有利于招人才,让客户对黑石有信心;这家创业公司则认为不能浪费投资人的钱,要把钱花在刀刃上。


事实证明苏世民的选择更加符合人性,套用一句流行的话:在如今这个快节奏的时代,没有一副好皮囊,谁有时间了解你的灵魂?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 投中网(ID:China-Venture) ,作者:张楠

随意打赏

提交建议
微信扫一扫,分享给好友吧。